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苏轼活在明清两朝会怎么样?怕是活不过三集
2018-04-19 13:06:31 宋仁宗 苏轼
  “乌台诗案”是苏轼一生中最大的一个槛,迈不过去即有性命之虞。苏轼当时也做好了死的准备,“子瞻忧在必死”,甚至连自尽的毒药、遗书都已准备好。

  庆幸,苏轼没有死,仅仅是降为黄州团练副使,当一个闲差。

  也正因为苏轼度过了此劫,身心在纷繁的尘世中得到进一步的洗礼,从此之后,“也无风雨也无晴”。

  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气势磅礴,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细腻情感,苏轼的艺术成就一时无双。

  “乌台诗案”发生在北宋宋神宗执政时期。大背景是宋神宗重用王安石变法,然而变法却难以为继,于是朝廷开始改制。

blob.png

  苏轼作为王安石变法的反对者,即便王安石变法难以为继,在这个敏感的时期,仕途自然也不会如意。

  被贬的苏轼,依例给宋神宗上表致谢,事情本来也没什么,但只因其中有一句话不妥,且被政敌无限的上纲上线,紧接着就发生了“乌台诗案”。

  之所以叫“乌台诗案”,主要是此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在上表中说了这样一句牢骚话,“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

blob.png

  所谓“新进”,暗指王安石引荐的新人,这些人看到后反过来指责苏轼非议新法,对新法表示不满,换句话就是,苏轼这小子对皇帝不满,因为宋神宗是大力支持变法的。

  不仅如此,苏轼的政敌们开始广泛搜索,从苏轼所有的文章中抓取一些片段出来,以便坐实苏轼“大逆不道”的罪名。

  问题的关键在于,苏轼写得一些诗词、说得一些话,不全是捕风捉影、牵强附会,确实有指桑骂槐、非议朝政、容易触犯龙颜的地方。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讽刺王安石变法中的重要一项举措--青苗法;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讽刺宋神宗设明法考试考核群吏;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讽刺宋神宗兴修水利;

  “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讽刺宋神宗推行盐法;

  ……

blob.png

  有鉴于此,不得不让人感叹苏轼是生在宋朝,得益于赵匡胤立下的不杀士大夫的祖训。若是不幸生活在明清两朝,借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来说,恐怕“活不过三集”。

  想想朱元璋所作所为,有人祝他“仪则天下”,只因“则”与“贼”同音,被认为讽刺朱元璋做贼,即被斩;有人祝他“睿性生智”,只因“生”与“僧”同,被认为是讽刺朱元璋做过和尚……如此脆弱、敏感的玻璃心,让人不寒而栗。

  清朝比之明朝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清风诗案”极为荒唐,也从侧面印证蛮夷纵使统治了中原,内心的自卑和恐惧,依旧时时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