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王桢:以笔墨与匠心镌刻农耕文明的密码
2025-09-24 15:08:25

元代农学家王桢(1271—1368),字伯善,山东东平人,一生历任安徽旌德、江西广丰两县县令。他以清廉为官、务实为民著称,更以一部《王祯农书》和木活字印刷术的革新,在农学史与印刷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记载不仅是对传统农耕智慧的总结,更成为推动农业技术与文化传播的里程碑。

一、《王祯农书》:农耕文明的“百科全书”

系统性总结南北农业技术

《王祯农书》成书于元大德四年(1300年),全书37卷,13.6万字,附图306幅,分为“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大部分。其核心突破在于突破地域局限,首次系统整合南北农业技术:

农桑通诀:以“三才理论”(天时、地利、人和)为纲,涵盖垦耕、播种、灌溉、收获等全流程,提出“粪药施肥法”,强调“用粪如用药,对症施量”,至今仍是科学施肥的指导原则。

百谷谱:详述11类谷物、30余种经济作物的种植技术,如棉花“一尺一株,通风透光”的密植标准,被江南农户沿用至清代。

农器图谱:以20卷篇幅绘制105类、306种农具,从犁耙到水车,从纺车到茶磨,每件工具均配以结构图、使用场景与诗文解说。例如,他复原东汉失传的“水排”(水力鼓风冶铁装置),并改良为“水轮三事”,使水力同时驱动鼓风、舂米、磨面三套机械,冶铁效率提升五倍。

图文并茂的实用典范

书中采用“以诗配图”形式,如描述锯的锻造工艺时赋诗:“百炼出锻工,修薄见良铁……倘遇盘错间,利器乃能别。”既展现技术细节,又传递工匠精神。这种“文图互证”的编写方式,使《王祯农书》成为明清两代农户的“田间教科书”,甚至被收入《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其影响力远播朝鲜、日本。

二、木活字印刷:知识传播的“技术革命”

从泥活字到木活字的跨越

北宋毕昇发明泥活字后,因“难于使墨,率多印坏”未能普及。王桢在编写《农书》时,敏锐察觉雕版印刷成本高昂、效率低下的问题,遂以梨木、银杏木为材料,历时三年刻制3万余木活字。他首创“转轮排字架”,将活字按韵部排列于直径三尺的轮盘上,排字工人“以字就人”,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十倍。

技术公开与文化普惠

大德二年(1298年),王桢用木活字试印《旌德县志》,6万字书籍“不到一月百部齐成”,开创世界木活字印刷先河。他拒绝将技术垄断牟利,而是将活字制作方法与转轮图样公之于众,并撰写《造活字印书法》附于《农书》末尾,详细记录选材、刻字、排版、印刷全流程。清代乾隆年间《武英殿聚珍版书》的印刷,即直接沿用王祯技术。

知识平权的先行者

王桢曾言:“印书的目的不是赚钱,是让知识像种子一样撒遍田野。”他推动印刷术革新的背后,是让农书、医书等实用典籍得以低成本传播的愿景。这种“技术为民”的理念,使其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平权运动的先驱。

三、田间地头的“技术实验场”

农具改良:从图纸到田垄

王桢任旌德县令时,见农民春播误农时,便脱下官服蹲在田埂画犁耙图样,被老农调侃“笔墨能长庄稼”。他以行动回应:设计“戽斗”(人力提水工具),通过优化绳索角度使两人提水效率提升;绘制“梯田开垦图谱”,以“层蹬横铺如画展”的诗句标注水土保持要点,使广丰山区水稻产量增长三成。

作物推广:从品种到口诀

他自费购买桑苗、棉籽,编创种植口诀:“桑要稀种通风,棉要勤锄保墒。”在广丰推广的白银鹅、三黄鸡等品种,至今仍是当地特产。某农户因棉花密植欠收,王祯蹲守棉田三日,发现通风不足,遂制定“一尺一株”标准,并附赠治虫草药配方,次年该户丰收后以棉布相赠,布上绣着简化的纺车图案——这是百姓对他最朴素的致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潮州状元林大钦:寒门贵子的传奇人生与精神丰碑

  在中国科举史上,潮州府海阳县东莆都仙都村(今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仙都村)走出了一位惊才绝艳的状元——林大钦。他以不足21周岁的年龄折桂,成为潮汕本土培养的唯一一位文状元,其人生轨迹不仅是个体奋斗的史诗,更折射出明代潮汕地区文化崛起与士人精神的深刻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