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厚待安南王国,朱棣上台后为何要翻脸?

  洪武二年(1369年)六月,安南王国派使臣同时敏、段悌、黎安世入贡明朝,并请求明朝给予册封安南国王的爵位。得到这一消息的朱元璋亲自接待了安南使节,当他看到安南使臣的服饰“依然中华文明”时,朱元璋诗兴大发,赋诗一首云:“安南际有陈,风俗不元人,衣冠周制度,礼乐宋君臣”。很明显,当朱元璋看到安南人依然还在秉承中华礼仪制度时,欣喜之情是不言而喻的。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朱元璋还钦赐“文献之邦”四字给安南,(越)阮麃《南国禹贡》。在安排外宾的宴席座次上,第一次将安南人排到了朝鲜人的前面。种种情况表明,朱元璋及明政府在对待与安南王国的关系时,态度是十分积极且重视的,那么,这个位于今天越南北部,当时中原人认为是岭南蛮夷之处的安南王国,究竟是何种原因让他得到了明王朝超出常理的优待呢?

  明王朝为何优待安南王国?

  在之前的一年里,朱元璋命令徐达汤和李文忠,冯胜等几路北上伐元,以“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收拢北方民心,尽管此后明军攻占了元大都,将元人驱逐到了漠北,但元朝的残部依然保有一定的战斗力,时刻威胁着长城以南的中原。在南方,镇南将军廖永忠,副将朱亮祖的军队虽然已经攻克两广地区,但盘踞云南的把匝剌瓦尔密依然具备着相当的军事力量,这个世袭受封云南的梁王,依然坚持奉元为正朔,不承认新立的明政府,并在此之后,一直派遣使者去漠北朝觐元主。

  当时明朝的外交困局

  在中亚,帖木儿帝国以蒙古人的后裔自居,敌视新立的明王朝,扣留明朝使节傅安,并制定重新征服中国的计划,他们当然也不会承认明政府了。而在东洋,为患越来越严重的倭寇已经开始骚扰明朝的辽东海域,此时的朝鲜,一面和北元纠缠不清,一面又和日本在对马岛上眉来眼去。对新生的明王朝来说,周边邻居们并没有给他带来期盼已久的美好祝福,他们有的冷眼旁观,有的伺机而动,有的幸灾乐祸,有的犹疑不定,而安南王国第一个站了出来向明政府上表称臣,这样的政治意义不可谓不大,在安南接受明政府册封后,朝鲜,日本,占城,三佛齐,暹罗,爪哇,真腊等国先后来朝,谈艺认为,安南王国为明王朝打开外交困局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也是朱元璋厚待安南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云南的把匝剌瓦尔密始终没有接受明王朝的招安,如果要收复云南,在云南的后方拉拢安南王国就成为了十分有必要的事情,明军在此之后的多次征讨云南战役中,安南王国就承担了明军攻打云南所需的部分粮草物资供给,单单粮草一项粗合的数字大概在20万石左右(陈文源《明朝安南关系研究》)。与此同时,在安南王国的带动下,真腊,暹罗,爪哇纷纷走到了明政府一边,实现了明王朝在战略上围堵云南的策略,此时身处云南的梁王,已经陷入了四面受敌,多方围困的绝境之中了。

image.png

  可以说,安南王国是明王朝交的第一个朋友,也的的确确是个雪中送炭的真朋友,而不是锦上添花狐朋狗友。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在经过短暂的蜜月期后,安南王国和明帝国最终还是闹翻了,此时,我又重新查阅了当年朱元璋颁给安南王国的诏书,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方与远迩相安于无事,共享太平之福。这句话让谈艺不禁感慨起来,正所谓共患难易,同富贵难,明与安南,又何尝不是呢?下面,我们来聊一聊安南和明朝是怎么闹僵的。

  永乐大帝的怪逻辑,除了我,谁都不能造反

  尽管朱元璋在位期间,一直维持着与安南在场面上的和睦关系。但实际上双方在私底下已经闹的很不愉快了。洪武五年,安南恭定王陈叔明废掉安南国王陈日熞,改封其为昏德公,自立为帝。但这个昏德公陈日熞是明政府册封的正儿八经的安南国王,陈叔明的这一举动显然已经触碰到了明政府的底线,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

  陈叔明当然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但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他不得不寻求明政府册封他为安南国王的可能性。然而,这个自知理亏的陈叔明却并没有和明政府挑明了谈,而是在向明朝递交的国书上动了个小手脚,将原来国王的名字陈日熞改成了陈叔明,想以此蒙混过关,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陈叔明的聪明之处,他或许认为明政府即使发现了这个问题,也不会深究,而是默许促成此事,大家皆大欢喜

  越南地形与人口分布图

  然而,朱元璋却并不是陈叔明想象中那样性格的一个人。这个对自己对别人都苛刻的令人发指的老朱皇帝,当发现其中的猫腻时,当场就爆了粗口:“岛夷何狡狯如是?”《明太祖实录·卷七二》。在回复安南的书信中,朱元璋还这样威胁陈叔明:“……篡夺之祸也。揆于大义,必讨无赦。如或更弦改辙,择日熞亲贤,命而立之,庶几可赎前罪。不然,十万大军,水陆俱进,正名致讨,以昭示四夷,尔其无悔。”宋濂《奉制谕安南国诏》。

  对于来自明王朝的压力,陈叔明只能另立一个傀儡皇帝来敷衍明政府,自己做起了掌握实权太上皇。谈艺对陈叔明擅立这一事件也有自己的看法,首先,明朝与安南王国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彼此之间即使关系再好,那也只是两个好朋友之间的江湖情谊。朋友关系再铁,也不能过多干涉人家的私事,比如朋友家孩子不听话了,老婆不孝顺公婆了,也轮不到你来插嘴多舌。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明王朝这种做法其实就是对邻国的政治压迫,是一种不对称的外交关系。

  明代地图上的安南位置

  在这样的双边关系中,除非一方具备完全碾压对方的实力来维持这一秩序,单靠朱元璋那句十万大军的严重警告显然是不够的,而之后永乐皇帝篡夺了建文帝的皇位,更是让朱元璋在九泉之下顿感脸上火辣辣的疼,自己亲儿子管不了,还揪着安南人不放,你让外人怎么看呢?说来也巧,在明朝建文帝时期,安南王国再一次发生了篡位事件。

  黎季犛(胡季犛)利用陈叔明的信任,大肆培植亲信党羽,在陈叔明死后逐渐控制了安南的政局,为了获得明政府的册封,将他的小儿子胡汉苍立为皇帝,自己也当上了掌握实权的太上皇。而之所以要立胡汉苍为皇帝,就是因为于胡汉苍是黎季犛与陈明宗女儿徽宁公主所生,是陈氏的外甥。他在向明朝递交的文书上这样解释道:陈氏的直属子孙都死绝了,我实在没有办法,才把我儿子立为国王,希望得到明朝皇帝的理解。

  胡氏王朝开拓者

  而这份文书恰恰交到了刚刚篡位登上皇帝宝座的朱棣手上,作为同行,朱棣自然对黎季犛的手段了然于胸,便派遣使者前往安南调查事情真相。然而很不巧,他派遣的这位官员被黎季犛腐败掉了,这位官员在递交给朱棣的调查报告中肯定了黎季犛的说法,朱棣对此也不好再说什么,只能派礼部郎中夏止善前往安南,册封胡汉苍为安南国王。这次继统危机看样子似乎就被轻松解决掉了。

  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安南前朝老臣裴伯耆不知利用何种途径偷渡到了明朝,并顺利见到了朱棣,他如实控诉了黎季犛屠戮陈氏子孙,篡夺陈氏基业的罪行。本来就对此事将信将疑的朱棣一下子就坐不住了,这还得了,如果人人都学我朱棣,那天下岂不是要大乱了?无巧不巧,老挝军民宣抚使派2000人护送一个叫陈天(添)平的人也来到了明廷,而这个陈天平就是陈叔明的孙子

  黎朝后期的安南,明交趾

  在多方取证后,明政府确认了这两人所说的是事实,便开始向安南发布诏书,大概意思是:当年陈氏以女婿的身份继承了安南国王的位置,今天胡汉苍以外甥的身份继承了陈氏的基业,看来也没什么不妥,但经过我们调查了解,发现你们所说的都是假的,你们屠戮陈氏子孙,自立为王,还以此来欺骗我大明王朝,实在是不厚道。我们现在给你们指一条明道,立即迎立陈天平回安南继承王位,否则,我们也要派十万大军前来,到时候可别怪我们翻脸不认人!

  而胡汉苍和黎季犛似乎也真的被纸面上的这十万大军给吓傻了,立即回文表示同意。朱棣便派遣了5000明军护送陈天平回安南荣登大位。当然,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当明军将领黄中率领的5000明军和陈天平从鸡陵关南入安南,刚离开温丘不到芹站时,黎季犛便调动了十余万大军将明军团团围住,他们将陈天平截杀,大败明军。《明实录》中这样记载:……整兵击之,寇已斩绝桥道不得前。其贼帅遥拜·,且言曰:“远夷不敢抗大国、犯王师,缘天平实疏远小人,非陈氏亲属,……死有余责。今幸得而杀之,以谢天子,王即当上表待罪”。

  也就是从这一事件开始,明朝与安南彻底翻脸了。

  平心而论,明政府在处理陈叔明事件和陈天平事件的做法上似乎是有不妥之处,明政府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只会激化安南人的对抗情绪,黎季犛之所以得到陈叔明的信任,最后窃得陈氏江山,就是因为黎季犛支持陈叔明的国家政策,恢复宋元时期安南的独立外交思路,强化安南人的民族意识,并积极备战,随时准备与明朝展开正面的交锋。

  在这个大背景下,安南人的危机意识促使他们不断向四周扩张来补充自己的实力,他们向南攻击占城,并强迫占城人接受自己的册封,实际上就是想统一整个越南。这种做法更加激化了与明朝的矛盾,因为明政府的外交策略就是要保证周边没有一个国家能对自己产生足够的威胁,其实,明政府的内心深处更希望周边小国之间矛盾重重,小打小闹个不停,这样自己居中调停才能彰显自己的大国地位。但如果像安南这样,蓄意打破这样的秩序,那么必定会成为明政府的眼中钉,朱棣于永乐四年决定出兵安南,其背后的主要原因大概如此。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我将会在下一篇文章中详细为大家介绍之后的一段历史,请大家关注谈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