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不先灭南唐,为什么向北进攻最强的契丹?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柴荣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周世宗柴荣39岁英年早逝,赵匡胤才有机会发动陈桥兵变篡位。至于赵匡胤的所谓统一,那都是建立在柴荣打下的基础之上的。

  柴荣志在统一,即位后攻后蜀,夺取秦、凤、威、阶四州;征南唐,尽得淮南十四州。后蜀被打怕了,南唐也已臣服,如果柴荣选择选择先收复南方,应该非常轻松。可是柴荣却突然暂时放弃收复南方,采取了先难后易的战略,把矛头指向北方的契丹,这是为什么?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为了燕云十六州(或幽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指的是现在的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地区。后晋石敬塘反唐自立后,向契丹求援,和辽太宗约为父子,成为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儿皇帝。石敬塘最令人痛恨的,就是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

  燕云十六州对中原的战略意义,相当于汉中之于西川,重要性不言而喻。燕云十六州的地势非常险要,作为北方的门户,燕云十六州进可以成为经略或控制契丹的桥头堡,退则是抵御契丹南下的天然屏障。一旦让契丹越过燕山山脉和北太行山脉,华北平原将无险可守,毕竟契丹骑兵雄于天下。

  在宋朝之前的封建王朝,基本就是靠着燕云十六州险峻的山脉、山下的桑干河和巨马河以及长城这三道防线抵御住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正所谓“丢燕云则必祸中原”,由此可见燕云十六州对中原的重要性。作为五代第一明君,雄才大略的周世宗柴荣,自然更是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

  正是由于燕云十六州的战略重要性,使得河东军和河南军的争战中,占据形胜之地的河东军即使打败了,也可以凭借地利和坚城固守养息,卷土重来,而河南军一旦失败,就会万劫不复。对于汴梁的北周政权来说,当时的契丹和北汉正是自己的天敌。北汉和契丹是同盟,是继石敬塘之后契丹的第二个儿皇帝。北汉地盘不大,人口不多,却是牵制中原的重要棋子。契丹很重视北汉。只要攻打北汉,契丹都会来救援。

  北汉立都太原,从春秋战国开始,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太原的城墙坚固高大,这使得在冷兵器时代攻破太原比较困难。说到底,南唐、后蜀都不过是疥癣之疾,只有契丹才是柴荣的生死大敌。所以,柴荣拿下了南唐的江北之地后,便开始全力准备北征契丹。

  柴荣做出这个选择,也是因为占了天时。可以说,契丹建立国家之后,完成了封建化,拥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从石敬塘手中得到燕云十六州,契丹则完全占据对中原王朝的战略优势。不过,柴荣当皇帝时,契丹在位的是有名的昏君——辽穆宗耶律璟,人称睡王。柴荣清醒地意识到,这正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最好时机,否则一旦错过这个机会,处在上升期的契丹换了明主,就别想收回燕云十六州了。

  柴荣预料到,在他北伐之时,南唐和后蜀都不敢有什么小动作。除了他们国力不足,且被柴荣打怕之外,也和南方王朝的特点有关系。首先,南方王朝比较均势,相互掣肘。其次南方多山,没有条件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部队与周朝进行战争。柴荣在攻打后蜀和南唐时,夺取的都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加强了后方的安全性。

  柴荣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正式下诏北伐契丹,大军所到之处,宁州、益津关、瓦桥关、瀛州、以及淤口关的契丹守将纷纷望风而降。在短短的四十二天时间里,柴荣率大军不失一兵一卒,兵不血刃,平定燕南之地。收获了三州十七县,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原之于契丹的战略劣势。

  可惜在柴荣准备进取幽州之时,不幸染病,不得已班师回程。否则一旦把契丹打退,失去契丹救援的北汉政权,必亡于周。赵匡胤篡位后,采取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其结果也正如柴荣所料。由于给了契丹发展壮大的时间。耶律璟死后,为人英明的辽景宗耶律贤(皇后萧燕燕)即位,宋朝已无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可能了。然后就是宋太宗赵光义在高梁河、岐沟关的惨败,宋人彻底放弃夺取燕云十六州的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