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皇位被夺后死了吗 后人又是什么结局
2022-06-08 10:41:37 齐泰 朱允炆

  对明代朱允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靖难之役后,被朱棣夺走皇位的朱允炆是生还是死?他后人结局如何?

  “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皆是布衣出身,没有祖上福荫庇护,不似杨坚李渊赵匡胤那般有祖上打下的深厚家底支持,白手起家,一路摸爬滚打,最终开创了不世之伟业,成为一个大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

  论能力,论手段,论用人,刘邦、朱元璋二人在中国封建时代二百余位皇帝中都是名列前茅的存在,可以与他们二人相匹敌的皇帝凤毛麟角,一个巴掌都数得过来。

  然而,或许是受到此前身份的限制,这两位开国皇帝都不约而同地存在着一种若有若无的“小农思想”,那就是天下大定后,他们就千方百计防范那些与自己打天下的开国功臣,一点都不想让他们跟自己共享这天下,不管自家的孩子有多么不靠谱,也信不过曾经替自己挡过刀箭的过命兄弟,也要赐予那些不靠谱的孩子巨大的权力,让他们替自己镇守天下。

  刘邦为了防范外人威胁到自己的大汉江山,恢复“分封制”,将自己的孩子或是兄弟的孩子分封到全国各地,赐予他们完全独立的官员任免、收取赋税等巨大的权力。

  而朱元璋为了防范外人威胁到自己的大明江山,创造“藩封制”,将自己的孩子全部封王并建藩,封于边疆及内地的主要城市,赐予他们节制兵马、监督地方官吏等权力,并规定如遇奸臣专权,藩王可以声讨奸臣,甚至可以发兵“清君侧”。

  “众建屏藩以卫京师”,这就是他们实施、创造“分封制”、“藩封制”的根本目的。

  或许是刘邦和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比其他任何一位开国皇帝都要来得艰难,所以他们也比其他任何一位开国皇帝都要在意自己的江山,都要害怕江山会被异姓功臣所夺,因此他们在肆意屠戮开国功臣的同时,也在大肆册封同姓子嗣为诸侯或藩王。

image.png

  站在刘邦、朱元璋的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他们这么做无可厚非,毕竟有多少人能抵得过可一言定人生死的皇帝宝座的诱惑呢?又能多少人愿意将江山拱手相送呢?

  儿子或侄子总归要比异姓来得体己些。

  然而,如果以旁观者的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无论是分封,还是藩封,它们都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逝去,随着诸侯或藩王与皇帝的血缘关系越来越疏远,一旦皇帝昏庸或羸弱,压制不住他们,又或者他们自己就被权势所腐蚀,最终这些手握重权的藩王必定会起兵挑战中央权威,天下必定会动荡不堪,中央不可避免要被迫迎接地方诸侯或藩王对其的挑战。

  而一旦地方诸侯或藩王造反,结局只有2个:

  要么跟西汉“吴楚七国之乱”一样,地方诸侯王被皇帝镇压,手握的权势被削弱;要么跟明代“靖难之役”一样,地方藩王推翻皇帝统治,自己当皇帝,执掌中央权柄。

  刘邦推行的“分封制”引起了“吴楚七国之乱”,但好在执掌中央权柄的汉景帝很有能力,运用超强的政治手腕,及识人之明,最终击溃吴楚等七个诸侯国,中央成功压制住地方诸侯王。

  然而,朱元璋推行的“藩封制”所引起的“靖难之役”,结局却与西汉大相径庭,燕王朱棣这个藩王推翻了建文帝朱允炆的统治,朱棣成功执掌中央权柄,成为新一任皇帝,是为永乐皇帝。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朱允炆这个中国历史上少见的被地方藩王推翻的苦命皇帝,讲讲他的生死之谜,说说他的后代下落。

  朱允炆是明代第二位皇帝,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之子。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英年早逝,一心想让自家王朝的皇位贯彻“嫡长子继承制”到底的朱元璋,将长孙朱允炆立为皇储。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崩于应天皇宫,皇长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

  出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的朱允炆,此时已是一位英姿勃发,年方22岁的大好青年,书生气十足且温文尔雅,但是从他的身上看不到一丝执掌皇权的唯我独尊的气息,有的只是书生意气,极度缺少祖父与叔父们雄才大略的草莽习气。

  从小就生活在蜜罐之中,被祖父朱元璋悉心呵护着,360°全方位保护着,全然不知人心之险恶,更不知如何驾驭他人,因此哪能斗得过如狼似虎野心勃勃嗜杀逞勇的四叔朱棣呢?

  在位仅仅四年,朱允炆就被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赶下台,而祸根除了他自己优柔寡断,没有识人之明外,说白了就是他的祖父朱元璋开创的那个“藩封制”。

  太祖朱元璋在世时,把自己的23个儿子都王建藩,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宁王朱权等塞王驻守北方,抵御蒙古;周王朱橚、楚王朱桢、齐王朱榑、潭王朱梓、鲁王朱檀、蜀王朱椿等驻守内地重要城市,监督属地开国功臣和地方官吏,给予他们提兵专制、监督功臣和官吏之权,使之江山永固。

  除此,为防止自己死后,子孙后代控制不住中央,皇帝被权臣钳制,朱元璋规定,如遇奸臣专权,地方藩王可以声讨奸臣,甚至可以发兵“清君侧”。

  朱元璋给予地方藩王“清君侧”的特权,本意是想用藩王来维护皇权,殊不知事与愿违,最终燕王朱棣就是以“清君侧,靖国难”为由,起兵造反,推翻了他自己钦定的大明皇帝朱允炆。

image.png

  历史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西汉景帝刘启即位后,地方诸侯王个个不把汉景帝放在眼里,利用手中的权力壮大自身实力,与中央分庭抗礼,中央权威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错向汉景帝上疏《削藩策》,提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之后,汉景帝接受晁错的上疏,决意削藩。

  景帝的削藩引起了地方诸侯王的强烈不满,下达削藩令十多天后,吴楚等七个诸侯王国就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由,起兵造反,“吴楚七国之乱”由此爆发。

  朱允炆即位后,也遭遇到千余年前汉景帝的困境,藩王手握的权力严重威胁到了中央权威。

  此时,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燕王朱棣更是可以“节制沿边士马”,这些藩王或多或少都有少者千人,多者万人的护卫甲士,藩王属地的大军调动也都要向当地藩王禀而后行,公侯大臣见到他们也都要“伏而拜谒”,权力极大,一旦联合起来对中央将是一个巨大威胁。

  面对这些拥兵自重、虎视眈眈的藩王,朱允炆自然不能,也不会容忍。

  即位不久,他就在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亲信大臣的上疏下,开始削藩。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如同西汉吴楚等七个诸侯王国一样,以“清君侧,靖国难”为由,发动“靖难之役”,起兵造反。

  然而,建文帝朱允炆不是汉景帝刘启,燕王朱棣更不是吴楚等七国诸侯王国的诸侯王,“靖难之役”的结局与“吴楚七国之乱”的结局完全背道而驰,朱允炆最终被朱棣击败,皇位易主。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攻下南京,朱允炆被赶下台,后朱棣称帝,年号“永乐”。

  朱棣打下南京后,建文帝朱允炆生死成谜,一说自焚而死,一说隐遁世间。

  官方史书记载,朱棣攻下南京,朱允炆带着太子朱文奎和皇后孝愍让皇后马氏自焚而死。

  《明史·成祖本纪》:“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

  《明实录·太宗实录》记载,朱棣登基后,在向朝鲜国王告知自己是大明皇帝的诏书上说:“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己焚燃。”

  然而,由于当时没有人亲眼见到朱允炆自焚,且遗体也没有真正确认,再加上官方史书在记载建文帝自焚而死一事上也多少有些讳莫如深。

  《明史·建文皇帝本纪》:“上入宫,忽火发,皇后马氏暴崩,程济奉上变僧服遁去。燕王遂入宫。因指烬中后骨以为上!”建文皇帝本纪中没有明确说朱允炆是自焚而死,只是说是以被焚烧得面目全非的遗骸的中后骨认定这就是建文。然而,本纪又说“程济奉上变僧服遁去”,如此这就让人浮想联翩,让人很是怀疑朱允炆没有死,而是穿上僧衣,假扮僧侣逃出皇宫。

  除此,《明史·姚广孝列传》记载,朱棣刚刚攻入南京时,有人向朱棣告密,说建文没有死,实“为僧遁去”,并揭发了知情人,他就是代皇帝在寺庙修行的替身和尚——主录僧溥洽。

image.png

  就连朱棣本人都有些怀疑建文帝没有死,而是逃出了皇宫。

  《明史·胡濙传》记载,永乐五年,朱棣因怀疑建文帝逃亡,派遣户科都给事中胡濙,以寻访仙人张三丰为名,暗中侦查建文帝的踪迹。

  之后,胡濙在外寻找十六年之久,回朝后,把打听到的民间隐秘与传闻,向朱棣报告,说民间有传言说朱允炆逃到了海外,于是朱棣命郑和下西洋,寻找建文皇帝朱允炆的踪迹。

  如此,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生死,究竟如何,众说纷纭

  那么,假设朱允炆没有死于大火之中,朱允炆又到底去了哪里呢?

  关于朱允炆的去向,民间有传言说他出家为僧,并对此有着一段绘声绘色地传说:

  传说,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建文皇帝朱允炆得知南京金川门失守,深知叔父朱棣不会放过他,就想着自杀以谢国人。

  身边的近臣翰林院编修程济见朱允炆想要自杀,赶忙跪下劝说他打消这个念头,告诉他可以逃出皇宫,这时少监王钺也跪在地上提醒朱允炆,说太祖朱元璋驾崩之前,给他留下了一个宝匣,并且交代他说,如果朱允炆遇到性命攸关的大事,可以打开宝匣,谋求一条生路。

  朱允炆听到祖父给自己留有一个保命的宝匣,喜从悲来,赶紧让王钺带自己去拿这个宝匣。

  众人来到奉先殿后,找到并打开了这个红色宝匣,只见宝匣里面放着三张度牒(相当于僧尼的身份证),度牒上写有“应文”、“应能”、“应贤”,还有袈裟、僧帽、僧鞋、剃刀,以及银元宝十锭。除此,写有“应文”2字的度牒的后面写着:“应文从鬼门出,其余人等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时分在神乐观的西房会合”,显然这是朱元璋为朱允炆安排的逃跑路线。

  看到这些东西后,程济立即为朱允炆剃发,换上袈裟、僧帽、僧鞋。

  吴王教授杨应能以自己名“能”为由,表示愿意剃度,以“应能”为法号,随帝流亡;监察御史叶希贤也说自己名字中带有“贤”,表示自己就是“应贤”,也愿意剃度随从。

  除此,当时在建文身边的五六十位近臣也表示愿意跟随他流亡天下。

image.png

  之后,朱允炆认为这么多人一起行动,一定会引起朱棣的怀疑,在与近臣商量后,决定由九个人陪着朱允炆前往鬼门,在神乐观乘船至太平门。

  杨应能、叶希贤等十三人从水关御沟而行,在神乐观的西房会合。

  流亡前,为免途中引起别人的注意,只留杨应能、叶希贤、程济三人贴身陪在朱允炆左右,杨应能、叶希贤为僧人,程济为道人,其余人则遥为应援。

  除此,朱允炆特意交代他们互相以师弟称呼,不必君臣相称。

  朱允炆一行人的第一站来到了位于吴江县的翰林院侍书史彬家中。

  八月十日,朱允炆又来到襄阳的廖平家中,没待多久,获悉追兵已经在后面,便决定前往云南。而后,朱棣得知朱允炆一行人可能逃到西南地区,便派遣户科都给事中胡濙前往西南地区,以寻访道教宗师张三丰为由,秘密侦查朱允炆的下落。

  永乐八年(1410年)三月,工部尚书严震以出使安南的名义,至云南秘密寻找朱允炆。

  某一日,严震在机缘巧合下找到了朱允炆,可是严震并没有捉拿朱允炆,他对朱允炆仍然有君臣之念,他不想以上犯下,更不想建文帝被下狱,失去皇帝的尊严。

  但是,他也了解不带建文回去,自己定然会被朱棣所惩戒,保不齐还会连累全家满门抄斩,所以最终他选择放过朱允炆,并自缢于驿站。就这样,朱允炆侥幸逃过一劫。

  二年后,一直跟着朱允炆的杨应能、叶希贤相继病逝,朱允炆收了一名弟子,法号“应慧”。

  此后数年间,朱允炆足迹遍布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之地。

  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允炆在程济的陪同下,登上了四川峨眉山,赋诗:“登高不待东翘首,但见云从故国飞。”表达自己思念南京岁月的复杂心情。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二月,朱允炆开始东行。十月,在史彬的陪同下,游览江南。

  之后的十余年间,明代皇帝不断更替,朱棣死,仁宗朱高炽即位,不到一年,仁宗死。宣宗朱瞻基即位,十年后英宗朱祁镇即位。

  时间的逝去,朱棣后人的江山已经稳如泰山,不是一个垂垂老矣的朱允炆能够威胁到的,如此早有归家之心的朱允炆决定前往京师北京,向自己侄子的儿子表明自己的真实身份。

image.png

  后来,朱祁镇得知朱允炆的身份,因为此前有一个叫杨应祥的和尚假冒建文被处斩,为防止他也是假冒的,便让曾经侍奉过建文帝的老太监前去一探虚实。

  朱允炆见到吴亮后,脱口而出:你是吴亮?起初,谨慎的吴亮没有承认自己的身份,后来在朱允炆说起他有一天在便殿就餐,一片肉掉到地上,吴亮拿着壶,趴在地上把肉吃掉这件事后,吴亮才承认自己的身份,并伏地大哭,说老奴终于又见到陛下您了。

  吴亮确定朱允炆的身份后,朱祁镇就下令把朱允炆迎入宫中养老,宫中人叫他“老佛”。

  朱允炆寿终正寝后,被葬于西山,不封不树,因为朱允炆的身份真的很难去界定,墓碑上没有名字,是为无名墓。

  以上就是民间关于朱允炆去向的传说。

  这个传说的真假无法确定,只能当做一个参考,真假自辩。朱棣打进南京后,朱允炆到底是生还是死,现在无法确定,只能期望日后能有确凿证明朱允炆死或生的证据出现。

image.png

  说完朱允炆的生死之谜,我们再来说说朱允炆的后代下落。

  正史记载,建文帝朱允炆一生育有二子,嫡长子朱文奎和嫡次子朱文圭。

  朱文奎和朱文奎都为孝愍让皇后马氏所生。

  嫡长子朱文奎。《明史》记载:“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在朱棣攻进南京后,朱文奎下落不明,当时他才七岁。关于朱文奎的下落,有说他和朱允炆、让皇后一同葬身于火海之中,也有说他与朱允炆一起从皇宫中的暗道逃出生天,此后隐姓埋名,不知所踪。

  嫡次子朱文圭。朱棣攻进南京时,朱文奎才2岁,因他年幼不知事,加之朱棣多多少少对曾经对自己疼爱有加的长兄朱标有愧,朱棣没有对这个小侄子下死手,只是将其圈禁。

  圈禁对于朱文圭来说,无疑是最好的结局了。

  朱棣毕竟是靠造反登基的,对于当时的政治环境而言,朱允炆始终是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钦定的继承人,占据正统的身份。

  朱允炆虽然被赶下台,生死不知,但是大明还是有很多人支持朱允炆,因此身为朱允炆的嫡次子朱文圭,他始终是有利用价值的,一旦放他自由,或是封他为王,肯定会有人利用他来反对朱棣的统治。

  因此,不论是对朱文圭,还是对朱棣,圈禁就是最好的结局,除此再也没有比这个更好的选择,剩下的就只有赐死。

image.png

  朱棣称帝后,朱文圭就被送往大明的龙兴之地“凤阳”,圈禁于凤阳广安宫,号为建庶人。

  这一圈禁,就是五十五年。

  关于朱文圭的结局,《天顺日录》是这样记载的:

  上复位之后,因思建庶人辈无辜淹禁将五、六十年,意欲宽之。一日,谓贤曰:「亲亲之意,实所不忍。」贤即对曰:「陛下此一念,天地鬼神实临之,太祖在天之灵实临之,尧、舜存心不过如此。」上遂决。即日白太后,许之。左右或以为不可,上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左右闻之,皆愧服不能止。乃遣中官於凤阳造房屋。毕日,上召贤曰:「今可送去。」敕军衞有司供给柴米,一应噐用悉令其完具,以安其生。听其婚娶,以续其后。自在出入,给与阍者二十人、婢妾十数人。遣太监牛玉入禁谕其意,建庶人闻之,且悲且喜,不意圣恩如此。

  景泰八年(1457年),明英宗朱祁镇靠着“夺门之变”,扳倒明代宗朱祁钰,重夺皇位。

  某日,英宗想起自己在南宫长达七年的圈禁岁月,深知失去自由的那种痛苦,突然就怜悯起已经被圈禁了五十余年的朱文圭。

  于是,不久朱祁镇就派遣宦官前往凤阳,下旨放出了已被圈禁了大半辈子的朱文圭。同时,朱祁镇还命令地方为朱文圭建造房屋,供给他日常所需,并赐他护卫二十人,奴婢十余人。

  然而,朱文圭享受自由的生活没多久,就因病去世。朱文圭去世后,史书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他的后人姓甚名谁,但是从后来史书上零零碎碎的记载来看,朱文圭是有后人留世的。

image.png

  成化三年(1467年)九月,南京司礼太监覃包上奏宪宗朱见深,说建庶人衣料短缺,朱见深命人供给。

  弘治年间,平民缪恭上书明孝宗朱祐樘,求封朱文圭后人为藩王,以奉祀朱标,被下狱,后孝宗下旨赦免。

  由此可见,建文帝朱允炆一脉并未绝嗣,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