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兴:东吴末期的权力沉浮与悲剧人生
2025-11-04 15:19:59

濮阳兴(?—264年),字子元,陈留郡(今河南开封)人,是三国时期东吴政权中极具争议的丞相。他的一生从地方县令起步,历经孙权孙休孙皓三朝,最终因权力斗争沦为政治牺牲品。其人生轨迹折射出东吴末年官僚体系的腐败与统治阶层的短视,更成为后世研究三国政治生态的典型案例。

一、仕途崛起:从地方官到权力核心

濮阳兴出身士族,其父濮阳逸在东汉末年避乱江东,官至长沙太守。他早年以才学闻名,孙权时期任上虞县令,后升任尚书左曹、五官中郎将,并作为使节出使蜀汉,展现外交才能。回朝后任会稽太守期间,他与当时居于会稽的琅琊王孙休结交深厚,为其日后掌权埋下伏笔。

258年,权臣孙綝废黜皇帝孙亮,迎立孙休为帝。濮阳兴因与孙休的私交被征召入朝,历任太常、卫将军,封外黄侯,逐渐进入东吴权力核心。260年,他力主在丹杨(今江苏安徽交界)围湖垦田,修建浦里塘。尽管百官反对,认为工程浩大且难以成功,濮阳兴仍坚持推行。此举导致“士卒死者万数,或累死自缢”,百姓怨声载道,其政治声望自此急转直下。

二、权力巅峰:迎立孙皓与丞相生涯

262年,濮阳兴升任丞相,与左将军张布形成权力同盟。张布掌管宫政,濮阳兴主军国大事,二人结党营私,导致“国人大失所望”。264年,孙休病危,托孤于濮阳兴与张布。此时蜀汉已亡,交趾叛乱,国内要求立长君的呼声高涨。左典军万彧趁机推荐乌程侯孙皓,称其“才识明断,是长沙桓王之畴也”。濮阳兴与张布为保权位,废黜孙休嫡子,迎立孙皓为帝。

孙皓即位初期,通过赈济灾民、释放宫女等举措赢得赞誉,濮阳兴亦因拥立之功加封侍郎、兼青州牧。然而,孙皓很快暴露出暴虐本性:他沉迷酒色,大肆征召美女入宫;迷信谶纬,频繁迁都;滥杀宗室大臣,导致“宗室大臣每朝觐,必与家人诀别”。濮阳兴与张布私下悔恨迎立孙皓,却被万彧告发。孙皓借机上朝收捕二人,流放广州途中派杀手截杀,并夷灭三族。

三、历史评价:能力与品格的双重批判

陈寿在《三国志》中直言濮阳兴“身居宰辅,虑不经国,协张布之邪,纳万彧之说,诛夷其宜矣”,指出其缺乏治国能力且结党营私。从政治行为看,濮阳兴的决策具有明显短视性:丹杨湖田工程耗费巨资却收效甚微,暴露其行政能力不足;迎立孙皓虽为保权,却未预见其暴虐对政权的毁灭性打击,反映其政治眼光匮乏。

更关键的是,濮阳兴的品格存在致命缺陷。他虽以才学起家,却未能坚守士大夫的道德底线。为巩固权位,他甘愿与张布勾结,甚至在孙皓暴政初现时选择沉默,最终沦为权力游戏的牺牲品。这种“虑不经国”的执政风格,与同时期陆凯“屡次劝谏孙皓”的刚直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其人格的软弱性。

四、历史镜鉴:东吴末期的政治隐喻

濮阳兴的悲剧是东吴末年官僚体系腐败的缩影。孙皓统治时期,丞相万彧因密谋废黜被赐毒酒,张悌虽以死殉国却难挽败局,东吴十一任丞相中超半数未得善终。濮阳兴从权力巅峰到身死族灭的历程,揭示了封建王朝末期官僚集团的生存困境:在暴君统治下,忠直之士如陆凯虽能暂保性命,却无力回天;投机者如濮阳兴虽能短期掌权,终难逃被清算的命运。

其人生经历对后世具有双重警示:对执政者而言,需警惕“结党营私”与“短视决策”的危害;对士大夫阶层而言,则需在权力诱惑与道德底线间寻找平衡。濮阳兴的沉浮史,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权力游戏中人性的复杂与制度的脆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飞将军李广的长孙李陵,为何被武帝满门抄斩?

  公元前99年,浚稽山血战八昼夜的硝烟尚未散尽,汉武帝的雷霆之怒已席卷长安。李广之孙李陵,这位以五千步卒对抗匈奴十一万铁骑的孤胆将领,最终因叛国降敌的罪名被满门抄斩。这场跨越千年的历史悲剧,既是个体命运与帝国意志的激烈碰撞,更是权力逻辑与人性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