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禹治水

"

  大禹治水(禹治水)是古代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大禹率领民众,耗尽心血与体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大禹治水的故事简介 大禹治水用了多少年?

  导读:传说在远古的尧帝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作三仞之城,想把居住区围护起来堵塞洪水,做了九年也没做好,最后被放逐到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

  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用水方法为“疏顺导滞”,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淤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感人传说。相传禹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他不畏艰苦,身先士卒,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因为治水有功,舜传位给禹。后来,禹的儿子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禹便被称为“夏宗神”。

  神话故事大禹治水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查看更多

神话故事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为何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的故事: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出搬,再加上毒蛇猛兽伤人伤牲口,真叫人无法过日子。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

  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大禹治水。大禹,字叫文命。禹的父亲叫鲧,算起来,他还是黄帝的后代。大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和失败原因,制定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加固和继续修筑堤坝,另一方面,用“疏导”的办法根治水患。大禹亲自率领二十七万治水群众,全面进行疏导洪水的劳动。大禹除了指挥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他握木锸,不辞辛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

  在治理洪水中,大禹曾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而不入。在他的领导下,人们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劳动,终于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沿着新开的河道伏伏帖帖地流入大海。在治水的同时,大禹和治水的大军还大力帮助老百姓重建家园,修整土地,恢复生产,使大家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他治水路过自己的家,听到小孩的哭声,那是他的妻子涂山氏刚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多么想回去亲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他一想到治水任务艰巨,只得向家中那茅屋行了一个大礼,眼里噙着泪水,骑马飞奔而走了。大禹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个中国的山山水水当作一个整体来治理,他先治理九州岛的土地,该疏通的疏通,该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变成肥沃的土地。然后他治理山,经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就是要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往下流去,不至于堵塞水路。山路治理好了以后,他就开始理通水脉,长江以北的大多数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迹。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经济文化不断交流,各种能够论着异曲纷呈,关于河事的记载也逐渐曾加。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一书就是一本专门记述地理情况的书。该书以大禹治水的故事为依托,按“九州岛”的地理区域,对中国的山脉、河川、疆界、贡赋等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后代人们感念他的功绩,为他修庙筑殿,尊他为“禹神”,今日禹陵和禹王庙,已成为中外游人游览的胜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大禹治水在迁安?大禹治水到底是在什么地方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有着现代化的工业文明,也有着几千年的历史遗迹。在悠久的历史中,很多的故事已经湮没在漫长的光阴里,或者再无消息,或者成为传说。大禹治水的故事在我国流传广泛,他的精神也激励着无数的华夏子孙。在作为黄帝古都的迁安,也流传着大禹曾在此处治水的故事和传说,在有心人的挖掘中,在这片土地上延展。

  说起大禹治水,先要简单介绍一下那个故事。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古代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大禹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就发生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而迁安,正是黄帝古都。在迁安,流传着一种说法,说迁安归口的口子是大禹所凿开。

  巧合的是,滦河改道的时间恰好是在大禹时期。滦河在三千年前从迁西县城流入还乡河。在《海河志通讯》第二期上的文章《滦河下游主河道历史迁徙考略》中说,滦河改道的时间约三千年前至一万年,文中提到滦河“曾由迁西县大黑汀向南经‘照燕洲弃谷’、南观、岩口、邱庄、左家坞,流经现今的还乡河,于丰润出山口进入丰润、玉田平原。”

  滦河改道,是人工所为。滦河改道是由迁西县城向东,经由迁西、迁安交界归口(现名龟口)向南。曾有地质专家表示,从迁西县城到归口滦河这段古时候是一处湖泊。根据这一地区曾是湖泊的线索,再结合湖岸、湖底处发掘出来的文化遗址所处的年代,可以判断出滦河改道的年代,恰是大约四千年前的大禹时代。

  黄帝古都,人工改道,这是巧合还是真实的故事?再来看看《淮南子·人间训》中所说的:“禹凿龙门,劈伊阙,平治水土,使民得陆地。”在迁西东北角,清河流过的大岭寨北大岭寨口处还有古人凿开的传说。迁西有个地方名叫尹庄,而伊和尹古代为一个字。

  滦河原走今还乡河古道,后改道流向迁安。在那一带,流传着累死黄龙,笑死龟(夔)的传说。传说古时有黄龙和龟打赌,说它可以用角把挡住滦河去路的山岭豁开一个大口子,让河水通过。龟说它不,于是黄龙猛地用角一挑,山岭顿时裂开一个大口子,滦河从南(去还乡河方向)转头向东。从此,滦河开始流向迁安。但是,黄龙却因为这一撞累死了,龟见状,哈哈大笑,居然笑死了。这个传说在当地广为流传,而在写有大禹治水的《允南解》中说:“禹治淮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迅雷,石号木鸣,土伯拥川,天老肃兵,功不能兴。禹怒,召集百灵,授命夔龙,桐柏千君长稽首请命。”夔和龙是禹手下的大臣,与黄龙和龟极为相像。

  此外《山海经·大荒南经》中说:“大荒之中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栾。禹攻云雨,有赤石焉生栾,黄木、赤枝、青叶。群帝焉取药。”而滦河,唐之前叫濡水;唐朝时改濡为滦。这滦字,也与栾树有关。栾树,生长在长城两侧,尹庄一带也有栾树。在归口南面,有座山名为挂云山,属燕山余脉,每逢春、秋两季,山峰周围云雾缭绕,在夏季经常出现山顶烈日当空,山腰浓云翻卷,山脚大雨倾盆的景象。便有挂云山带帽,暴风雨就到的谚语,便也印证了云雨之山之说。而赤石,就是红色的石头。燕山古时也称炎山,而在迁安一带也有红石峪、红山、大红山、血石岭等地名。在迁安一些地方走访,还有一些老人听祖辈说过,归口是大禹开凿出来的。

  若是再仔细地研究,在迁安、迁西一带,还有很多的地名、故事和传说都与大禹治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真相已经在漫长的时光里模糊了模样,只留下无数的可能让后人研究仰望。无论大禹治水之地在哪里,无论这片土地上究竟有没有他的足迹,水患得治,百姓安居,在人与自然不断磨合的故事里,始终有着那么一个坚实伟岸的身影,矗立在炎黄子孙的心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大禹之父鲧治水为什么失败?大禹治水为什么成功

  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作为黄帝的后代,鲧[gǔn]、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唐尧、虞舜二帝,分别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事宜。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封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鲧治水为什么失败?

  鲧,(公元前?年-公元前2029年)。上古时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姓姬?姒,字熙。是黄帝的曾孙、昌意的孙子、颛顼的儿子、大禹之父、夏的祖父。被尧封于崇地,为伯爵,故称崇伯鲧或崇伯,约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之位。鲧禹治水是中国最著名的洪水神话。后因治水失败,被刑罚致死。

  当尧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山陵,淹没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之下,尧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就开始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边,对他们说:“各位大臣,如今水患当头,人民受尽了苦难,必须要把这大水治住,你们看谁能来当此大任呢?”

  于是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领都推举鲧。尧素来觉得鲧这个人不可,但眼下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暂且将治水的任务委任给鲧。

  鲧治水治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鲧不但毫无办法,而且消极怠工,拿国家这一艰巨的任务当儿戏。后来舜开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问题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大禹治水为什么成功?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

  鲧死后,舜也来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退这水,大臣们都推荐禹,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这个人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认真真,生活也非常简朴。”舜并不因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

  大禹实在是一个贤良的人,他并不因舜处罚了他的父亲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他暗暗下定决心:“我的父亲因为没有治好水,而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查看更多

为何世人只知大禹治水却不知还有一个鳖灵治水?

  “大禹治水”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大禹也因此得到舜的赏识,为他最后得天子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禹治水”大家都很清楚,还有一位,也是以治水得到天子的赏识,最终成为天子的古人,他叫鳖灵。《蜀王本纪》是这样介绍他的。说古代楚国有个叫鳖灵的人,有一天不小心失足落水,结果被淹死。但是,他的尸首不是顺流而下,而是逆流而上,一直冲到郫。更神奇的是,他被打捞起来之后,便复活了。当时的望帝听说有这样的怪事,便叫人把鳖灵叫来相见,两人谈得很投机。望帝觉得鳖灵不但聪明和有智慧,而且很懂得水性,是个人才,便叫他做了古蜀国的丞相。

  鳖灵任丞相不久,一场大洪水暴发了,原因是玉垒山挡住了水流通路。这场洪水之大,和尧时暴发的洪水差不多。老百姓沉浸在水潦里,痛苦不堪,深受其害。死的死,逃的逃。古蜀国人口被大水一冲,减少了百分之六七十。大禹治水的时候,是用的疏导的方法。鳖灵也是一样,他带领古蜀国老百姓治水,把玉垒山凿开一条通路,让洪水顺岷江畅流而下,由是解除了水患,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古蜀国也解除了水患。

  鳖灵治水归来,望帝因他治水有功,自愿把帝位禅让给他。鳖灵接位后,号称丛帝,又称开明帝。以后他的儿子继承帝位,也都称开明帝。开明王朝治蜀三百余年,蜀地经济有较大发展,国势日渐强大。

  开明王朝从鳖灵开始,经历了开明卢帝万通、开明保子帝芦保、开明青帝胡、开明赤帝、开明黄帝、开明白帝、开明黑帝、开明圣帝、开明尚王、开明后王、开明末王十二位天子。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更元9年,秦国为获得巴蜀地区富足的物质、人力资源、继续东向伐楚与统一天下,派遣大夫张义、将军司马错率师从石牛道伐蜀。蜀王在葭萌迎战。结果古蜀国军队大败。之后,秦灭蜀,古蜀国自此不复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揭秘:大禹治水是怎么回事?禹生平事迹简介

  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出生在汶山石纽地区,母亲是有辛氏之女,名叫女志,也叫脩己。

  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帝尧封于崇,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接着禹被任命为司空,继任治水之事。

  禹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

  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量测仪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

  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也不敢休息,他亲自率领老百姓餐风露宿,过家门而不入,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经过十三年治理,终于取得了成功,消除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因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4.jpeg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

    帝夏禹王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朝政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黄河大洪水证据首被发现 大禹治水或非神话

  法媒称,研究人员8月4日说,地质学家发现了4000年前中国黄河发生大洪水的首个证据。相传这次大洪水后,夏朝建立,中华文明诞生。

  法新社8月4日报道,美国《科学》周刊上发表的这一研究结果也许有助于改写历史,因为它们不仅表明大规模洪水的确发生过,而且发生于公元前1920年,比人们通常以为的时间晚了一个多世纪。

  这将意味着,大禹创建的夏朝或许也比中国历史学家所认为的建立时间要晚一些。

  大禹通过组织人们疏浚河道,引导洪水重新流入河渠,从而控制住了洪水。他也因此获得了声誉。

  该研究说,他在混乱过后重建秩序,这让“他顺应天命,建立了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该研究由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吴庆龙主持。

  大禹的故事为儒家统治制度奠定了意识形态基础,但最近数十年,有一些学者提出质疑,这些故事究竟是否曾发生过。他们表示,这也许是个神话故事,为了证明皇权统治的合法性而被创造出来。

  一些地质学家在青海省黄河沿岸进行调查,研究滑坡坝的残余坝体,以及堰塞湖和溃决的洪水遗留下的沉积物。

1_2010110110011947j5K_meitu_1_meitu_13_meitu_31_meitu_45.jpg

  研究论文的共同作者达里尔·格兰杰教授说,他们的发现结果表明,这里曾发生过一场灾难性洪水,它是过去1万年来地球上发生过的已知规模最大的洪水之一。格兰杰是美国珀杜大学的教授。

  他说,洪水突然上涨,比现代河流水位高出38米,这使得这场灾难“大致相当于有测量记录以来规模最大的亚马孙流域洪水”。

  他还说,这次洪水“相当于大雨所导致的黄河洪灾规模的500倍以上”,“对于任何生活在黄河下游的人而言,这次洪水真的具有毁灭性”。

  由于这样的洪水会将废墟和沉积物冲得到处都是,使新土壤与旧土壤混在一起,科学团队利用人类残骸来确定灾难发生的时间。

  研究人员说,在地震废墟中发现了三名儿童的骸骨,人们认为这次地震引发了滑坡。滑坡形成了大坝,水因大坝而蓄积,最终溃决,暴发洪水。

  对儿童骸骨进行放射性碳年代测定,结果显示,他们死于公元前1920年,当时恰好是中国重大的文化转型期。

  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助理教授戴维·科恩说:“这是首次发现这种规模大到足以引起文化转型的洪水。”

  “溃决的洪水为我们提供了极具诱惑力的线索,即夏朝也许真的存在过,”他说,“如果大洪水真的发生过,那么夏朝也很有可能真的存在过。这两件事情是直接相关的。”

  他们说,既然研究人员有证据支持古代传说,那么可以认为,夏朝始于公元前1900年左右,而不是之前认为的公元前2070年。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戴维·汤姆森在《科学》周刊的评论中写道:“大洪水在世界上一些最古老的故事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大禹治水传说中的洪水如今表明,其他此类故事可能也来源于地质事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古代传说大禹治水的真实性考证 大禹治水是成语吗?

  大禹为什么治水

  相传,在上古贤帝尧还是部落首领的时候,黄河就一直都洪水泛滥,洪水将人们居住生活的地方都给淹没了,人们经常被迫只能在树上或是在山顶山呆着,搞得民不聊生。

u=1738208025,2967003564&fm=21&gp=0.jpg

  大禹雕像

  作为部落的领袖,尧下定决心要想办法治理洪水,替人们消除这项自然灾害。于是尧就召集了当时各个部落的首领来商议治理黄河洪水这件事情,最后各个部落的领袖推选了鲧(是大禹的父亲)来领导着治理洪水。鲧便利用前人发明的筑堤防水发,来抵御洪水对于人们家园的破坏。但此时洪水的程度要远比前人发明筑堤防水时候要更加迅猛,于是刚建好的堤坝第二天就被洪水冲垮了,有的还没建好就被冲没了。

  修堤坝的泥土就这样随着洪水把下游的河道都给堵塞了,导致原本不发洪水的地方,也开始发洪水。鲧用这种方法治了整整九年的水,根本就没有一点儿功效。到了舜即位的时候,因为鲧没有治理好洪水而杀掉了鲧。舜又效仿尧,召集了各个部落的人再次推选人去治理洪水,大禹也算是子承父业,继承了他父亲的遗志,被各个部落推选为治理洪水之人。相传,大禹治水还有一个原因是想要通过治理好洪水来得到舜的帝位,然后替自己的父亲报仇。大禹总结了他父亲鲧治理洪水失败的原因,将经验教训都总结了出来,耗时十三年终于将黄河洪水泛滥问题给解决了。 ...查看更多

大禹治水的方法是什么 大禹治水故事介绍

  三皇五帝时期,大禹奉皇帝舜的命令,继承父业,负责治理黄河水患。大禹总结吸收了父亲鲧治水期间的经验教训,从堵截治水的方法中总结出了一套新的治水方法,疏导治水。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图

  大禹认为想要缓解黄河灾情吗,最佳的方式就是将其水量均匀分布,引导其顺利东流如海,也就是疏导的方法。并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原分为九个州,分别是冀州、青州、徐州、衮州、扬州、豫州、雍州、荆州,并由此将这片山山水水作为一个整体,欲治水先治山,将这九州的土地疏通平整,创造了大量肥沃的土地。经他治理过的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通过治山,使得疏通水路,不造成堵塞泛滥的情况。

  接下来就是理通水脉的工程了,与水周旋需要的是智慧,水之理,遇柔则柔,遇刚则刚,刚柔并济,实难掌握其运理。大禹运用他的智慧,解决了黄河河段上的各类问题,最具代表的就是黄河上游的龙门山河段。龙门山处于梁山北面,大禹从甘肃积石山引出的水路恰巧被龙门山给挡住了,勘察地形,大禹当即决定凿开龙门山。但是偌大的龙门山该从何处下手呢?大禹计划了一个省时省力的方案,只开凿了一个80步宽的口子,便将水成功引入。因为龙门地势颇高,很多逆水而上的鱼到了这里就游不过去了,但仍能看见很多鱼在拼命地向上而跃,便成就了“鱼跃龙门”的景象。 ...查看更多

结语

  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领导人,但他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躬亲劳苦,手执工具,与下民一起栉风沐雨,同洪水搏斗。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依靠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