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赵国的廉颇、李牧都被秦国的反间计所害!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嗜杀,廉颇自大,王翦阴险,李牧忠义。

1514970901372768.jpg

  在战国历史中,尤其是战国中后期,秦国的白起王翦和赵国的廉颇李牧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强大的影响力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战绩辉煌,规模庞大,举国轻重。后人对着四人谁最厉害的评价一直都未曾间断,不过大致的观点是厉害排名中,白起>李牧>王翦>廉颇。其实,这种论断都有一定道理,但是也有失偏颇。今天,我们不评论四人的战功,而是探讨一下四人的结局:

  战国四大名将:

  一、白起

  白起是继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千字文》将他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白起善于用兵,与来自楚国的秦宣太后异父同母的长弟-穰侯魏冉的关系很好。白起在秦昭襄王时征战六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曾在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功勋赫赫。白起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攻城70馀座,歼灭近百万敌军,被封为武安君。

  白起人生最出名的一战,就是长平之战,而这一战千古永传的原因,并不是惠文王的临阵换将,也不是赵括纸上谈兵(实际上赵括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赵国根本就没法使用廉颇那一套的消耗战,赵国支持不下去了,所以换做谁也没法像廉颇那样龟缩打消耗战),而是白起的坑卒四十万!要是没有白起的坑杀赵兵四十万,这长平之战,恐怕早就被历史的长河淹没了。当然白起也确实称得上名将,毕竟全歼对方主力。

1514970924367849.jpg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想一鼓作气,攻灭赵国,范雎担心白起功劳过大,超过自己,于是请求秦昭襄王暂停攻赵。当年九月,秦昭襄王又想攻打赵国,恰赶上白起重病,不能带兵(另有一说白起抗命不遵原因是:白起深知自己如果再次引兵攻赵,换来的将是赵国全国的抵抗。因为长平之后赵国深恨白起,所以昭王再次攻赵时,白起应该是最不适合当统帅的人选。)秦昭襄王改派王龁替王陵为大将,八、九月围攻邯郸,久攻不下。秦王,迁怒白起,命他辞归故里,白起带病上路,走到杜邮,被秦王刺死。

  二、廉颇

  廉颇,嬴姓,廉氏,名颇,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公元前283年,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阳晋,赵王封他为上卿。廉颇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

1514970938139011.jpg

  当时,秦军几次打败赵军,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阳),北略上党(今山西东南部部分地区),切断了长平南北联系,士气正盛,而赵军长途跋涉而至,不仅兵力处于劣势,态势上也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面对这一情况,廉颇正确地采取了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他命令赵军凭借山险,筑起森严壁垒。尽管秦军数次挑战,廉颇总是严束部众,坚壁不出。同时,他把上党地区的民众集中起来,一面从事战场运输,一面投入筑垒抗秦的工作。赵军森严壁垒,秦军求战不得,无计可施,锐气渐失。廉颇用兵持重,固垒坚守三年,意在挫败秦军速胜之谋。

  秦国看速胜不行,便使反间计,让赵王相信秦国最担心、最害怕的是用赵括替代廉颇。赵王求胜心切,终于中了反间计,认为廉颇怯战,强行罢廉颇职,用赵括为将。虽然赵括母亲力谏,指出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不适合担此重任,但赵王不听,任用赵括为将军。赵括代替了廉颇的职务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制定的战略部署,撤换了许多军官。秦国见使用赵括为将,便暗中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赵。大败赵括军于长平,射杀赵括,坑赵兵四十余万。

  长平之战九年后,击退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军主帅栗腹,进军包围燕都三月,令对方割五城求和,并因此受任为相,封信平君。至赵悼襄王时,由于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与楚国。奔魏时居于大梁,而后老死于楚地,葬于寿春。

  三、王翦:

  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

1514970956322752.jpg

  公元前251年,秦昭王死,子安国君继位。不到一年的时间,安国君死,子异人继位,史称庄襄王。三年后,庄襄王死,儿子嬴政继位,是为秦始皇。秦王政继位后不久,因一件关系到秦帝国命运的事件发生,王翦的命运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此后,王翦便成为秦王嬴政一生的心腹大将而受宠不衰。

  作为一代名将的王翦,在秦王嬴政统一全国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他文武兼备、刚柔相济,在战争中,善于捕捉战机,时机不到,静如处子,时机到时又能动若脱兔,知已知彼,稳操胜券。同时,又能机智地处理自己与秦王嬴政的关系,才能求田主赏赐,功高不震主,最后避免了受谗被杀的悲剧,安然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寿终正寝!

  四、李牧

  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他的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1] ,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 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赵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

1514970971294142.jpg

  公元前229年,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秦王嬴政乘机派大将王翦亲自率主力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杨端和率河内兵卒,共领兵几十万进围赵都邯郸。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军抵抗入侵秦军。

  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军在战场上不能速胜,遂禀告秦王,再行反间故计,派奸细入赵国都城邯郸,用重金收买了那个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昏聩的赵王迁一听到这些谣言,不加调查证实,立即委派宗室赵葱和齐人投奔过来的颜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马尚。一直信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视独立行事权的李牧接到这道命令,为社稷和军民计而不从,赵王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李牧死后三个月,赵国就在王翦的攻打下灭国,因此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

  廉颇和李牧都被秦国的反间计所害

  秦国在统一天下的道路上,使用了诸多计谋,例如,美人计、远交近攻、反间计等。其中秦国最出名的就是远交近攻这一政策。但是秦国使用的最好的计策却是反间计,秦国使用反间计,消除了诸多阻碍全国统一的障碍。

  公元前261年,秦赵之间爆发了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初期,赵国主将是老将廉颇。廉颇坚持守城不出,竖野壁清的政策,与秦军坚持对抗了三年。三年之间,秦国未将战线往前推移,面对赵国主将廉颇秦国只好采用反间计,秦国派人在赵国境内散播谣言,说廉颇意欲投降,背叛赵国。而秦国最怕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若赵括出任大将,秦国必灭。

1514970986628231.jpg

  而赵国君臣则听信了这一谣言,做出了一赵括替代廉颇的错误决定。最终秦国通过反间计,让赵国换掉了主将廉颇。而秦国,大将白起的成绩,诱敌深入合围赵军,最后将40万赵军斩杀于长平,自此赵国国力一落千丈。

  秦国第二次著名的反间计使用的对象还是赵国,秦国在东出之时,面对赵国大将李牧,则束手无策,秦军多次被李牧所击败。面对如此情况,秦国只得再次使出反间计,派人中会赵国重臣郭开,使其散播李牧叛国的消息,并且让郭开全力游说赵王诛杀李牧。最终赵王再次听信了秦国的谣言,将李牧下狱,之后诛杀。就是秦国远征的道路,再无人可以阻挡。

  赵王昏庸,加上有郭开这个内鬼

  赵王想起廉颇,派使节去看望。郭开重金贿赂使节,叫他说廉颇吃顿饭就拉三泡屎。结果,赵王不用廉颇!后来,李牧几败秦军,王翦便重金贿赂郭开,郭开收贿后,诬陷李牧谋反,赵王迁不察真相,将李牧杀害。

  虽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但是从道义上讲,秦国统一的道路上使用了太多的下三滥的手段,除了反间计外,秦王还拍了很多隐秘使者(间谍)到东方六国散布谣言,重金收买六国重臣,离间君臣关系!奇怪的是,这六国的君主都像是睁眼瞎,被这些间谍弄得找不着北,却把自己的肱骨之臣,害死殆尽,亡国自然也就是早晚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