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文人为什么都喜欢写边塞诗?边塞诗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唐朝的边塞诗,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中国从三千多年前的西周的诗经到唐诗宋词,即使元明清朝,杂剧、小说兴起,诗歌也还作为文坛主流而存在。

  中国传统诗歌有一个基本特征,也是重要的特征,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从此确立了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怀理想和行为准则。

image.png

  大唐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从初唐到盛唐的一段时间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阶段,这一时期唐帝国统治阶级政治开明,思想解放,非常重视选拔人才,因此唐代诗人多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胸怀博大。他们以天下为己任,把“济苍生”,“安社稷”,“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作为自己的理想。在他们的诗中充分体现了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爱国之情和关心人民疾苦的悲天悯人精神。

  在唐诗中最能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当属边塞诗。自秦汉以来,边塞战争不断,隋唐更为频繁,为了维护国家统一,顾防守边,大批将士久住边塞,一些思念故乡、描写边塞风光的诗歌涌现出来,唐朝尤甚。其次,古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求取功名,报效国家。但实现理想的途径大概有两个:科举和军功。隋唐科举制逐步完善,但选拔数量非常之少,其难度可想而知。于是很多文人考场失意,就远赴边塞渴望建功立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image.png

  边塞诗当中有一部分写边塞风光,这种风光与写祖国大好河山的风光风格迥异。边塞向来是苦寒之地,即使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写起边塞的风景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壮丽苍凉,不再是闲适清幽怡人的美景。何况岑参诗中“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寒风夜吼,飞沙走石的自然环境显然恶劣之极。

  但是艰苦的生活磨灭不了将士们昂扬的斗志,从李白的《塞下曲》可见一斑: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苍凉而又雄壮:尽管五月飘雪,不见烂漫的春花,尽管想念家乡,可是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不减:“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雄壮有力,慷慨激昂。这首诗同王昌龄《从军行》第四首有异曲同工之妙: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歌借雪山、孤城作背景,反映了戍边将士作战将金甲磨穿,誓死保卫国家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越是环境艰苦,越能显出爱国精神的伟大。

image.png

  最能体现家国情怀的边塞诗是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写作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帝国在对外战争中屡屡获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因此诗中体现一种激昂的精神和强烈的自信。同时,频繁的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他们希望统治者任用得力的将官,巩固边防,使他们过上和平的生活。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的主旨,家国情怀和英雄豪情尽在其中。诗的意境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不愧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