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分道扬镳”的来历是什么?原意又是什么?
2020-08-12 15:56:07 尔朱兆 邢峦 邢邵 赵俊生 阳休之

  孝文帝时期北魏宗室中有一个人叫拓跋齐,后改名为元齐,他颇富韬略,统兵有方,能征善战,曾立下赫赫战功。

  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才华出众,能力超群。孝文帝很赏识元志,任命他为洛阳令,主掌洛阳地方政事。不久以后,孝文帝从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迁都到洛阳。这样一来,洛阳地位陡升,贵为一国之都,洛阳令成了“京兆尹”,元志的权势自然也随之增大,年纪轻轻的他渐生骄气。

  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官位重要,不把朝中那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放在眼里。一天,元志外出游玩,恰巧碰到一个叫李彪的官员乘坐马车从对面飞驰而来。这个李彪也很不简单,他字道国,儒生出身,精通典章,深得孝文帝信任,此时已是御史中尉,官位比元志高出许多。

image.png

  按理说,官小的元志此时应该让李彪先过去,可他偏不让路,双方由此僵持下来。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便当众责问他为何不肯让路。元志却说:“我是都城洛阳的长官,你不过是编入洛阳户籍的一个住户,哪有长官给辖下住户让路的?”

  两人互不相让,争执不下,于是他们决定到孝文帝那里评理。一见到孝文帝,李彪先开口说他是御史中尉,官职比元志大多了,元志作为一个地方官怎能同他对等,居然不肯让道,真是岂有此理!元志也丝毫不退让,说自己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李彪也是自己辖下的住户,应该是李彪给自己的属地长官让道才是啊。

image.png

  宽厚的孝文帝听了他们的话,觉得他们各有道理,于是便笑着给他们提出了分路而行的办法,说:“洛阳是我的京城。我觉得你们说的各有道理。我认为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了吗?”

  皇帝金口玉言一言九鼎,两人听了连连称是。于是,元志和李彪就拿着尺子,对经常通行的道路进行了丈量,各取一半,从此各走各的道。此后,“分道扬镳”一语便逐渐流传开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