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上吊自杀?揭秘“马嵬之变”,杨贵妃成牺牲品
2018-03-13 10:57:50 杨玉环 李隆基

  杨贵妃(719-756),即杨太真,小字玉环,蒲州永乐人。最初是唐玄宗的儿子寿王瑁的妃子,因貌美,被玄宗宠幸,“三千宠爱于一身”,出现了“姐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的怪现象。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驿站特别知名。那就是马嵬驿,它出名不是因为驿站本身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因为它和一场著名的悲剧联系在了一起。

  公元756年,唐玄宗在逃难的过程中在这里杀死了杨贵妃,史称马嵬之变。

  马嵬之变是唐朝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事件。一个女人的牺牲换来了一场政变的终结,这让人们对杨贵妃抱有很大的同情。那么,马嵬之变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在马嵬事变中,为什么杨贵妃会成为牺牲品?

blob.png

  天宝十五载(756年7月15日)六月十四日,潼关失守,长安彻底地暴露在叛军面前,无奈的唐玄宗只好选择出逃来躲避灾难。在玄宗逃亡途经马嵬时,身体的困顿和精神的绝望,让禁军的愤怒情绪累积到了极点。

  人在不知所措时,往往不是想如何摆脱困境,而是要找出原因,是谁制造了这一困境。在陈玄礼的点拨诱引下,禁军一下子把矛头指向了杨国忠

blob.png

  很快,愤怒的士兵杀死杨国忠,并要唐玄宗处死杨贵妃。最后,杨贵妃被迫自缢。

  失去了心爱的女人,虽然换得了暂时的平安,但是,玄宗逃亡的道路依然危机四伏。在之后的出逃岁月里,他最终把皇位也丢了,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玄宗面对国破家亡的局势引咎辞职,还是另有隐情呢?

  唐玄宗父子分途是唐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最终决定了唐朝未来的发展方向。然而根据史书记载,这次决定唐朝未来的大事件,却缘于一个看起来非常偶然的机缘——父老的挽留。那么父子分途的原因真的如此简单吗?

  以现在的史实来分析,“马嵬之变”是早有预谋的政变,而不是禁军因为“不得食”而哗变。政变的一方是太子李亨、“内相”高力士和高的亲信将领陈玄礼,另一方是玄宗夫妇、以权相杨国忠为首的杨氏一族及其附从者。

  说的直白一点,是所谓的“储相之争”愈演愈烈,最终演变成了逼宫篡位

blob.png

  整个事件的端倪,出现在“玄宗出奔,事起仓促”。

  安禄山发动叛乱,时在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玄宗出长安则在十五年六月十三日,超过了六个月。

  我们知道,一个政权或者政治军事组织,从进入战争状态那一刻起,无论是战是和,是攻是守,在整个战略擘画中,必然要做出最坏的打算,要留出退路。六个月的时间足够玄宗政府从容应对,谋划出一个万全之策。因此唐朝廷应该也是有这样一个撤退或者迁都的计划的,这一计划应该包括退却的线路、方向、保卫力量,迁都之后整个指挥体系的重建和作战的方针,等等。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战争开始后不久,一拨一拨的朝廷使臣就已经开始在长安前往巴蜀、江南的道路上奔驰了,一些亲王和重臣也分别被委以重任,派往这些地方。

  然而皇帝却是在潼关陷落后,“仓皇出奔”的,而且没有通知满朝文武及皇室勋戚,只带走了几个皇子后妃内侍和亲信的禁军。这不禁让人疑窦满腹。

  唐玄宗李隆基在唐朝,在整个中国的封建帝王队列中,绝对是站在前排的人物,称之为“一代雄主”应不为过。撇开之前所有的功业不提,即在大规模叛乱发生之后,皇帝仍不失血性、冷静和尊严,判断出形势之后,及时采取了各项应对的措施。前方军事失利后,更一度准备以太子监国,自己亲自统军北上与叛军作战,与乃祖李世民何其相似,值得一提的是,皇帝当时已经是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了。

  然而,所有记载这段历史的史书、笔记、诗歌却都不容辩驳的指向这样一个事实:仓皇出奔。

  这是不合逻辑的,与事态的发展线索偏差的太大了。

  唯一的解释只能是,所谓的“马嵬之变”,在长安的宫城之内,其实就已经开始了!皇帝的出奔,躲的其实不是安禄山的叛军,而是太子李亨,也就是后来在灵武即位的肃宗的“逼宫”。

  “储相之争”渊源已久,尤其是在像玄宗这样秉国长达数十年的朝代,皇帝老了,太子也已经不年轻了。太子一直在东宫,有自己的臣僚。皇帝的宰相们一方面为了维护老皇帝的权威,要打压东宫的势力,另一方面为了自己身后的整个既得利益的文官集团,也要和太子讨价还价。

  这里不多罗列玄宗朝的“储相之争”的证据,反正就是到了安史叛军攻陷洛阳兵临潼关的时候,太子和宰相,或者说外戚之间的争斗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了。

  而在这场争斗中,老皇帝很不幸地站在了宰相这一边,更不幸的是他对东宫又很纵容。

blob.png

  回到上面的“亲征”之计,最终是被“贵妃衔土陈请”给谏阻了的。贵妃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太子是要监国的,皇帝带兵离开长安后,监国的太子有基本不受制约的权力,而且他还有一大批忠于自己的东宫臣僚。他可以杀光杨氏家族,甚至有可能之后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自立为帝。

  玄宗最终听信了杨贵妃的话,很可能他自己对李亨也不是很放心。本来如果没有这场战争的话,皇帝的平衡游戏可以玩得很好,既培养了太子,又保证了自己地位的稳固,还给太子即位以后找好了立威的工具,就像老乾隆给儿子嘉庆留下的和珅一样。

  潼关陷落了,叛军距长安不足百里,无险可守。

  宫城之内,变生肘腋,随时都有可能上演比玄武门之变更惨烈的变故。

  此时,皇帝除了“仓皇出奔”,还能怎样?

  可惜的是,此时,皇帝引为亲信的获得极大信任的“内相”高力士,已经附从了太子,而杨氏不掌兵。

  于是悲剧发生了。

  再简要描绘一下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

  叛军势盛,玄宗欲以太子李亨监国,付以军国事,而自统大军亲征,以期扭转局面。诸杨聚哭,贵妃衔土陈请乃止。

  潼关陷,事至不可为,太子谋逆,玄宗走西南,太子尾随其后,至马嵬,兵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