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郑惟忠所作的《送苏尚书赴益州》,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2021-09-09 14:40:06 骆宾王 王勃 李治 武则天

  唐代诗人郑惟忠所作的《送苏尚书赴益州》,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送苏尚书赴益州》

  [唐]郑惟忠

  离忧将岁尽,

  归望逐春来。

  庭花如有意,

  留艳待人来。

  此为一首送别诗,作者是唐朝诗人郑惟忠。诗歌中的苏尚书名苏璟,开元八年除礼部尚书,罢政事,知益州大都督长史事。从中央调任地方,且为比较偏远之地,作为同好,于是难免劝勉一番。

image.png

  首句“离忧将岁尽”,离别时候的各种忧思,将要跟随着新年的到来而结束,直至消失殆尽。俗话说“新年新气象”,又云“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所以,在这个离别之际,人尽起忧情之时,诗人并没有沉陷进离情别绪之中,反而劝解朋友说一切困难都将过去。

image.png

  次句“归望逐春来”,归来的日期一定不会遥远,必将追逐着春天的脚步,重新回到京城来。这句明显是结合着上句而来,在忘掉离别的忧思的同时,也开始鼓励朋友展望那充满着希望的明天。就像西方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所言那样:“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末尾两句“庭花如有意,留艳待人来”,庭院中栽种的花木,如果它们也有情意的话,肯定会含苞不放,等待着在欢迎你返回的日子里,以便尽情地释放出无限光彩。诗人在开始的时候,从内心的期望入手描述,并没有陷入伤感的消极情绪里。到得此处,忽然荡开一笔,转向描绘庭院里的花木,借物寄情,把属于自己的情感赋予在了花木身上。

  刹那之间,原本没有感情的庭院之花木,瞬息被强加上丰富的情感,仿佛幻化成人,充满了恋恋不舍之意。这种离情别绪不是悲哀的,而是洋溢着一股欢快的,对未来满怀希冀的;甚至在最后还带着几分戏谑之意,让花留几分春色待友人归来再盛开。

  送别诗很多,基本上都是充满了熟悉的离愁味道。如“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连江水都因此心伤;如“世情已随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贾至《巴陵夜别王八员外》),也是恨上了江水。看来浩浩荡荡的江水,要背上无数次的黑锅了。

image.png

  有哀怨的送别诗存在,当然也就会有豪迈的送别诗。如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既有满腔感慨,更怀抱无限希望。又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是注满了激情,毫无半分气馁。

  然而,正如江淹在《别赋》中所写:“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如果心肠宽阔些,性格粗犷些,哈哈大笑一番,自然没有什么。可是,最怕季候萧瑟,黄叶翻飞,雨雪霏霏,无休无止。身处如此情境,再好的心情也会受到影响,再粗大的神经也会变得柔软。

  这大概便是古人所倡导的“诗言情”的缘故,也正是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的原因。给日常事物披上华丽的想象,以另外一种新奇的姿态出现大众眼前,虽然说不上为之一亮,至少可以帮助人们抚慰麻木不仁的心灵,从而唤醒对美好事物的注意和热爱。

  这应该就是诗歌的魅力和作用所在,像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扬言:“上可裨教化”、“下可理性情”。身为生命中的平凡过客,即便无法达到“教化”的训诫,也可以充实自己的性灵,极力丰瞻自己的情感,让生活摆脱庸俗变得精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