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顺比张良更正派更有才能,为什么没人劝降呢?
2021-03-09 14:03:45 高顺 张辽 吕布

  很多人都不了解高顺,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为方便不认识这个将领的读者,先对高顺做个大概的介绍。

  高顺,东汉末年将领,系吕布麾下中郎将,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他所著的《英雄记》里这样描写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这一句话,即把一个品格高尚的高顺呈现我们脑海。

  高顺善于练兵,他嫡系部下叫陷阵营,有700多人,号称千人,每个士兵都武装到牙齿,精锐异常,每有征战,必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image.png

  这样的一位大才,却不受吕布重用,甚至还夺了他的陷阵营兵权,交给小舅子魏续统领,只有打仗需要高顺出战时,才交回给他统领。

  然而,就算吕布如此对待高顺,他也是无怨无悔,直到吕布被曹操擒杀,高顺依然不改初衷,不肯投降曹操而被杀。

  问题来了,张辽当时作为人才被劝降了,作为比张辽更正派更有才能的高顺,为何没人劝降?

  当年,曹操在处决吕布,又劝降了张辽后,问高顺:汝降否?(你投不投降?)高顺拒绝了投降,并沉默不语。

image.png

  这时候,现场有3拨人,可以决定高顺的去向和生死:1,曹操(有拍板权)2,曹操手下文臣武将(有劝谏权)3,刘备集团(有建议权)

  先说曹操。曹操肯定是知道高顺才能的,也有惜才之心想收降他,因此他才问出了那句话:你投不投降?

  但高顺的性格,令其态度呈现出油盐不进的样子,先是拒绝了曹操的招降,后来又沉默不语,令曹操想继续招降他也遭了热脸贴冷屁股,落了面子。

  因此,高顺沉默不语的态度,也令曹操慢慢息了爱才之心,最终决定杀了高顺,可能曹操心想,他帐下人才济济,反正也不缺你高顺一个,何必死皮赖脸的求他投降。

  再说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将的意见。对于文臣来说,高顺是武将,他的投降与否,并无太大的意见,看曹老板的意思就行了。

  其次是武将,武将之间,与高顺有仇的,只可能是夏侯惇,因为夏侯惇的左眼,被乱箭射瞎了。

image.png

  为什么用可能两个字,因为史书上根本没有详细交代夏侯惇的左目,是不是高顺或其部下射瞎,但是在《三国演义》小说中,却安排成是高顺部下的曹性射瞎的,希望大家不要被混淆了。

  “太祖自徐州还,惇从征吕布,为流矢所中,伤左目。(魏略曰:时夏侯渊与惇俱为将军,军中号惇为盲夏侯。惇恶之,照镜恚怒,辄扑镜于地)”——《三国志·夏侯惇传》

  因此,可能夏侯惇与高顺有仇,而武将们拒绝为了高顺求情而得罪自己的上司同事。(夏侯氏曹氏将领,一直是曹魏军中的顶级领导)

  其次是职位安排,高顺成了降将的话,怎么安排他?

  他的才能在于练兵,高顺一旦投降曹魏集团,第一时间必定是安排他把曹魏军中所有的兵都重新练一次,不说练成陷阵营一样的精兵,至少战斗力也要比以前有巨大的提升。

  那么,曹军各位将领视自家的兵为禁脔,舍得让高顺去折腾吗?就算舍得,那么主持全曹军大练兵的高顺又安排什么官职合适?

  太高了吧,对于曹军中辛辛苦苦打仗赚战绩,努力升级的中下层将领来说不服气。

  太低了吧,又怕高顺不满,导致练兵时出人不出力。

  因此,网络上有句说是郭嘉劝曹操杀了高顺的话,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哪句话呢?请看下文:

  “顺,布之大将,军治严谨,胸怀韬略,举一世不可得,非等闲之职可封赐。公收此人,置诸将于何地?不若全齐名义。”

  这句话,笔者查询了《三国志》、《三国演义》、《后汉书》、《英雄记》、《九州春秋》,甚至很多书评等,都不见有出处,估计是后世小说中,或者高顺粉丝杜撰的。

  最后是刘备集团,作为客卿,可是有一定的建议权的。

  但是刘备是志在问鼎天下的人,在曹操杀吕布这一仗中,曹操获利最大,不仅地盘宽了,手下也招降了一些吕布的旧部下,如张辽、陈登等,曹氏势力更大膨胀。

image.png

  曹氏势力越膨胀,刘备匡扶天下的志向越难实现,尤其是高顺这个练兵奇才,对于曹军整体战力提升不是一星半点,而是大幅度提升,这不是刘备想要的局面。因此,刘备不会劝曹操像留下张辽一样留下高顺。

  高顺之死,一是其愚忠吕布,不肯投降;二是曹魏集团容不下,职位也不好安排;三是刘备不想曹操得到这位练兵大才。因此,没人劝曹操留下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