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仪:东吴廉吏的轶事与功绩
2025-11-04 15:15:12

三国时期,东吴政权中涌现出许多能臣良将,其中北海营陵(今山东昌乐)人是仪以清廉耿直、勤政奉公著称。他本姓“氏”,因郡相孔融嘲其姓氏“民无上”而改姓“是”,字子羽。从县吏到尚书仆射,是仪历经东汉与东吴两朝,始终以“清恪直道”为人生信条,其生平轶事与历史成就至今仍为后人传颂。

一、轶事典故:刚正与清廉的生动写照

(一)刀锯之下,宁死不诬人

东吴典校郎吕壹掌管监察时,以构陷大臣为能事,曾诬告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孙权大怒,将刁嘉下狱严查,同僚因惧怕吕壹纷纷附和诬告,唯独是仪直言“未闻”。面对孙权连日逼问,他凛然道:“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然知与不知当有始末。”最终,孙权因是仪的坦诚释放了刁嘉,而吕壹始终未能找到其把柄。此事被《资治通鉴》列为“宁死不诬人”的典范,彰显其刚正不阿的品格。

(二)清廉自守,拒奢崇俭

是仪一生不置产业,不受馈赠,所居房屋仅能容身。孙权曾见邻居家起大宅,误以为是仪所建,问询后方知其清贫。为验证传言,孙权亲临是仪家中,见其饮食粗陋,不禁叹息,当即增赐俸禄田宅,是仪却多次推辞。临终前,他留下遗嘱:“遗令素棺,敛以时服,务从省约。”这种“屋舍仅足自容”的节俭,与同时期权贵的奢靡形成鲜明对比,成为东吴廉吏的标杆。

(三)拒授兵权,自谦非才

平定荆州后,孙权欲授是仪兵权,他却以“自以非材”为由坚辞不受。此后,他历任裨将军、偏将军等职,却始终专注于文书与教化事务,而非领兵征战。这种不恋权位的清醒,与其“清恪贞素”的自我认知一脉相承。

二、历史成就:东吴政权的“榱椽之佐”

(一)谋略定荆州,破曹安邦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吕蒙图谋袭取关羽,孙权向是仪问计。是仪力赞其策,并随军出征,被授忠义校尉。此战不仅解除东吴心腹大患,更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黄武年间,他参与皖城之战,诱敌深入大破曹休,为东吴赢得战略主动权。

(二)辅佐太子,正纲纪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迁都建业,命是仪辅佐太子孙登镇守武昌。孙登对其“敬之,事先谘询”,是仪则以“正上下之序,明教化之本”为纲,多次上疏劝谏二王(孙和、孙霸)降低待遇,以正朝纲。其《疏二宫之制》被陈寿赞为“资此四德,加之以文敏”,对东吴政治稳定影响深远。

(三)出使蜀汉,固盟御魏

诸葛亮去世后,孙权派是仪出使蜀汉,借吊唁之机重申盟约。是仪以“芳虽幼冲,天性聪慧,必为良臣”评价曹魏新君曹芳,巧妙化解蜀汉对曹魏的疑虑,巩固了吴蜀联盟。此行亦展现其外交智慧,为东吴赢得战略缓冲期。

(四)清廉典范,垂范后世

是仪为官数十年,未尝有过,吕壹遍告群臣却独无法构陷于他。孙权曾感叹:“使人尽如是仪,当安用科法为?”其“不治产业,不受施惠”的作风,与诸葛亮“成都有桑八百株”的清廉异曲同工,成为东吴廉吏文化的代表。

三、历史评价:清恪直道的永恒丰碑

陈寿在《三国志》中称是仪与徐详、胡综为“孙权之时干兴事业者”,并赞其“清恪贞素,各见信任”。《吴书》更以“榱椽之佐”喻其为国之栋梁。是仪的一生,是“知与不知当有始末”的诚信写照,是“宁死不诬人”的道德坚守,更是“清廉自守,勤政奉公”的为官典范。他的故事,不仅为东吴政权增添了人文光辉,更为后世树立了廉洁奉公的永恒标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飞将军李广的长孙李陵,为何被武帝满门抄斩?

  公元前99年,浚稽山血战八昼夜的硝烟尚未散尽,汉武帝的雷霆之怒已席卷长安。李广之孙李陵,这位以五千步卒对抗匈奴十一万铁骑的孤胆将领,最终因叛国降敌的罪名被满门抄斩。这场跨越千年的历史悲剧,既是个体命运与帝国意志的激烈碰撞,更是权力逻辑与人性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