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南宋名臣与文学巨匠的双重人生
2025-11-05 14:13:13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至能,晚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是南宋时期集政治家、文学家、地理学家于一身的杰出人物。他的一生跨越了南宋初期至中期的动荡岁月,既在仕途上留下深刻印记,又以诗文成就奠定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少年才俊:科举入仕的起点

范成大出生于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前夕,幼年聪慧过人,十二岁遍读经史,十四岁开始创作诗文。绍兴十二年(1142年),宋高宗生母韦氏从金国归朝,范成大应试献赋颂,名列前茅,展现出非凡的文学才华。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他登进士第,开仕途生涯。早期历任徽州司户参军、枢密院编修官等职,逐渐积累政务经验。这一时期的范成大虽未显山露水,却为日后的政治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处州革新:义役制度的开创者

乾道三年(1167年),范成大出任处州(今浙江丽水)知州,在此实施了影响深远的“义役法”。针对当时民间服役负担过重的问题,他规定以都保为单位,按贫富输钱买田称“义田”,以田谷收入资助当役者,实现民户轮流服役的公平化。这一制度既减轻了农民负担,又提高了行政效率,成为南宋地方治理的典范。同时,他修复堤堰、兴修水利、建造桥梁,将处州打造成政通人和的模范区域,其政治才能初露锋芒。

金国使命:不辱使命的外交壮举

乾道六年(1170年),范成大以祈请国信使身份出使金国,完成了一项几乎不可能的任务: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并争取改定受书礼仪。当时宋金虽已签订和议,但受书仪式仍存屈辱性。范成大临危受命,在金国朝堂上慷慨陈词,甚至在金主完颜雍拒绝后,跪立不动坚持呈递奏章,最终以气节保全国威。尽管金国仅同意归还钦宗梓宫,但范成大的壮举使其名震朝野,成为南宋外交史上的经典案例。

西南经略:巴蜀边疆的治理智慧

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调任四川制置使,面对吐蕃、青羌多次侵扰的复杂局势,他展现出卓越的军事与行政才能。上任伊始即请求增加军费,训练将士,修筑堡寨十八处,构建起严密的边防体系。针对边境义兵被滥用的弊端,他严厉禁止监司、郡守私役民兵,保障了地方武装的有效运作。同时,他表彰气节之士,招揽人才,使蜀地政风为之一新。其治理理念兼顾强边与安民,为南宋西南边疆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参知政事:中枢决策的短暂辉煌

淳熙五年(1178年),范成大升任参知政事(副相),达到仕途巅峰。然而,因反对张说任签书枢密院事等事,他遭谏官弹劾罢免,转任明州、建康府等地长官。尽管中枢生涯短暂,但他在地方治理中持续展现改革精神:在明州罢除进献海物,减轻民力消耗;在建康府举荒政、赈饥民,开军仓济贫,移余财代秋租。这些举措体现了其“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

文学巅峰:田园诗派的集大成者

范成大的文学成就与其政治生涯交相辉映。他存诗1900余首,早期学习江西诗派,后博采中晚唐诗之长,形成平易浅显、清新妩媚的独特风格。其代表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序,描绘农村生活图景,既展现“梅子金黄杏子肥”的田园诗意,也揭露“昼出耘田夜绩麻”的劳作艰辛,被誉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之作”。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清初更有“家剑南而户石湖”之说,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方志贡献:地理学的开拓之功

除诗文外,范成大在地理学领域亦有建树。其撰写的《吴郡志》五十卷,分三十九门,引文注明出处,夹注中又有夹注,被四库馆臣誉为“著书之创体”。该志突破传统图经偏重地理的局限,将经济、人文内容纳入方志体系,推动了中国方志从专志向综合性通志的转型,堪称定型方志的典范。

晚年归隐:石湖岁月的文化沉淀

绍熙四年(1193年),范成大卒于石湖草堂,赠谥号“文穆”。晚年退居苏州石湖期间,他经营梅园,著有《梅谱》一卷,系统记录梅花品种与栽培技艺,将文人雅趣与科学精神融为一体。其《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等著作,至今仍是研究南宋文学与文化的重要资料。

范成大的一生,是仕途与文坛交织的传奇。他以政治家的魄力改革弊政,以文学家的笔触记录时代,以地理学家的视野开拓方志,在南宋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事业文章两足尊”的人生轨迹,恰如石湖畔的梅花,既经风霜而愈显芬芳,又历岁月而永驻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诸葛亮与刘备伐吴:历史迷雾中的战略抉择与权力平衡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后,以替关羽复仇为名,亲率大军东征孙权,史称夷陵之战。这场战役不仅决定了三国格局的走向,更因诸葛亮的态度与刘备的决策成为后世争议的焦点。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从历史真相到文学虚构,诸葛亮是否反对伐吴、刘备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