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皇后夺嫡阴谋:从陷害李倓到政变覆灭的权力狂想
2025-11-11 14:54:32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李亨病重于长生殿,一场围绕太子位的血腥阴谋悄然展开。皇后张氏为扶立越王李系,不惜伪造圣旨、勾结宦官、发动政变,最终却因权力博弈的失控与自身野心过度,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这场夺嫡风波,不仅暴露了唐代宗室斗争的残酷性,更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困境。

一、铺垫:借刀杀人,铲除李豫的“左膀右臂”

张皇后对太子李豫的敌意,始于其对权力的极度渴求。作为唐肃宗的宠妃,她虽生有二子(李佋、李侗),但长子李佋早夭,次子李侗年仅五岁,难以在安史之乱的动荡中胜任储君。为扫清李豫登基的障碍,张皇后将矛头指向了李豫的弟弟——建宁王李倓。

李倓在灵武抗敌期间屡立战功,甚至一度被唐肃宗考虑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这一职位本属太子李豫,李倓的崛起让张皇后深感威胁。她联合宦官李辅国,向唐肃宗进谗言,称李倓“欲图害其兄,以武力夺取储君之位”。唐肃宗听信谗言,赐死李倓。李倓之死,既削弱了李豫的军中势力,也为张皇后后续行动铺平了道路。

然而,这一举动并未彻底动摇李豫的地位。李豫凭借收复长安、洛阳的战功,以及朝中文武的支持,仍稳坐太子之位。张皇后意识到,仅靠铲除异己远不够,必须直接摧毁李豫的继承权。

二、政变:伪诏诱杀,越王李系的“夺嫡棋局”

唐肃宗病重期间,张皇后与越王李系达成交易:她扶立李系为帝,李系则尊她为皇太后,共同掌控朝政。为实施这一计划,张皇后伪造唐肃宗圣旨,命李豫入宫侍疾,实则准备在长生殿将其诛杀。

1. 埋伏兵力,伪诏诱杀

张皇后挑选200名强健宦官,分发兵器,埋伏于长生殿内外。她假传圣旨,称唐肃宗病危,急召李豫入宫。若李豫中计,必遭伏击身亡,李系则可顺势登基。

2. 宦官倒戈,政变破产

宦官李辅国与程元振察觉阴谋,抢先拦截李豫,将其藏于禁军马厩。随后,李辅国率禁军冲入长生殿,逮捕张皇后、李系及亲信段恒俊。唐肃宗目睹此景,惊吓过度而死。李豫即位为唐代宗,废张皇后为庶人,幽禁至死。

三、败因:野心过度与权力博弈的失控

张皇后的失败,源于三大致命错误:

1. 错估盟友:李辅国的背叛

张皇后曾与李辅国勾结,共同掌控禁军。但当李辅国发现李豫更易控制时,立即倒戈。他在关键时刻揭露政变,并护送李豫避险,成为新君的“拥立功臣”。张皇后对盟友的轻信,导致计划泄露。

2. 忽视实力:越王李系的“傀儡属性”

李系虽为唐肃宗次子,但缺乏军功与朝臣支持。张皇后选择他,仅因其年龄相仿、易于操控。然而,李系在政变中毫无作为,既未调动军队反击,也未争取朝臣支持,暴露了其“傀儡”本质。

3. 违背时局:幼主登基的“国家风险”

安史之乱后,唐朝急需成熟稳定的继承人。李豫时年三十余岁,战功卓著;而李侗年仅五岁,李系亦无治国经验。张皇后强行推立幼主,违背了国家利益,导致朝臣普遍反对。

四、历史回响:女性权力的悲剧性注脚

张皇后的结局,是唐代后宫干政的典型悲剧。她虽具备政治才能(如协助唐肃宗处理公文、组织命妇纺纱织布),但受限于女性身份,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掌握权力。其夺嫡行为,既是对个人野心的释放,也是对男权社会的反抗。

然而,历史并未给予她同情。唐代宗即位后,迅速清除张皇后余党,巩固自身地位。张皇后的名字被从史书中抹去,仅以“庶人”代之。她的悲剧,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权力的脆弱性:即便身处后位,一旦触碰皇权核心,仍难逃被牺牲的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三国降将群像中,于禁为何独受唾弃?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各方势力纷争不断,武将们在不同阵营间辗转投奔的现象屡见不鲜。像关羽降曹后千里走单骑,留下千古美名;张辽、徐晃等将领的投降也并未过多影响他们在历史中的地位。然而,于禁在襄樊之战中投降关羽后,却遭受了众人的鄙视,这背后有着复杂且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