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并非汉室忠臣?他一生辅佐曹操其实另有所图?
2015-04-30 10:20:20 荀彧 曹操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意欲晋爵魏公,私下征询荀彧的意见,然而荀彧给他泼了一瓢冷水,认为“不宜如此”。由此,曹操心怀不平。不久,荀彧 “因疾留寿春,以忧薨”。

  《三国志》中的这段记载,使有关“荀彧之死”的奇葩观点皆遵循同一理论依据:荀彧是大汉死心塌地绝无二心的顽忠之士。正因如此,曹操才会对其狠下杀心。

  沿着这条脉络穷根问底:“荀彧忠汉”有无理论来源?

  似乎有。因为:其一,荀家世受汉恩,荀彧的祖父和父亲都官居要职。其叔父荀爽更是创造了官场上亘古无双的升迁奇迹,不足百日便由一介布衣成为位列三公的司空。其二,荀彧曾若隐若现地抒发过一些挺汉言论,如“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等。

  可惜,这两条都属于弱证据,更适合作为佐证。另外,必须一提的是,荀家并没有后人想象的那么清高忠贞。据《典略》记载,臭名昭著、欺主害民的宦官唐衡膝下有一剩女,唐衡想把她塞给汝南名士傅公明,不料被断然拒绝。无奈之下,唐衡转而联系荀家,荀彧老爸出于对唐衡熏天权势的半畏惧半贪慕,当即做主,为荀彧定下婚约。由此可见,荀家根本算不上忠烈之门。

  而考究荀彧的人生轨迹,不难看出他的心境着实是博大恢宏的。换言之,荀彧的忠贞并没有倾注在无药可救的“病汉”身上,而是全部奉献给了天下黎民。

  在董卓乱政时期,刚刚崭露头角的荀彧毅然辞官归乡。卸任后,荀彧只做了一件事—在家乡四处奔走,游说父老乡亲:“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要冲,宜亟去之,无久留。”试想,如若果真愚忠大汉,荀彧当然要鼓励大伙团结一致众志成城,誓救献帝于水火,誓挽社稷于倾颓,而不是劝大家赶紧弃乡逃命。

  董卓受诛后,“已夺馥位”的袁绍请荀彧出山,并待之以上宾之礼。可袁绍志大智小的性格缺陷,以及横征暴敛的害民政策,令心忧天下的荀彧彻底绝望。正巧此时,曹操屯田削赋的军政方针和荀彧与生俱来的护民之心无形中两相契合。于是,荀彧跳槽到曹营。

  曹操夺取徐州后,荀彧毫不避讳地为之歌功颂德,甚至以克成帝业的汉高祖和光武帝相比拟。值得注意的是,荀彧之所以如此大加称赞,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因为曹操“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

  荀彧如此情真意切地将黎民百姓的利益放在台面上,至于大汉王朝则只字未提。这难道还不能说明他是忠天下的吗?

  本来忠汉和忠天下是紧密相连、互相支撑的,但当时汉廷气数已尽,一味无脑死忠不仅会沦为悲哀的愚忠,而且会损害正宗儒家君子所必备的硬件:心装黎民,忠天下。也正是这一点,才让他跟雄才大略的曹操走到一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