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彦:寒门猛将的传奇人生与后世评说
2025-11-06 15:14:54

在三国至西晋的动荡岁月中,东吴后期涌现出一位以勇力与谋略并重的将领——吾彦。他出身寒微,却以文武双全之才、超凡胆识与忠诚品格,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生平轶事与后世评价,既折射出个人命运的跌宕,也映照出时代风云的变幻。

寒门猛将的崛起:从通江小吏到建平太守

吾彦字士则,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贫寒却天生神力。史载其“身长八尺,手格猛兽,旅力绝群”,能徒手与猛兽搏斗的勇力,使其在军中初露锋芒。早年任通江县吏时,他目睹将军薛珝南征的浩大军容,慨然长叹。相士刘札见状预言:“以君之相,后当至此,不足慕也。”这一轶事不仅展现吾彦的壮志,更暗示其命运将超越眼前所见。

吾彦的崛起得益于大司马陆抗的赏识。陆抗为提拔他,设计了一场“勇力考验”:命人装疯持刀闯入军帐,众将惊慌逃窜,唯有吾彦举桌抵挡,神色自若。此举令诸将叹服,陆抗遂擢升其为部下。此后,吾彦随陆抗征讨西陵督步阐,参与西陵之战,逐渐崭露头角。

建平太守任上,吾彦展现战略眼光。他察觉西晋益州刺史王濬在蜀地造船备战,捞起顺江而下的木屑上呈孙皓,请求增兵防守,却遭拒绝。无奈之下,他命人铸造铁锁横断长江,暗置铁锥于江中,试图阻截晋军战船。这一防御措施虽未能彻底阻挡西晋大军,却为东吴争取了宝贵时间。

忠义与智谋:坚守建平与归晋后的风骨

西晋伐吴时,沿江城池多望风而降,唯吾彦坚守建平。晋军王濬率军压境,却因铁锁与铁锥受阻,最终以火炬熔断铁锁、大木筏移走铁锥,才突破防线。即便如此,吾彦仍率军死战,令晋军“退舍礼之”。直至孙皓投降,他才开城归顺,其忠义与坚韧令晋武帝司马炎动容。

归晋后,吾彦的品格更显突出。司马炎问及吴国灭亡原因,他直言:“吴主英俊,宰辅贤明,天禄永终,历数有属。”此言既维护旧主尊严,又暗含天命不可违的哲思。当张华质疑其“为吴将多年却默默无闻”时,吾彦厉声反驳:“陛下知我,而卿不闻乎?”此等风骨,令司马炎“甚嘉之”。

另一则轶事则展现吾彦的处世智慧。他任交州刺史时,赠厚礼于陆抗之子陆机、陆云。陆云以吾彦出身微贱、曾贬损陆抗为由拒收,陆机亦附和并多次诋毁。长沙孝廉尹虞劝解:“自古由贱而兴者,何止公卿?卿以士则答诏小有不善,毁之无已,恐失南方人心。”陆机兄弟闻言,诽谤之语渐息。此事既反映门第观念的冲突,也凸显吾彦在复杂人际关系中的从容。

治边能臣:平定叛乱与稳定南疆

吾彦的军事才能不仅体现在战场,更在于治边安民。交州刺史陶璜死后,他出任南中都督、交州刺史,平定九真郡戍兵叛乱,击退贼帅赵祉围攻,稳定岭南局势。任交州刺史二十余年,“威恩宣著,南州宁靖”,其治理能力获朝廷认可,最终升任大长秋,掌管宫廷事务。

在顺阳内史任上,吾彦以清廉严明著称。顺阳王司马畅骄横放纵,前后任内史多遭诬陷,唯吾彦“清身率下,威刑严肃”,令司马畅无法构陷,反被迫举荐他调任。此举既体现吾彦的刚正不阿,也折射出西晋初期地方治理的复杂性。

后世评说:勇力、谋略与品格的交响

后世对吾彦的评价,多聚焦其文武才干与忠义品格。《晋书》赞其“谋超绝,彦材雄杰”,房玄龄更将他与陶璜并称“逸足齐驱”,称二人“毛炅屈其深谋,陆抗奇其茂略”。唐代史家认为,吾彦出身寒微却能“内侍外镇”,其成就堪比何桢、侯史光等寒门名臣。

吾彦的传奇,是寒门子弟突破门第限制的典范,亦是乱世中忠义与智谋的完美融合。从通江小吏到交州刺史,从死守建平到归晋安民,他以勇力开道,以谋略立身,以品格服人。其生平轶事与后世评价,不仅为三国历史增添一抹亮色,更成为后世论才选贤、评说忠义的永恒镜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李治八子环绕,武则天缘何执掌大权?

  唐高宗李治一生共有八位皇子,其中四位为武则天所生,其余四位分别由萧淑妃与宫人所出。然而,这位坐拥八子的帝王,最终却将朝政大权交予武则天,甚至在其身后任由其改朝换代。这一历史悖论的背后,是权力博弈、健康危机与性格缺陷共同编织的复杂图景。  一、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