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的张良,为什么后面会选择隐退?

  你们知道张良那时敢于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后来为什么退隐了,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

  公元前195年,留侯张良向汉朝皇帝刘邦递交了退休报告:“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打算访仙学道去。刘邦哪里肯依,许以相国之职来挽留,然而张良去意已决。从此大汉朝廷少了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臣,江湖间多了位静观山水、了身达命的隐士。

  想必张良闲云野鹤、修身养性之时,思绪会飞回到20多年前的那个风雨如磐的日子。那时的张良,还是一位雄姿英发、快意恩仇的少年。公元前218年的一天,他与一位善使120斤大铁椎的大力士来到阳武县(今河南省原阳县)境内的博浪沙,在这里,他将实施一项重大计划——谋杀秦朝皇帝嬴政

image.png

  张良出身官宦门第,祖、父辈都做过韩国的相国,如果不是韩国灭亡,张良也将顺利步入显达宦途。可以说,是嬴政粉碎了张良为相的美梦。国仇家恨,在年轻的张良心中埋下了复仇的种子。他散尽家财,遍求豪杰,终于募得一个大力士,准备在嬴政东巡的必经之路——博浪沙,一椎了结其性命。

  然而,已经领教过数次谋杀的嬴政这次又逃过一劫,大铁椎只击中了副车。嬴政大为震怒,他以为自己一统全国,并将民间兵器收缴后熔铸成十二个大铜人,就可以做太平皇帝了,还有谁吃了熊心豹胆,敢用大铁椎搞袭击?于是进行大搜捕,捉住刺客,定要碎尸万段。而张良已趁机脱身,逃至下邳(今江苏邳县)隐藏起来。

image.png

  张良在博浪沙这一壮举,称得上惊天动地。当时秦皇暴虐,四方噤口,俯首系颈,唯有韩国公子张良敢于发出这重重一击,虽然没有成功,却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足以证明貌如妇人好女的张良是位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也使不起眼的博浪沙扬名四海。唐人胡曾有《博浪沙》诗赞道:“一击车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已惊摇。如何十二金人外,犹有人间铁未销。嬴政鲸吞六合秋,削平天下灭诸侯。山东不是无公子,何事张良独报仇?”

  谋杀行动的失败,让年轻的张良认识到单凭匹夫之勇、莽撞之举与强秦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蚍蜉撼树难成气候,于是潜心研习兵法。后来得遇刘邦,满腹韬略得以施展,佐助刘邦诛暴秦,灭楚霸,建立了大汉王朝。

image.png

  按世人眼光,此时的张良正应该玉食万钟,安享宝贵,匪夷所思的是他选择了退隐,是他老糊涂了?据估算他不到50岁,正值年富力强;是他不慕功名、真心求仙学道?有些道理,但也不全对,历来史学家对此讳莫如深,少见评论。笔者窃以为,张良从博浪擎椎反抗强秦的猛士蜕变为寄情山水谈仙论道的隐士,主要原因在于刘邦在完成了一个亭长到一代帝王的角色转换后,便殚心竭虑于自己屁股下的龙椅,他便将那些握有重权的将相作为假想敌一个一个地除掉。诚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韩信彭越英布已经相继成为牺牲品,相国萧何也被捕入狱,张良非常清楚刘邦的“良苦用心”,他意识到朝廷已成险恶之地,可是此时的张良,博浪沙上的刚勇之气已丧失殆尽,他既不敢当面直谏,又不愿像陈平一样玩弄权术,左右逢源,他只有像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那样退隐江湖,闲来养老氏之玄虚,静时观万物之自得,保身惜命,以乐天年。这却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感慨,无怪乎清代一自称山人者吟诗道:“除却朝簪别汉家,赤松相伴旧烟霞。如今已得全身计,不是他年博浪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