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轼:三朝廉吏铸清辉,刚正惠政照汗青
2025-10-17 10:21:16 李臣典 南怀仁 钱沣 黎简

  在康乾盛世的政治长卷中,江西高安走出的朱轼以“帝师元老”之名镌刻于史册。这位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理学名臣,以清廉自守的品格、刚正不阿的风骨、经世致用的才学,在政治、学术、民生领域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成为清代官僚体系中兼具道德高度与实践能力的典范。

  一、清廉自守:从“朱公席”到“朝堂良佐”的操守坚守

  朱轼的清廉品格贯穿其仕途始终。任浙江巡抚时,他以“去奢崇俭”为施政纲领,首创“五菜一汤”的“朱公席”宴客标准,以身作则废除巡抚衙门陋规,裁撤冗员,精简仪仗,甚至规定官员不得衣锦绣、戴珠玉。此举不仅根治了浙江官场“尚奢靡、摆阔气”的积弊,更使民间婚丧嫁娶的铺张之风得到遏制。康熙帝闻讯赞其“境内之治,号通国第一”,赐御匾“朝堂良佐”,称其“忠岂唯供职,清能不近名”。

  雍正年间,朱轼主政会考府时,面对十阿哥允?、陕西巡抚苏克济等皇亲国戚的巨额亏空,他铁腕追缴,甚至迫使十二阿哥允祹变卖家产偿债。雍正帝特赐“朝堂良佐”金匾,并题诗赞其“高岳生良佐,兴朝瑞老臣”,将其与张鹏翮并列为官员楷模。朱轼的清廉并非流于表面,而是将道德操守转化为制度实践:他主持修订《大清律例》,严惩贪腐,同时推行“耗羡归公”,从根源上杜绝官员中饱私囊。

  二、刚正敢言:从“折扇御诗”到“舒赫德案”的政治担当

image.png

  朱轼的刚正品格在关键事件中彰显无遗。雍正朝科场舞弊案中,副主考刘碧收受贿赂泄露考题,朱轼连夜携礼单进宫禀报,力主重出考题,最终使国舅等权贵亲属名落孙山,而寒门才子得以脱颖而出。雍正帝为表彰其“尽拨佳文、摒除弊端”,特赐题诗折扇,扇面“南昌持藻鉴,北斗重权衡”之句,成为其公正无私的象征。

  乾隆初年,定边将军舒赫德因处置投诚胡将不当被下令处斩。朱轼冒死进谏,指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并派子朱成麟星夜追回圣旨,最终使舒赫德免于一死。此举不仅展现其政治智慧,更凸显其“为国福苍生”的担当。乾隆帝虽年少气盛,但事后亦认可朱轼的远见,此事成为清代君臣关系中“以道事君”的经典案例。

  三、经世惠政:从“鱼鳞石塘”到“文教振兴”的实践智慧

  朱轼的施政才能体现在民生与文教的双重突破。任浙江巡抚期间,他针对海宁、上虞频发的海患,首创“木柜法”筑石堤:以松杉木柜为基,内塞碎石,外砌巨石,形成“堤身如墙,堤脚如锚”的稳固结构。此法使浙江海塘“百年不塌”,百姓免除潮患之苦,至今仍为水利史研究的经典案例。

  在文教领域,朱轼以“振一代文风”为己任。他三主会试,以“发明经义”为选才标准,刊行《大戴礼记》《仪礼节略》等典籍,推动浙江学风从空谈转向实学。任乾隆帝师时,他编纂《历代名臣传》《历代名儒传》,将道德教化融入帝王教育,使乾隆早期形成“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治国理念。其学术著作《周礼注解》《周易传义合订》被列为科举参考书目,影响清代学术走向。

  四、历史回响:从采茶戏《南瓜记》到当代的精神遗产

  朱轼的传奇人生在民间留下深刻印记。高安采茶戏《南瓜记》以他为原型,讲述其智救民女、严惩贪官的故事,该剧多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成为廉政文化的民间载体。其创立的“朱公席”至今仍是高安宴客的传统,象征着节俭美德的传承。

  在学术领域,朱轼的《朱文端公文集》《广惠编》等著作,系统梳理了清代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为后世研究康乾盛世提供了珍贵史料。2021年出版的《朱轼全集》,收录其经学、史学、礼制研究等十部著作,揭示了清初主流儒学的发展脉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