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的长安被攻破6次,到底是什么原因?

  古人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亡”。古代封建王朝,都逃不脱从诞生到强盛、从衰败到灭亡的客观规律,即使是强大如汉朝唐朝,也概莫能外。而历代王朝的灭亡,大都有一个标志性现象:国都被外敌攻破占领。因此古代王朝,都会不遗余力把国都打造成一个固若金汤的坚固堡垒,让外敌望洋兴叹,顿兵于坚城之下徒叹奈何。

  但唐朝却出人意料地没有遵循这个规律性现象。唐朝开国后定都长安,此后三百年时间里,作为大唐首都的长安城,却接二连三地被敌军攻破了6次,被攻破次数之多、防御之脆弱,在历代王朝中可谓空前绝后

image.png

  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凶悍的安史叛军像一股不可遏制的洪流汹涌南下,唐朝内地守军不堪一击,连连败退。开战不足一年后的756年六月,安史叛军在潼关力挫唐朝名将哥舒翰,一鼓作气攻克长安,唐玄宗仓皇奔蜀。

  吐蕃入侵

  安史之乱中,唐朝西北防御吐蕃的河西、陇右两大战区的精兵都被调入内地作战,吐蕃乘唐朝边防空虚,屡屡入侵。公元763年唐代宗在位期间,吐蕃人大举进攻,兵锋直指关中。唐朝刚刚经历安史之乱的重创,疮痍未复,根本无力抵御。当年十一月,吐蕃大军再度攻克长安。此时距离长安第一次被攻陷不足10年。

image.png

  泾原兵变

  唐德宗在位期间,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形成。各地武将拥兵自重、对抗朝廷之事司空见惯,频频发生。公元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公然举兵叛乱,唐德宗急忙调集各地兵力平叛。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带领一支部队途经长安,向朝廷索要粮饷,却遭到拒绝,朝廷不仅“一无所赐”,供应的饭食也极为低劣。泾原将士怒不可遏,起兵造反,第三次攻破长安。

  黄巢起义

  唐僖宗在位期间,黄巢起义爆发,很快发展成席卷天下的大规模农民战争。广明元年八月,黄巢出兵北上经略中原,一路势不可挡。当年十一月,黄巢攻破潼关进入关中,于公元881年正月第四次攻陷长安。

  李茂贞反唐

  唐昭宗在位期间,唐朝统治已经面临崩溃边缘。公元893年,陇西军阀李茂贞对唐昭宗的人事安排不满,“率三镇兵犯京师”,杀气腾腾攻入长安,“京师大乱,昭宗出居于石门”,唐昭宗被迫出逃。

  朱温篡唐

  晚唐军阀混战中,大军阀朱温击败李茂贞,于公元903年第六次攻破长安,唐昭宗也成了他的俘虏。公元904年,朱温挟持唐昭宗强行“迁都”洛阳,临行前大肆拆毁破坏长安城,繁花似锦的古城长安至此沦为废墟。

  长安城是唐朝的国都,为何防御力如此脆弱不堪?竟然先后六次被敌军轻松攻破?原来,有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唐都长安存在一个明显的设计“缺陷”。唐朝开国初年的几位皇帝,都有好大喜功的毛病,在营建长安城时,一味追求规模宏大,虽然创下了历史记录,但从军事防御角度而言却成了一个明显败笔。

  唐朝都城长安,东西长将近20里,南北宽将近18里,城墙总周长70多里,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即使是明清时期的京城规模之大,周长也才40多里。在整个古代历史上,唐都长安的面积规模,都毫无疑问地位居首座。

  唐朝皇帝们光顾着讲排场,却带来了一个致命的“缺陷”:面积如此之大、城墙如此之长,万一遇到战事,该调派多少兵力才能守住?

  唐朝时由于总人口规模所限,全盛之时的唐玄宗天宝初年,全国十大节度使全部兵力也不足50万人。对唐朝当时的广袤国土而言,这50万兵力一点也不富余,大部分还都被分派到西域、西北、北方各地边防前线,很难抽调出大量兵力用于长安的守备防御。

  为了加强长安防御体系,唐朝中后期开始组建了神策军,但神策军的防区不仅限于京师,还要守卫长安周围数百里范围内的军事重镇如奉天、武功、扶风、麟游、兴平、陕州等“十三镇”,长安守军数量长期处于捉襟见肘不敷使用的窘境。

  退而言之,即使唐朝皇帝不惜血本给长安城配备了足够守军,一旦战事爆发,如此庞大的防御体系,在当时的交通、通讯条件下,兵力调配、器械粮草运送、乃至传达命令都会面临很大困难,想组织一场成功的长安保卫战几乎不可能。敌军只需集中优势兵力攻其一点,整个长安防御体系就会形同虚设。长安成为一座大而无当的脆弱之城,频频被攻破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好在唐朝皇帝个个都想得开,并不像其他朝代皇帝一样,一旦国都失守就如丧考妣束手待毙。唐朝皇帝深谙“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真理,往往见势不妙拔腿就跑,大部分时候还总能东山再起扭转乾坤,也算唐朝皇帝特有的立国之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