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之战诸葛瞻为何会失败?有哪些原因?
2025-11-10 17:18:40

公元263年冬,魏将邓艾偷渡阴平奇袭蜀汉腹地,在绵竹关与蜀将诸葛瞻率领的军队展开决战。这场战役不仅关乎蜀汉存亡,更因诸葛瞻作为诸葛亮之子的特殊身份备受瞩目。然而,这场被寄予厚望的保卫战却以蜀军全军覆没告终。深入剖析这场战役,诸葛瞻的失败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一、战略层面的致命失误:错失扼守险要的关键时机

当邓艾突破阴平险道后,首先攻占江油关,蜀汉已陷入战略被动。此时诸葛瞻率军抵达涪县(今四川绵阳),部将黄崇多次建议:“应迅速抢占涪城险要地势,阻止魏军进入平原。”这一建议直指战略要害——涪城依山傍水,是成都北面的最后屏障。若能在此布防,邓艾的孤军将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然而,诸葛瞻却因优柔寡断错失良机。他误判邓艾因粮草匮乏必会速战速决,选择退守绵竹等待魏军自溃。这一决策导致邓艾顺利渡过涪水,在平原地区展开兵力,彻底扭转了战场态势。当蜀军前锋在涪城被击溃时,邓艾已获得江油关的补给,士气大振。

二、战术层面的致命缺陷:主动出击暴露致命弱点

退守绵竹后,诸葛瞻本可依托关隘固守待援。绵竹关控扼川陕古道,地势险峻,若能稳扎稳打,完全可能拖垮邓艾的孤军。但邓艾使出激将法,遣使送信称:“若愿投降,必上表封你为琅邪王。”这封挑衅信彻底激怒了诸葛瞻,他斩杀使者后毅然率军出战。

这场决战暴露出蜀军三大致命弱点:其一,军队构成以成都御林军为主,这些士兵长期担任城防任务,缺乏野战经验;其二,临时征召的民壮未经系统训练,武器装备残缺不全;其三,姜维大军溃败后逃回的残兵士气低落,无心作战。反观邓艾的军队,虽经阴平险道损耗,但存活下来的皆是身经百战的精锐,擅长山地作战且意志坚定。

三、军队素质的悬殊差距:精锐与乌合之众的较量

史料记载,诸葛瞻的军队存在严重“水分”。所谓“七万大军”实为临时拼凑:一部分是成都宫廷卫队,战斗力薄弱;一部分是从广汉、犍为等郡紧急抽调的民壮,未经训练;还有少量是姜维溃败后逃回的残兵。这支部队“士兵多携老弱家属,粮草仅够十日之需”,更像是一支临时护卫队。

更关键的是,军队中缺乏有实战经验的将领。诸葛瞻虽为名将之后,却从未独立指挥过大规模战役;副将黄崇、李球虽有忠心,却缺乏临阵指挥能力。反观邓艾,其麾下邓忠、师纂等将领皆是历经战火考验的悍将,战术配合默契。这种将领素质的差距,在决战中被无限放大。

四、战场形势的极端不利:孤军奋战的无援困境

绵竹之战爆发时,蜀汉主力正被姜维率领在剑阁阻挡钟会大军,无法及时支援。更致命的是,蜀汉内部对魏军突袭缺乏准备,朝堂上投降派占据上风。当诸葛瞻战死的消息传来,后主刘禅立即接受谯周建议开城投降,彻底断绝了蜀军反击的可能。

这种孤立无援的处境,与邓艾的周密部署形成鲜明对比。邓艾在偷渡阴平时,不仅精选了三千死士,还安排部将田续率军五千携带粮草紧随其后。这种“前后夹击”的战术安排,确保了魏军在绵竹之战中的持续作战能力。

五、深层原因:蜀汉国运的必然终结

绵竹之战的失败,本质上是蜀汉长期积弊的集中爆发。自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就陷入“人才凋零、经济枯竭、民心涣散”的困境。到姜维北伐时,已是“民皆有菜色,士兵多无斗志”。诸葛瞻的军队粮草仅够十日之需,正是这种国力衰退的直接体现。

更严峻的是,蜀汉后期政治腐败,宦官黄皓专权,朝堂上投降派与主战派斗争激烈。诸葛瞻虽贵为卫将军,却无力清除黄皓,也无法制衡姜维的北伐战略。这种内耗严重削弱了蜀汉的凝聚力,使得绵竹之战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宁成:西汉酷吏的崛起与覆灭

  在汉武帝时期的政治舞台上,宁成以酷吏之名掀起过腥风血雨,其人生轨迹如同一把双刃剑,既以雷霆手段镇压豪强,又因暴戾性格埋下覆灭祸根。这位从南阳郡穰县(今河南邓县)走出的郎官,最终以株连有罪、家族粉碎的结局收场,其命运沉浮折射出西汉酷吏政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