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宇文六》常建所作,写出了天涯两隔的思念之情
2021-08-09 10:18:32 杨绾 常衮 苏颋 张嘉贞 王晙 杜暹

  常建,字少府,唐代诗人,与王昌龄是同榜进士,但在仕途上并不如意,长期过着漫游隐居的生活。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常建所作的《送宇文六》吧。

  现代人与古代人相比,到底有何不同之处呢?如果单单从物质上面来论说,可能千言万语也讲述不清,找上几百上千个专家学者,写上千本万本学术论著,也只能是望洋兴叹,难以企及根本。

  那么如何区分今古之不同呢?除了物质基础之外,大抵还有精神之说。精神固然在实体之上显现出缥缈无影,然而却又十分简洁,有迹可循。流传千年万载,说到底能够不朽的,唯有虽然看不见却如丰碑屹立不倒的思想。

image.png

  偶尔细想,往往感动我们心灵的,并非什么大道理,亦非什么大哲学,反而是那些寻常琐屑的平凡人和平凡事物之间所蕴藏着的情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便是如此。

  《送宇文六》

  【唐】常建

  花映垂杨汉水清,

  微风林里一树轻。

  即今江北还如此,

  愁杀江南离别情。

  这首送别诗,宇文六,是诗人的友人,具体事迹不详。作者常建,玄宗十五年进士,代宗大历朝,做过一段时间的小官,后来选择隐居湖北武昌西山,游乐山清水秀之间,求逍遥自在。其山水诗,人评有王孟之风,又别具风格。

image.png

  “花映垂杨汉水清,微风林里一树轻”,垂杨,垂柳,古诗中杨柳经常通用,如谢朓《隋王鼓吹曲·入朝曲》:“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在这里,诗人写出了送别的地点,当是汉水畔。汉水发源于陕西宁强,在湖北武汉注入长江,由此可知,此时的诗人已经隐居。

  春花艳丽,在阳光里昂扬着娇嫩的头颅,被身边垂下来的依依杨柳,衬托得愈加妩媚多姿,它们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汉水里面,相映成趣;此时一阵微风从江面上吹来,摇曳着嫩叶的各种树木轻轻欢呼,发出窃窃私语。

  诗人在诗的开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着眼前所见景象,通过花、垂杨、汉水和林树几个具体的物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勃勃生机的春日画图。这种送别的基调似乎与大众不同,因为从里面根本没有察觉到半分别离之愁情离绪。事实上,这恰恰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以乐景衬哀意。

  “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诗人起笔至此,以“即今”二字转换,回还如意,又以“如此”二字收尾,干净利落,专门总结前面相关情景,有起有伏,从而为最后的情感大爆发做了最好的铺垫,让它不显得突兀和生硬。

  春光如此明媚,春风如此温柔,春花如此绚烂,春树如此娇嫩,江北的一切都是这般美好,好像根本没有任何改变。如今,离人将要奔赴江南,那里的风景更加美妙,可是却因为满腹的离情别绪,反而愈发增添留恋,使人依依不舍

  在这里,前一句承接开端,是实写,而后一句则源自想象,是虚写,一实一虚之间,互相照应,把送别双方的深情厚谊,给衬托得清晰无比。然而,正是这种纤毫逼真的抒写,天涯两端的思念之情,悲苦与烦闷得到深刻显现,更为触目伤怀。

image.png

  盛唐人对常建的诗作评价颇高,如殷璠:“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集中收诗便列常建为首。纵观本诗,字词洗练,构想缜密,寓情于景,而意却妙在言外,恰如人评:“常建诗清微灵动,似‘厚’之一字,不必为此公设”(明-贺贻孙《诗筏》)。

  对于常建诗风气,钟惺专门在其著作《唐诗归》中,拿本诗第二句“微风林里一树轻”给予评价:“‘微’字、‘一’、‘轻’,尽洗累气”。但也有人见解相异:“此诗只后二句,质直浑成,不杀气格。钟、谭俱赞次句秀极,如此论诗,直堕鬼道”(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果然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