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和朱淑真同为宋朝大才女 为何世人只知李清照而不识朱淑真
2018-08-22 14:27:29 蒲寿庚 陈抟 林灵素 杜杲 琴操

  如果说家世背景与文化交游是影响李清照和朱淑真作品接受的外在因素的话,那么自身才华与作品成就的高低则是从根本上影响二人作品接受差异的最关键的内在因素。。

blob.png

  可见清照及其作品之所以能受到大众读者和文人读者的普遍欢迎,不仅是因为清照作品中展现女性的“闺阁气”,更是因为作为女性却能兼具文人气魄,表现出女性少有的丈夫气。

  清照才华横溢,诗词多以“气”胜,俊拔超脱的内在胸怀让清照的诗词显得深婉大气,诗词所绘意象与意境也更能产生共鸣。具体以诗词作品为例:在清照的词里,我们能深深的体会到家国之痛,体会她那份爱国、关切时政之情,“中州盛日”、“如今憔悴”…我们能感悟她理性沉淀后的浅唱,“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我们看得到清照对自我价值的追寻和执着,“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清照的才气之胜,让读者惊叹、争相追捧和模仿,对读者来说,清照不仅仅是一位闺阁才女,更是一位具有独立意识的文人。

blob.png

  朱淑真诗词作品数量远远超过清照诗词总数,据冀勤校注的《朱淑真集注》和张璋、黄畲校注的《朱淑真集》记载,淑真的诗歌大致有三百三十多首,而词仅有三十多首,词的总数仅有诗歌总数的十分之一。从创作的诗歌数量来看,淑真是唐宋以来,甚至可以说是明代以前,创作最为丰厚的女作家。

blob.png

  如淑真在《减字木兰花春怨》中低吟到:“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五个“独”足见其内心的凄凉。结尾一句“剔尽寒灯梦不成”,更是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个独自悲伤的女子。她情感细腻,对季节的温度、冷暖特别敏感。淑真的情感不会有理性的整合,积郁在心头的痛苦犹如江河决堤,奔泻而下,难以抑制。如此相似的情状,如果放置于清照那里,也有如淑真般孤苦的愁思“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但是清照总能以理性的情感刹住悲伤,以内心峻拔超脱的文人气骨将小女儿的情思冲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清照并不说明除了“愁”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心绪,便戛然而止,她的心情是愁思满意,却不可名状的;是满篇愁情,却欲说还休的。

blob.png

  与清照作品风格和成就相比,淑真展现的是非常典型的小女儿情态——她为了爱而不顾流言蜚语,“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她亦会为所嫁非偶,沉溺于孤独伤感中难以自拔,“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朱淑真更在爱而不得里哭诉,“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朱淑真的魅力在于作品中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典型的小女儿的情态。但是这种情态极具个人情感色彩,自然难以受到大众读者和文人读者的普遍共鸣。而这样的诗词风格取向和成就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二人作品接受的状况。

blob.png

  当然,如果身为古代的女子,如李清照这般既有女性的纤柔,又有男子的胸襟气魄,实属难得,同朝的朱淑真与清照相比,确实稍逊颜色。

blob.png

  王国维先生认为,词以境界为第一要义,境界高,作品成就高,作品的生命力强,其接受度也高。然则境界当以胸襟为本,胸襟小,何来大境界、大视野。清照之“大气”成就了其作品之“高大上”,成就了其在读者中的接受面的宽广;淑真之“闺阁气”则影响了其作品的品调和成就,自然限制了其在读者中的接受面。总之,自身才华、作品成就是影响李清照、朱淑真二人作品出现差异的关键因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