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抗清英雄袁崇焕,死后为何会被百姓恨之入骨?

  袁崇焕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人无完人,在漫长一生中总会有所成就,也有失败之处,常常对错难分。对于一些在历史上留名或者伟大的人来说,功过会被放大,也同样难以区分衡量,更多只能留待后人议论评说。明朝的袁崇焕便是这样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虽然有许多为人称道的地方,但也遭到了巨大的唾弃,死后更是被百姓恨之入骨。

  进士出身,一片赤胆忠心弃文从武

  袁崇焕自幼便颇有胆略,喜爱游历。热衷与友人讨论军事,研究各种兵法的优劣,有志向服务于边疆事务。每每遇上退役士兵,一定要向人了解边境生活,请教军事情况。袁崇焕于万历四十七年考中了进士,继而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天二年,因御史侯恂举荐其有军事才能,升为兵部职方司主事。

  当时恰逢后金兵势强劲,攻下广宁,于是朝廷对山海关的镇守问题议论纷纷,不甚乐观。袁崇焕便站出来,只身出关前去考察地形,分析局势。返京后,袁崇焕自信地向朝廷保证,只要有充足的兵马粮饷,他便能一人守住山海关。于是袁崇焕凭其胆识升任兵备佥事,朝廷还给予他招募士卒的权力,令他负责驻守山海关。

image.png

  袁崇焕前往边关时,山海关外已经被哈剌慎诸部控制。之后不久,哈剌慎诸部归顺大明,袁崇焕便被其上级王在晋派去安置辽东的难民。当时夜间的边疆地区郊外常会有猛兽出没,但是袁崇焕却丝毫没有畏惧,连夜启程,赶在四更时分便进了城,城内的将士无不赞赏袁崇焕的果敢,佩服他的勇猛。

  在援助与后金抗衡的十三山时,袁崇焕曾与王在晋等人产生分歧,当时的大学士孙承宗经过考察实际情况采纳了袁崇焕的意见。由于军事才能不断得到展现与认可,袁崇焕也日益受到重视与任用。而袁崇焕不负期望,既可以对内安抚民心、整饬军纪,又可以对外镇守边防、抵御外敌。

  可以看出,袁崇焕性格相当果断,既然志在军事,心系边关,便不仅只是关注军事状况,而是毅然决然地弃文从武。相比在动荡不安的边境任职来说,原本的文官职位显然更为轻松。在不安的年代中,许多人会想要寻找一份相对的安宁。袁崇焕没有这样做,他不甘于平凡庸碌地得过且过。而袁崇焕的英勇与对家国的忠心,也令他必然会奔赴边境与战场。

image.png

  行事欠妥,埋下诸多生死隐患

  任职兵部后的袁崇焕成绩斐然,曾成功指挥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宁远之战后,后金的首领努尔哈赤逝世,继任者皇太极迫于形势向袁崇焕议和,而议和一事明朝朝廷一开始甚至并不知情。

  天启七年,后金军队在议和之时突然进攻朝鲜,朝中纷纷猜测这是议和所致。起初表示赞许的明熹宗也改变了态度,明令禁止。但是袁崇焕则坚持己见,认为应当在后金主攻朝鲜之时,利用缓兵之计,趁机修建防御工事。最终在议论纷纷中,袁崇焕的关宁锦防线基本得以完成。

  虽然袁崇焕有军事头脑,也颇有自己的一套规划,但是他同时缺乏对自身所处位置的清醒认知。在政治机构中,许多事情并非自认合情合理,便可以擅自做主,或者一意孤行,协调沟通反而是工作落实的坚固基础。所以袁崇焕固然自信满满,有果断的行动力,但也因此更容易形成令人误解的局面,埋下为人利用的隐患。

  当时的朝堂上,正是历史上有名的小人宦官魏忠贤掌握着大权。魏忠贤不仅迷惑皇帝谋取权势,更利用手中特权残害忠良。天启六年,已在辽东四年的袁崇焕,深知魏忠贤在朝廷的地位,为了不得罪这个掌权之人,便开始极尽奉承讨好。

image.png

  袁崇焕不仅屡屡向皇帝称赞魏忠贤的才能,还同当时许多大臣一样,请求为魏忠贤建立生祠,以供他人参拜。袁崇焕算是较早提出为魏忠贤建造生祠的大臣,他还为立生祠一事写了一篇称赞魏忠贤的才能与功劳的文章。

  倚杖如此奸臣的权势,袁崇焕虽能得到一定的益处,但也决定了他会被卷入更大更深的漩涡中。也许对袁崇焕来说这只是形势所迫,但是他的态度和行动却已经不能称之为权宜之计。对权势妥协之深,究竟是否算审时度势,也成为日后袁崇焕人生的争议焦点。

  此时,后金已经占领沈阳并作为首都。但是在沈阳后方,大明部署了一支毛文龙率领的队伍牵制后金,使后金不敢轻举妄动。毛文龙因为屡立战功逐渐升为左都督,挂着将军印,并被赐予尚方宝剑。崇祯二年,朝中一些大臣认为毛文龙的军队花销过大,有贪污浪费嫌疑,便向朝廷弹劾。

  袁崇焕提议派专门官员管理军营账目,但是遭到毛文龙的拒绝。后来,袁崇焕又提出由他发放粮饷,并改编军队。双方经过三日谈判并未达成一致,最终以失败告终。袁崇焕因此十分不满,准备寻机诛杀毛文龙。几日后,袁崇焕邀请毛文龙观看射箭比赛,设埋伏绑下毛文龙,列出十二大罪状,祭出尚方宝剑斩杀了毛文龙。

image.png

  功过难辨惨遭凌迟,百姓恨之入骨生吞其肉

  斩杀毛文龙后,袁崇焕上疏陈述毛文龙的罪行,但是明思宗已经因兵减饷增而生疑。袁崇焕虽然解决了自己的眼中钉,却是在冲动之下行事,令大明失去了一层坚固的防护。袁崇焕看到了毛文龙的罪行,却忽视了毛文龙在抵御后金入侵上的巨大作用,轻视了毛文龙在抵御外敌上的重要性,令后金没有后顾之忧,给了后金可乘之机

  政治纷争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细微末节也能造成大动荡,国家大事更需谨慎,最忌不能顾全大局,凭借感性与冲动行事。袁崇焕在这些事上正是犯了大忌,给自己留下无穷后患。

  三个月后,后金统治者皇太极率领金兵进攻,袁崇焕紧急入关护卫北京。不久金兵攻陷遵化和三屯营,来到北京。当时明兵牺牲众多,明思宗特意赐宴给辛苦的将士们,并召见袁崇焕加以慰劳。当时袁崇焕曾希望让士兵入城休整,但是早已对袁崇焕生疑的明思宗,并未同意这一请求。

  袁崇焕带兵在城外与后金对抗数日,后来与祖大寿、王承胤等从多面共同抵御金兵,大战后,金兵伤亡数百无奈撤退。袁崇焕继而率兵追击,轰打后金大营,逼迫后金撤退,顺利解除了北京的危机。

  危机过后,奔赴千里营救的袁崇焕自觉有功,然而关于袁崇焕故意放金兵入关的谣言却沸沸扬扬。此时,朝中大臣也因之前和议之事一致认为袁崇焕与后金有勾结。而且金军这一方也放出消息说袁崇焕早已经和他们交往甚密,这一消息更加重了朱由检的疑心,使他终于相信袁崇焕与后金有盟约,将袁崇焕投入狱中。

image.png

  袁崇焕入狱后,魏忠贤余党又安了两条罪名,置袁崇焕于死地。于是,崇祯三年,袁崇焕以多项罪名被判处凌迟,其妻妾、子女和兄弟也被流放。

  虽然袁崇焕确实有功,但是千万百姓并未在意。在他们看来,身为镇守辽东大将的袁崇焕,竟然能让金军的铁蹄踏入北京城,这便是渎职。再加上袁崇焕通敌叛国的流言蜚语,百姓心中便会认为是袁崇焕故意放金军入关,才造成京师血流成河的悲惨场面。这也是为什么袁崇焕被处死后,无数百姓争相叫好,甚至生吞其肉的原因。

  袁崇焕对大明的忠心可鉴,然而造化弄人,最后竟作为卖国之罪终结一生,幸而后来袁崇焕的功过成败被重新评议。南明永历帝、乾隆帝等都曾为袁崇焕平反,后人也修建了祠和墓来纪念袁崇焕。

  虽然袁崇焕的罪名多半是子虚乌有,为人诬陷,但不得不说如此结局似乎又是必然。袁崇焕有志向更有军事谋略,但他行事时,果敢中多有冲动,显然不够周全。冲动和私心埋下祸根,落得身死又为人唾弃的下场。

  同时也应当承认,袁崇焕未能全然抛洒的一腔热血和忠心。内忧外患之际,袁崇焕弃文从武;在后金入侵中,袁崇焕英勇作战,战退敌军。甚至当明思宗拒绝军队入城休息时,袁崇焕也未起二心,没有产生丝毫嫌隙。虽然曾糊涂行事,但他面对外敌毫无畏惧,面对家国也忠心不二。

  所以,袁崇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他有着忠心的一面,也有自私的一面。作为一个将军,他是合格的,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他所犯下的种种过错,因此世人对他的定义也是各有见解。

  但是在袁崇焕死后,其部下有一位佘(shē)姓谋士,冒死将原本要被"传视九边"的袁崇焕首级偷出,埋在后院里,此后一直为袁崇焕守墓。在其临终时,还立下祖训,要求佘家世代子孙不能迁回老家,要留在此地为袁崇焕守墓,时至今日已经是第17代守墓人。

  从这一点来看,袁崇焕还是有他善良仁厚的一面,否则,佘谋士又怎么敢冒死行动并要求子孙世代守墓?所以,袁崇焕这个人,到底该怎么定义,或许是一个永远无法有结论的题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