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建立秦朝后是如何对待六国文化的?

  大家好,说起秦始皇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迅速开始了在全国范围内的改革,例如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改币制等。同时,由于六国的被灭,商鞅变法时极力反对的各方面的学派、人才都纷纷涌入咸阳为秦国服务。

  与商鞅变法后秦国独尊法家不同,秦始皇认为六国既灭,天下臣民便皆为我之百姓,再加上为了秦国的稳固,他必须推动秦文化与东方六国文化的融合,因而他不仅没有对各流派的人才予以驱逐,反而选择了接纳和包容。

  但事情有正反两面,人才的涌入促进了国家各方面的发展,但例如黄老道家、阴阳家等流派的涌入却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很难讲秦始皇迷信长生是否受到了这些人的影响,但秦始皇接纳六国文化,却已经体现的淋漓尽致,例如黄老道家、阴阳家经过综合儒、法、道诸家的学说,提出了所谓的“五德始终说”,便得到了秦始皇的采纳,由于秦国是取周而代之,而周是火德,于是秦便为水德,从此秦国尚黑。

image.png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将秦的东门由黄河延伸到上朐,并以咸阳和东门为中轴线规划新版图,正式提出了大咸阳规划。而在这个庞大的规划中,则充满了法家以外的思想,秦始皇的大咸阳规划完全是按照“法天象地”的思想来设计的,这是显然是采纳了邹衍的阴阳五行说和道家思想,认为天上的星座与地上的君臣是相对应的。

  秦始皇不仅大规模扩建咸阳城,而且利用“法天象地”的思想进行整体布局,使咸阳形成了“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的的宏伟壮观局面(《三辅黄图·咸阳故城》)。

  秦始皇的大咸阳规划,总体是以咸阳城旧址为核心,分为渭北和渭南两部分。渭北包括咸阳城、咸阳宫以及增建的六国宫等。渭南则包括上林苑及其他宫殿、园林,阿房宫便属于渭南。

  旧时的咸阳城采用的是山南水北(位于渭水以北九峻山以南)的格局,而随着秦国的发展,旧都咸阳的部分建筑便已经扩展到了渭水以南。而秦始皇设计的咸阳城则对南北两岸的建筑进行了大肆扩建,建成之后,渭水则会贯穿都城,就像天汉(天上的银河)一般。

  一、渭北部分

  在渭河北岸,秦始皇扩建了咸阳宫,同时还把东方六国的宫殿搬到了咸阳原北部。《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在长达十年的统一战争中,“秦每破诸侯,写放(仿)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仿六国宫的位置根据记载应该位于咸阳北阪上。

image.png

  二、渭南部分

  渭南则是秦始皇规划建设的重点,先是修建了信宫(后改称极庙),最后甚至决定把皇宫从渭北迁出,在渭南上林苑建设新的宫殿(阿房宫)。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帝二十七年(前220年),“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丽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载“(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

image.png

  从秦始皇大咸阳规划来看,对于六国文化他最初是持接纳包容态度的,也曾尝试融合不同的文化,可惜最终的事实证明,他的努力并未取得成功,并由此引发了之后的“焚书坑儒”事件。

  秦始皇的大咸阳规划工程量极大,因而终其一生,乃至到秦国覆亡之前,仍在陆续修建,尚未完全峻工。然而,随着项羽吸入咸阳,秦国就此覆灭,大咸阳规划不仅最终未能完工,甚至有很多建筑都被项羽一把大火焚尽,最终化作了历史的尘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