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春为什么不喜欢黛玉 揭贾元春的死亡之谜
2017-07-20 14:49:23 贾元春 薛宝钗 林黛玉

  元春为什么不喜欢黛玉?贾元春最后又是怎么死的?贾元春可以说是贾府的荣耀,他是宝玉的亲生姐姐,又是贾府的长女,品居贵妃。看过红楼梦的人应该都知道,大观园就是为了贾元春回府省亲而建的,可见贾元春对于贾府来说有多重要。但是这样一个贤良淑德的贵妃,为何偏偏不喜欢林黛玉呢?传闻她已经身怀六甲,最后却莫名死去,这又是怎么一回事?男人世界网的小编就来为大家揭开贾元春的死亡之谜。

download_副本.jpg

网络配图

  元春为什么不喜欢黛玉

  在《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元妃为贾府的人颁发端阳节的赏赐,贾宝玉的一份与薛宝钗相同,而黛玉与众姐妹的赏赐一样,却降了一等,这就意味着元妃为自己的弟弟指定薛宝钗为弟媳。元妃为何会指定宝钗,而非黛玉呢?这其中的缘故其实很简单。

  元妃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只有过一次正面的出场,那就是省亲。也是她惟一一次与宝钗、黛玉见面。当时众人均向元妃行礼后,元妃进入正室归坐,因问:“薛姨妈、宝钗、黛玉因何不见?”于是便传了三人觐见。“贾妃见宝、林二人亦发与别姊妹不同,真实娇花软玉一般。”可见,她对宝钗、黛玉的第一印象是一样的,并没有分出高下。而后,贾妃命众姊妹和宝玉作诗,呈上去后,“贾妃看毕,称赏一番。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可见,此时的元春对于两位妹妹的评价也是一致的,没有分出任何的彼此。包括最后颁赏的时候,“宝钗、黛玉诸姊妹等,每人新书一部,宝砚一方,新样格式金银锞二对。宝玉亦同此。”在整个省亲过程中,对于薛、林二妹,无论是容貌还是才学,贾元春的评价都是一致的好,但是,仅仅时隔半年,二人的赏赐就分出了高下,这是为何呢?其中的原因就是她们在作诗时的一个小小的举动。

  元妃命令众姊妹每人作一首诗,命宝玉为“潇湘馆”、“蘅芜苑”、“怡红院”和“浣葛山庄”四处各赋五言律一首。众姊妹都已经作完交上去了,只有宝玉尚未作完。这时,薛宝钗、林黛玉分别帮助宝玉。同是帮助,却有两种不同的行为:

  “彼时宝玉尚未作完,只刚作了“潇湘馆”与“蘅芜苑”二首,正作“怡红院”一首,起草内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转眼瞥见,便趁众人不理论,急忙回身悄推他道:“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况且蕉叶之说也颇多,再想一个字改了罢。”宝玉见宝钗如此说,便拭汗道:“我这会子总想不起什么典故出处来。”宝钗笑道:“你只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蜡’字就是了。”宝玉道:“‘绿蜡’可有出处?”宝钗见问,悄悄的咂嘴点头笑道:“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唐钱珝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干’,你都忘了不成?”宝玉听了,不觉洞开心臆,笑道:“该死,该死!现成眼前之物偏倒想不起来了,真可谓‘一字师’了。从此后我只叫你师父,再不叫姐姐了。”宝钗亦悄悄的笑道:“还不快作上去,只管姐姐妹妹的。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你又认我这姐姐来了。”一面说笑,因说笑又怕他耽延工夫,遂抽身走开了。宝玉只得续成,共有了三首。

1635245C2-0.jpg

网络配图

  此时林黛玉未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因见宝玉独作四律,大费神思,何不代他作两首,也省他些精神不到之处。想着,便也走至宝玉案旁,悄问:“可都有了?”宝玉道:“才有了三首,只少‘杏帘在望’一首了。”黛玉道:“既如此,你只抄录前三首罢。赶你写完那三首,我也替你作出这首了。”说毕,低头一想,早已吟成一律,便写在纸条上,搓成个团子,掷在他跟前。宝玉打开一看,只觉此首比自己所作的三首高过十倍,真是喜出望外,遂忙恭楷呈上。贾妃看毕,喜之不尽,说:“果然进益了!”又指“杏帘“一首为前三首之冠。”

  可以说,林黛玉的才华再一次得到了贾妃的认可。也许在这个时候,宝玉的破绽还没有被姐姐看出来,但是,元春“又命探春另以彩笺誊录出方才一共十数首诗,出令太监传与外厢。”我想,等他们看完、论完之后,元妃还会将众姊妹所作的诗带回宫中,等闲暇之时细细品味。毕竟这一次省亲是难得的机会,带回姐妹们的诗作,在宫中烦闷,想家的时候拿出来看看,也是一个温馨的回忆。

  两个人帮助宝玉的一幕,元妃或许没有看到。但是,如果她带回了诗,再细细看看,就会发现破绽所在。宝玉的才学自然有进步,但是远不及黛玉。人说:“文如其人”,宝黛二人的文风必不一样。脂砚斋对于这些诗作都有评论,对于“杏帘在望”一首,他是这样评的:“分题作一气呵成,格调熟练,自是阿颦口气”,“阿颦之心臆、才情原与人别,亦不是从读书中得来”,“以幻入幻,顺水推舟,且不失应制,所以称阿颦”。而对于宝玉的三首,脂砚斋只是说:“妙”,“极切”等赞语。即使贾妃不太精通诗作,但凭她的才华,加之细细赏读,便会发现破绽。再者,作诗的时候,虽然贾妃高高在上,看不到下面的情形,而太监、宫女们站了一屋子,他们最善于察言观色,打小报告,宝钗、黛玉的行为肯定被他们尽收眼底,回宫之后报告给元妃,元妃再拿出所作的诗一比对,便会发现问题。

  宝钗帮助宝玉,是顾及了元春的感受,因为元妃不喜欢“绿玉”二字,所以让宝玉改成“绿腊”,是多么的尊敬;而黛玉帮助宝玉,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华,恃才傲物,在贵妃眼皮底下徇私舞弊,教唆宝玉打小抄蒙混过关,岂不是“欺君”?二人的表现,奠定了她们在元妃心中的位置。作为姐姐,自然不会让弟弟取一个不诚实的人做媳妇。而且,王夫人每月都有一次进宫探视女儿的机会,母女见面,除了必要的官场话之外,二人能够谈论的就是宝玉了。王夫人免不了在元春面前提起金玉良缘,说到宝钗的贤惠,识大体等诸多好处,也免不了说黛玉体弱多病,小肚鸡肠,甚至更不利于黛玉的话,从而让贵妃为宝玉赐婚。

  当黛玉还在为自己的才华能够得到大姐姐的赏识而高兴的时候,殊不知,元妃已经对这个妹妹有很大的偏见了。怪不得脂砚斋说“黛玉一生是聪明所误。”黛玉何尝会想到自己的聪明和才华会害了自己呢?

01bd5e254897baf1c01c6cc28a542d2f_副本.jpg

网络配图

  元春是怎么死的

  还是让我们先来看看贾元春的判词吧:

  “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相关的红楼曲为[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 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理解关于贾元春的判词和红楼曲,我们应该注意几个关键字眼:“辨是非”、“榴花”、“虎兕相逢”“大梦”以及“天伦”。

  所谓“辩是非”,在我看来,其实就是道德修养的一种别称,道德的核心作用就是辨别美丑善恶。而二十年来辨是非,是指贾元春一生的主要精力,也就是大概从四五岁起就开始接受传统的诗书礼仪伦理教育,一直到以“德”入选,以“德”成为女史,以“德”成为“贤德妃”,她一生都是以“德”作为立身之本的。而不是刘心武先生所说的,二十年来都在寻找秦可卿是不是“废太子女儿”的真相,那简直是太离谱了。

  所谓“榴花”,石榴花也。石榴在中国古代文化里有“结子”、“多子”、“生子”的意思,而榴花在我看来就是开花而未结子,因此,榴花开处照宫闱,也就是说后来贾元春在皇宫里已经有了“身孕”。

  所谓“虎兕相逢”,兕是一种犀牛类的怪兽,虎兕相逢其实表示的是两种怪兽相遇而势不两立的争斗,暗指政治斗争,实际上指的就是贾府与忠顺亲王府的不和(见拙文《揭秘红楼梦中贾府事败被抄真相》)。

  所谓“大梦”,一般理解是睡梦的意思,但在中国的古代,梦又有“昏迷”、“假死”的意思。大家也许还记得著名的春秋战国时期武姜生郑庄公的故事,有一种说法是武姜在睡梦中产下郑庄公,因此取名叫“寤生”,而《史记》对此的解释就是难产,有曾经让武姜一度因难产而昏迷死去的意思,这也就是武姜认为这个儿子克母亲,因此不喜欢郑庄公的原因。再结合上述榴花开处照宫闱之语,我们可以由此推测贾元春很可能是因“难产而死”。

  而所谓“天伦”,一般人理解为对父母的另一种称呼,我以为是很牵强的。事实上天伦还有另一层更为主要的意思,那就是天理人伦,也就是说贾元春在临死时道出了折磨着自己并导致自己惶惶不可终日进而失宠进而难产且最终导致贾府衰败的真正原因——丧失了天理人伦(见拙文《揭秘红楼梦中贾府事败被抄真相》)。

  如果,上述理解和分析成立的话,那么,贾元春一生的命运以及死亡之谜就几乎可以迎刃而解了。事实上,它是和贾府的衰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拙文《揭秘红楼梦中贾府事败被抄真相》里我已经说过,贾府的衰败是因为贾府的“敌人”忠顺亲王府收集了大量的以贾珍与秦可卿“爬灰”事件为核心的一系列为非作歹的“失德”的罪证,向皇帝参了一本,弹劾贾府“欺君罔上”、“乱伦失德”。而这个事件,应该发生在小说后四十回。

u=1516531682,2680417709&fm=23&gp=0.jpg

网络配图

  此时,经过“二十年来辨是非”的道德修养(是非本来就是道德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因此完全可以用辨是非来指称道德修养)而入选皇宫而成为女史进而晋升为“贤德妃”的贾元春此时已经身怀六甲,也就是说怀有了皇室的血脉。这无论对于贾妃还是贾府来说都是天大的喜讯,这必将进一步巩固贾府“皇亲国戚”的强势地位,如果是个儿子,将更加了不得,即便是女儿也值得庆贺,因为这样一来,贾府与皇室的亲戚关系就是“铁定”的几乎难以改变的了,这对于已经不得不依附贾元春强撑的贾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见拙文《《红楼梦》中贾府的靠山是谁?》),是天大的喜讯。但是,对于一直想扳倒贾府的敌人来说,却是天大的坏消息。只要贾妃一旦生育成功,贾府的强势就要一直延续下去。

  正是这个原因,使得作为贾府敌人的忠顺亲王府终于坐不住了,他们决定放手一搏,在贾妃孩子还没有出生以前,在贾府的地位还没有完全巩固以前,发起致命的一击,冒险参了一本。而参这样的奏章,以忠顺亲王的身份来看是不违背朝廷礼仪的。忠顺王是亲王,也就是说是皇室近亲,比与贾府交厚的北海郡王、南安郡王要更亲,属于皇室近亲成员,他是可以通过宗人府参与皇室内部事务的,而作为国戚的贾府的“失德”也是在作为“皇亲”的他可以参奏的范围之内的。

  忠顺亲王证据确凿的参奏肯定引起了极为推崇仁孝的皇上的震怒,所谓仁就是上(辈)对下(辈)的宽厚,所谓孝就是下(辈)对上(辈)的尊敬,贾府干出的公公与儿媳妇的不伦之事,不仅为皇上所不齿,也使皇室蒙羞。但鉴于贾妃已经怀有身孕,皇上很有可能只把事情透露给了主管后宫事务的皇后,但对于自己曾经骄傲的封为“贤德妃”的贾元春的态度肯定冷淡了很多。而曾经长期担任掌管皇后礼仪的女史的贾妃之所以能够从女史的位置升为妃,就因为她也是皇后的心腹,于是,也许皇后或者皇后身边与贾妃相好的人更或者贾妃的耳目把消息悄悄透露给了贾妃。

  贾府这样的失德行为,对于以贤德立身的贾妃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致命打击。身怀六甲的她既不敢表露出自己已经知道此事,更不敢把此事传出去给贾府,既担心自己的命运,也担心贾府的命运,于是,因忧郁、恐惧过度,导致难产而死。在死前,她绝望而含蓄的呼喊贾府应该赶快“悬崖勒马”。

  我们可以仔细对照红楼梦曲[恨无常]的情感心理起伏描写,与我所作的上述推测,可以说是“丝丝入扣”。这也极大的增强了我解读这段秘密的信心。由此来看,配画中的一张弓,既谐音“宫”,也暗指一种激烈的政治斗争和宫廷斗争,充满了血腥的气息。而贾妃以及贾府正是在这样的斗争中轰然倒下的。

  孩子没了,贾妃也死了,皇上对于贾府仅存的一点“亲情”和“顾虑”也消失了,忠顺亲王府“全歼”贾妃、孩子以及贾府的目的完美的实现了。于是,在忠顺亲王证据确凿的奏章面前,皇上毅然下令“查抄”“欺君罔上失德乱伦”的贾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