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辛弃疾所作,倾吐作者满腹的忧国深情
2021-08-06 14:26:05 辛弃疾 李清照 苏轼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的杰出代表,他是一位“文能提笔安天下 武能上马定乾坤”的人物。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辛弃疾素所作的《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吧。

  一年一度又中秋,在时光的轮转里,我们经历过无数次聚散离合,可不管走到哪里,每当这个时节,共望一轮秋月,总是让在外的游子燃起思乡之情。中秋佳节,阖家团圆的日子,我们中华儿女的先民早就在这一天寄予了团圆之意,这一天回到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膝下,要么夫妻情侣团聚,都是那么美好而和谐。

  说起中秋,诗词必然被提起,说到中秋诗词,相信绝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说出了多少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虽然苏轼这首中秋词,被后世誉为千古第一中秋词。但是我们在品读宋词的时候,也不要忘了其他优秀的中秋词。比如,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便也是一首值得一读再读的中秋词作。

image.png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辛弃疾说,我感到人生衰老,早年的情怀、趣味全减,面对着送别酒,怯惧年华流变。何况屈指指计算中秋佳节将至,那一轮美好的圆月,偏不照人的团圆。无情的流水全不管离人的眷恋,与西风推波助澜,只管将归舟送归。祝愿你在这晚秋的江面,能将莼菜羹、鲈鱼脍品尝,回家后怀儿女团取在夜深的灯前。趁旅途的征衫未换,正好去朝见天子,而今朝廷正思贤访贤。料想在深夜的承明庐,正留下来教你检视翰林院草拟的文件,还派遣筹划边防军备。首都故友倘若问到我,只说我依然是愁肠满腹借酒浇愁愁难遣。遥望秋天的云霄里一只落雁消逝不见,我沉醉中听到有谁奏响了空弦!

  辛弃疾的词大多是感时抚事之作,并且词情豪放。即使是送别词,也多是慷慨悲吟。这首《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是辛弃疾在中秋之夜写给范昂的,便是如此。公元1172年,词人在滁州任上,范昂被召回临安,词人对他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能受到皇帝的重用,并热情地鼓励他到前方去筹划军事,充分发挥他的才能。作者借送别的机会,倾吐自己自己满腹的忧国深情,在激励友人亢进之时,又宣泄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慷慨悲凉之情,磊落不平之气,层见叠出。

image.png

  这首词一开头即叹息老年情趣消减,但遇到中秋月圆,应当高兴了,却又不然。因为月虽圆而人离别。这等人间的恨事,就是江水也不会理解你的。接下来写友人离去,回到美好的江南和家中,品佳肴,与儿女团聚,写得十分温馨美好。接着又写友人为朝廷所用。这部分情绪总体上是平缓和上升的。但转而又联想到自己当下不为重用的状况,又不觉悲从中来,而政治环境的险恶又使其有惊悸之感。用空弦落雁的典故,即暗示了他在南宋官场不受重用,处境险恶和忧惧的心态。

  这首词在艺术手法上的高明之处在于联想与造境上。丰富的联想与跌宕起伏的笔法相结合,使跳跃性的结构显得整齐严密。全词的感情由联想展开。“老来情味减”一句实写,以下笔笔虚写,以虚衬实。由“别酒”想到“西风”,“归船”;由“西风”、“归船”想到“江上”,灯前下边转到朝廷思贤,再转到托愁肠殢酒,最后落到醉中发泄。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反而正,感情亦如江上的波涛大起大落,通篇蕴含着开阖顿挫、腾挪跌宕的气势。全词另外一个高明之处在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寄托情怀,从“怯”开始,到“况”一进,再“只管”一恨;到下片“便好”到“问我”到“醉来”,层层相催,逼人欷献叹惋。抒发离情中透露着豪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