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所作,描绘了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
2021-08-03 15:29:20 岑参 高适

  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唐朝边塞诗人,曾在边疆生活多年,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及异域风俗文化有切身感受,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岑参所作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吧。

  有唐一代,诗歌兴盛,许多诗人的诗被分为了不同的诗派,比如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诗派,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诗派,但还有一派比较特殊,那就是边塞诗派。

  唐代尽管很强盛,可是在边塞却始终战乱不断,所以很多文人投笔从戎去到边塞,用行动来证明自己。他们常年生活在边塞,为此经历过战争。因此,无论是对于战争的残酷,还是对于边塞的了解,他们都要远胜于其他人,于是他们笔下的反映边塞生活的诗就形成了比较特别的风格,自成一派,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边塞诗人就有岑参等人。

  岑参,极富盛名,尤其边塞诗成就最大,与高适风格相近,都以其“风骨”著称,后人并称他们为“高岑”,可两人际遇却大不相同,高适用十几年华丽逆袭,从无名草根摇身变成位极人臣的侯爷,极尽风光。而岑参,家族荣光不复,求仕不成,两度出塞壮志未酬,一生行旅,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最终客死他乡。

  在边塞诗人群里,岑参很另类,他的诗作以边塞风物描绘最为著名。他两度出塞,留下几十首雄奇瑰丽的边塞诗。在他的眼中,任何国家和势力都不能称之为大唐的真正对手,突厥也不是。因此,他从不正面描写残酷的战争场面,甚至连士卒的生死也不关注。那些牺牲、那些胜利仿佛都是理所当然的,不值得用文字表达。

  只有雄奇严峻的大自然,才能衬托英雄的大无畏气概。因此,在他的笔下,把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融为一体,体现出别具一种的奇伟壮丽之美。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展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image.png

  天宝十三载,岑参第二次出塞,出任安西北庭使封常清的判官。送他的前任武判官归京,写下一首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据中国现代派作家施蛰存先生考证:《白雪歌》相传是黄帝时的琴曲。楚大夫宋玉对襄王云:“有客歌于郢中,歌《阳春》、《白雪》,国中和者数十人。”可知当时能唱此曲的人很少。唐高宗显庆二年 ( 公元六五七年 ) ,太常寺乐官取帝所作雪诗,依旧传琴曲制谱,成《白雪歌》曲进呈(《唐诗百话》)。岑参此诗歌咏边塞雪景,即以《白雪歌》为题,是借用乐府歌曲名,下文的《送武判官归京》才是诗歌真正的题目。

  在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岑参以他敏锐观察力和浪漫豪放的笔锋,描绘了祖国大西北边疆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深受历代著名诗人的高度赞赏。被世代人们所传诵。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这首诗开头四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的是最奇特的西域风光。

  这里的“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情景。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尽管此刻北风凛冽,大雪纷飞,大有吹折压垮白草之势。但,诗人显然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影响心情,情感反而转为激烈高亢,以奇特的笔触,书写了古往今来的、写雪景的最有名的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image.png

  这真是一句千古奇句呀!诗人没有局限于传统写雪景的手法,用春天充满蓬勃生机的景色来表现雪景,用“千树万树梨花”之开,来见天地之间充塞着白茫茫的雪花。这种眼光、这种视角,尤其是这背后的情绪、情感与情怀,实在让人拍案称奇。

  接着四句“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诗人的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写雪后军营里的生活。

  此刻,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这里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接着四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军营外,宽阔无际的沙海,冰雪遍地;天气阴沉,乌云密布,这给人总是一种忧愁的感觉。诗人由地而天,“百丈”、“万里”从数量上予以夸张,不但描绘出宽阔无涯的塞外景象,而且也表现出胡地的雪后的景观。这一描写不但开阔了诗歌的境界,也为“武判官归京”时设定了一个十分典型环境——环境的恶劣,旅途的艰辛。面对这样的环境,作为朋友的诗人,这一切也只好融化在一个“愁”字中。

image.png

  写完了自然环境,诗人再把视线转到军帐置酒饯别的情景中,于是有了“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而“胡琴琵琶与羌笛”一句,诗人将三种乐器并列地写在一起,但,没有写音乐曲目,而是通过“列锦修辞手法”,不但写出了胡地的特有乐器,很好地表现出地方色彩,而且三种乐器同时出现,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使读者感受到那种繁弦和谐的场面,从而营造出了饯行的氛围。在这里,诗人以不写代写,着墨不多,但给读者留下了极为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

  接着六句“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诗人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客人终于要离开了,诗人和他的朋友们在轮台东门目送武判官冒雪远去,而此时的道路,早已被厚厚的大雪所覆盖。

image.png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是说武判官的车马,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逐渐消失在苍茫的天地之间,再也看不见。尤其在这大雪之中,只能看到雪地上留下了散乱的马蹄印。这里又是寓情于景,把离别的淡淡忧愁,不动声色的就融入到雪景之中了。

  这两句与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 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李白写的是“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的场面,在诗中较为习见,岑参所写的边地雪中送别,诗中所见不多,使人倍觉新奇。

  这首诗气势宏大,写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把美丽的雪景写得形象生动,同时写景中又抒发了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愁情,可以说是景中含情,达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语言优美。诗中利用换韵与送到场景的转换,形成跌宕多姿的旋律。起音入声韵,急促激烈,与风雪相映衬,继而是阳春白雪,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再是“冰泉冷涩弦凝绝”,出现滞涩的场面,末尾渐入徐缓,大有“余音绕梁,三日不三绝”的韵味,让人回味无穷。这首诗被誉为“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可谓实至名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