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者自清:张伯行名言中的为官之道与时代回响
2025-07-30 14:12:35

在清代官场的浑浊浪潮中,河南兰考人张伯行以“天下第一清官”之名独树一帜。他留下的《禁止馈送檄》中,一句“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如黄钟大吕,穿透三百年时空,至今仍在叩击着为官者的良知。这句仅56字、连用8个“一”字的檄文,不仅是个体道德的宣言,更成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神丰碑。

一、名节如命:清廉自守的道德宣言

张伯行将名节视若生命的态度,体现在对“小节”的极端重视上。在江苏巡抚任上,他目睹地方官员借节庆、迁转之机向上司馈送“交际礼”,遂颁布《禁止馈送檄》,以“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的铿之语,斩断贪腐链条。这种“不以恶小而为之”的警觉,源于他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当康熙年间官员俸禄微薄、贪腐成风时,他仍坚持“家人悉布衣,署中供给不过腐菜脱粟”,甚至在福建巡抚任上,将琉球使者馈赠的土物如数奉还,并命令属员一体遵行。

其刚直不阿的性格,在江南科场案中展现得淋漓尽致。1711年,副考官赵晋与总督噶礼勾结受贿,引发苏州士子抬财神入文庙抗议。张伯行冒死弹劾噶礼,却遭反诬“七大罪状”。面对两度审查均偏向噶礼的困局,他宁可被革职也不屈服,最终在康熙帝“保全清官”的力挺下复职。此案中,扬州百姓数万人聚集江岸护送他返程,苏州、扬州罢市庆贺其留任,印证了“民心即天心”的朴素真理。

二、民脂民膏:以民为本的治理哲学

张伯行的廉政思想,始终与“养民”“教民”的实践紧密结合。在山东济宁道任上,他面对灾荒,不等圣旨便开仓赈济2.2万石仓谷,面对上司“专权”的指责,他反问:“仓穀重乎?人命重乎?”这种将百姓生死置于官场规则之上的勇气,使其治下“百姓安然无恙”。在福建巡抚任上,他废除衙署陈设由商户置备的旧例,禁止向民间借办一几一榻,甚至自掏腰包赎回被卖为尼的贫苦女子,为她们择配成家

教育理念同样贯穿着“以教为本”的民本思想。他创立请见书院、鳌峰书院,刊布《正谊堂丛书》375种,将程朱理学与实学相结合,培养“存天理灭人欲”的士人。这种将廉政与文教结合的治理模式,使清代书院教育焕发新机,其门下受学者达数千人,形成影响深远的“清恪学派”。

三、时代回响:廉政文化的现代转化

张伯行的廉政思想,在当代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引用其名言,强调“干部不论大小,都要努力做到慎独慎初慎微”,将传统廉政文化与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相结合。在教育领域,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等高校将“一丝一粒,我之名节”纳入师德建设,提出“廉洁从教,建设清廉学校”的口号,使古老箴言转化为现代职业伦理。

在制度层面,清代“养廉银”制度未能根治贪腐的历史教训,与当代“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的反腐战略形成鲜明对比。张伯行“不以官谋利”的实践,为完善官员财产公示、权力监督等制度提供了历史镜鉴。而其“止饮江南一杯水”的民间美誉,则启示今日官员:真正的政绩不在于楼堂馆所的宏伟,而在于百姓口碑的厚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张飞为何惧怕文聘:三国猛将间的实力与心理博弈

  在三国群雄逐鹿的舞台上,张飞以当阳桥头一声怒吼吓退曹军、巴西之战大破张郃的战绩,奠定了其万人敌的威名。然而,这位以勇猛著称的蜀汉名将,却在长坂坡之战中面对魏将文聘时罕见地收敛锋芒。这一反常举动背后,是战场实力、战术风格与心理博弈的复杂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