父子同登榜眼:明朝首辅王锡爵与王衡的科举传奇
2025-11-18 16:14:38

在明朝科举史上,父子同榜进士的佳话并不鲜见,但父子双双荣膺殿试榜眼(一甲第二名)的传奇,却独属于太仓王氏家族的王锡爵与王衡。这对父子以卓越的才学与刚正的品格,在明朝政坛与文坛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以“父子榜眼”的佳话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

一、王锡爵:从榜眼到首辅的仕途传奇

王锡爵(1534—1611),字元驭,号荆石,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太仓)人。他自幼聪颖过人,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中举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以会试第一、殿试第二的优异成绩考中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开仕途。此后,他历任国子监祭酒、詹事府詹事、礼部右侍郎等职,逐步晋升为朝廷核心官员。

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锡爵拜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为次辅;万历二十年(1592年),升任首辅,兼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成为明朝最高决策层的核心人物。他以“勤政廉洁、敢于建言”著称,曾力主赈济中原水灾、整顿吏治、改善民生,更在“国本之争”中坚持立储原则,虽因“三王并封”事件遭非议,但始终以大局为重,展现了首辅的担当。

王锡爵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因反对张居正“夺情”被贬,又因直言敢谏屡遭弹劾,但始终坚守“不欺天、不害人、不贪财、不怙宠”的为官准则。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他因朝堂矛盾激化,连上八疏辞官归乡,以77岁高龄病逝于家中,谥号“文肃”,其清廉正直的品格为后世敬仰。

二、王衡:避嫌守志的榜眼才子

王锡爵之子王衡(1561—1609),字辰玉,号缑山,自幼受家风熏陶,国学功底深厚。他本可凭借父亲的首辅身份轻松入仕,却因王锡爵曾担任主考官,为避“裙带之嫌”,宁可放弃科举,直至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王锡爵致仕后,才以39岁“高龄”参加会试,一举夺得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王衡的才华不仅体现在科举上,更在文学与艺术领域大放异彩。他是明代杂剧名家,创作了《郁轮袍》《真傀儡》《没奈何》等名篇,以犀利的笔触讽刺时弊,被誉为“明代杂剧之翘楚”。他的书法学颜真卿与苏轼,董其昌评价其“盘旋唐、晋间,功力兼至”,娄坚则称其“天授即优,功力日深”。此外,他与汤显祖、陈继儒等名士交游甚广,诗文唱和间尽显文人风骨。

三、父子榜眼:家风与时代的双重见证

王锡爵与王衡的“父子榜眼”佳话,既是个人才华的结晶,更是王氏家族“忠孝传家、诗书继世”家风的体现。王锡爵自幼受父母教诲,以“不贪小利、志向高远”为准则,为官后更以“勤政廉洁”自勉,其孙王时敏(王衡之子)在《家训》中记载:“士大夫居乡,以早完国课、勤行善事为第一义。”这种家风代代相传,使王氏家族涌现出“祖孙宰相”(王锡爵、曾孙王掞)、“四王画派”(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等杰出人才,成为明清两代的文化世家。

从科举制度的角度看,王氏父子的成就也反映了明朝对人才的重视。王锡爵以榜眼入仕,最终成为首辅,体现了科举对寒门子弟的晋升通道;而王衡为避嫌延迟科举,仍能以真才实学夺魁,则彰显了明朝科举的公平性与开放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伊尹:以特殊技能掌控商朝五代朝政的传奇宰相

  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伊尹是夏末商初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身低微,却凭借自身才能与特殊技能,辅佐商汤建立商朝,并控制商朝五代朝政,成为后世敬仰的贤相典范。那么,伊尹究竟凭借何种特殊技能,得以在商朝政治舞台上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烹饪智慧: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