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雍正养廉银制度,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雍正创立养廉银制度,从耗羡归公中拿出一部分钱来发放给各级官员,通过增加官员的收入,使得官员不愿意冒险去贪腐,从而避免贪腐。
在养廉银制度全国推广后,便成为清朝官员重要的收入来源,经雍正、乾隆两朝的规范,成为定制。
一、雍正改革时,为何推行厚俸的养廉银制度?
(一)清朝时期官员正俸普遍偏低
由于明朝时期采取的是薄俸的制度,由于缺乏监管,到明朝末期几乎成了无官不贪的局面,清朝初期,并没有积极吸取了明朝时期的教训,依然实行的是薄俸制度。
清朝入关后,在官员俸禄上参考的是明朝官员俸禄,顺治在继位初议定官员俸禄时便称:“仍照故明例”。
然而明清时期,大量白银涌入中国,导致物价飞涨,清朝时白银的购买力已经远不如明朝,而清朝时官员的吃喝用度明显比明朝要大,因为清朝的幕僚、家丁都是由官员自己来开支。
雍正时期著名的清官李卫在担任浙江巡抚时,给雍正帝上奏时,讲到自己一年花费需要八千余两,巡抚作为二品官员,额定俸禄只有155两,可见官员的经济状况很容易出现问题,到康熙末年,贪腐之风盛行。
到雍正登基后,面临官吏贪腐严重,钱粮亏空严重,国家财政困难,雍正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实行重典的同时,决定采取厚俸的方式来试图让官员减少贪腐。
(二)清朝是人情社会,礼尚往来的花费很多
清朝大部分官员都有送礼的惯例,甚至还产生了“打秋风”这样索贿的行为,到清朝中期,送礼名目繁多,数额巨大。
雍正时期,江苏巡抚印务何天培的奏折中写道:
闻向日馈送巡抚节礼诸项,正数之外,又有堂礼、随礼、绸缎礼、契食礼。其他赞营属印、请托题调、扣克规例、滥准词讼,盈千累万。
总之,逢年过节不给上司送礼,还想升官?
“夫下属既送节礼以取悦上司,则有所恃。而生其挟制,必至肆行无忌,上司即有所闻,亦碍于情面,徇隐不言。”
(三)低俸禄下,严重影响官员的积极性
官员的俸禄过低,必然影响官吏的积极性,降低行政效率,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清官生活拮据,又不能给上级送礼,升迁也无望,而贪官则利用贪腐得到的钱用来行贿上级,反而能够达到升官的目的。
官员能升多高,取决于向上级行贿多少,在升官后,他们更忙着疏通关系网络,而不是将精力用在政务上。
监察御史赵禧因此喊出:“俸禄不增,贪风不息,下情不达,廉吏难支”。
这些官员在雍正重典的情况下,很多官员选择明哲保身,而大部分官吏都是“念念只营功名,时时只顾身家,时刻只虑子孙,而国家之安危,民生之休戚,毫不相关”。
在这样的背景下,雍正出台了养廉银制度。
二、养廉银制度跟火耗归公制度之间的关联
雍正之所以推行养廉银制度,其实和雍正时期实行的火耗归公政策密不可分。
(一)征税衍生出的“火耗“,成为官员重要收入来源
明朝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后,政府税收不收实物,只收白银,此举的好处很多,但是弊端也是存在的,那就是百姓在缴纳白银后,政府要对白银进行熔炼,这必然会导致一些损耗。
为了弥补这一损耗,各级官府都要求百姓在纳税时,多缴纳一部分银子来弥补损耗,这部分被多收的钱被称为“火耗”。
火耗的产生,是地方政府与老百姓约定成俗的产物,一般来说,碎银在熔炼过程中损耗的部分会有1%到2%的占比,地方政府为了不亏本,都会多收一部分,多余的部分就可以留下,这部分钱被称为耗羡。
清朝一直对火耗采取严厉制止的态度,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不得不对地方官员妥协。
康熙帝曾对河南巡抚鹿祐谕云:“所谓廉吏者,非分文不取也。若无纤毫所私,则居常日用及家人胥役,何以为生。州、县官止取一分火耗而不取其他,便可称好官。若一概纠摘,则属吏不可胜参。”
(二)火耗归公,触犯了官员的利益,用养廉银给予补偿
在得到统治者的默许后,地方政府为了获取更多的收入来截留,或者干脆据为己用,便不断增加火耗的比例,到后来,火耗的比例甚至比税收都多。
火耗逐渐成为一项难题,朝廷得不到这笔收入,而老百姓却被肆意征收,当时有人说道:“下之财,尽没于火耗,是皇上之天下,其财半入于有司。”
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决定实施耗羡归公的政策。
雍正的想法是,将这部分不透明的收入收归朝廷,使得收费透明化,以此来减轻百姓的负担,增加政府的税收。
但是这样做自然是需要面临很大的阻力的,因为耗羡原本被官员占据,朝廷想要收缴,无异于从官员手里夺食,所以雍正刚提出,便遭到激烈的反对,即便雍正本人也没有把握能推行成功。
为了使官员同意,雍正才推出了养廉银制度,相当于一种耗羡归公后的变相补偿。
三、养廉银制度到了清末时期为何会失去作用
养廉银制度刚开始施行的时候成效显著,为何后来就出现那么多的弊端呢?
(一)养廉银的来源本身就不合理,不是国家的合理税收来源
养廉银是与火耗归公并行的制度,从根本上来说,火耗本身就是一种不合理的收费方式,清政府未能将其彻底取消,反而将其合法化,丧失了制度实行的初衷。
雍正实行养廉银与火耗归功是权宜之计,他曾表示:“钱粮之加耗羡,原非应有之项。朕勤求治理,爱养黎民,本欲将此项悉行禁革。”
在国家财政充裕后,就应该改变这一制度,但是清朝统治者坐享其成,不愿意继续深层次的改革,官员在失去这份额外收入后,便会继续想方设法从百姓那里搜刮钱财。
(二)俸禄体系不合理,养廉银终究不能代表俸禄
养廉银的出现是为了弥补俸禄体系出现的偏差,也就是说,俸禄应该是官员收入的主要渠道,养廉银是辅助渠道。
然而养廉银推广后,却出现了本末倒置,按照清朝巡抚每年的俸禄155两来作参考,在实行养廉银制度后,巡抚的养廉银高达3万两左右,养廉银是俸禄的200倍之多。
在这样的情况下,官员便不把俸禄放在眼里,其收入完全依靠额外渠道,使得朝廷失去了一项对官员的管理作用。
(三)养廉银取之于民,用之于己,跟耗羡归己换汤不换药
在雍正的养廉银制度构想中,是将火耗收归中央后,然后从国家税收中拿一部分钱来逐级发放给官员。
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养廉银基本是取自于哪里,用之于哪里。
领养廉银的官员和交火耗的人发生了直接关系,在乾隆时期,不但没有发现其中的隐患,反而让州县以下各官养廉基本上采取就近发放,这必然给地方官员的贪污留有操作空间。
(四)养廉银分配并不合理,导致官员分配不均
养廉银制度实施,毕竟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很大的问题,比如巡抚一级的高官,每年的养廉银高达三万多两,而低级官员只有400两,两者相差极为悬殊。
正常来说,当初出现火耗的时候,便是基层官员出的馊主意,他们是最大受益者,然而养廉银制度的设立,却肥了地方高级官员,饿了地方低级官员,而低级官员才是直接与老百姓打交道的。
为了获取收益,这些中低级官员必然要继续想办法从百姓那里进行压榨。
除此之外,原来的小吏被直接排挤出养廉银体系外,小吏想要生存,必然更加盘剥百姓。
总结:
一项制度的推行,必然要考虑它在实际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且也要不断深化推进,尤其应该加大监管力度。
厚俸养廉的前提必然是有赖于严格的监督,没有一个完整的监督体系下的厚俸,单纯的依靠官员自我克制显然是不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1627年12月13日,中国明朝末期宦官魏忠贤自杀。这一事件标志着明朝政治黑详情
杨贵妃,唐朝皇帝唐玄宗的爱妃,以其绝世姿色和才情闻名于世。然而,尽管她备受宠详情
三国时期,蜀汉国主刘备英勇善战,仁爱宽厚,深受百姓爱戴。然而,关于刘备墓地的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墨客因为一首诗而名垂千古,但也有一些人因为一首诗而命详情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期无疑是最为激烈、最为精彩的一段历史。在这段历史中详情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国家繁荣昌盛,政治稳重。而窦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英勇的将领为国家和民族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在历史的长河详情
曹魏,作为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一个主要政权,拥有着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在详情
许劭,一个在三国历史上并不显赫的名字,却因为其独特的眼光和智慧,让曹操、袁绍详情
郑观音,原名郑氏,是唐朝初年的一位著名女性。她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隋朝详情
汉武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实行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国家繁荣详情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瑰宝,以其深沉而激昂的情感,描绘了一幅壮详情
明朝时期,朱棣作为明成祖,他的统治下有一批得力的助手,其中就包括一些受到重用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南唐后主李煜是一位才情出众的皇帝,他的诗词才华横溢,被誉为“词详情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皇帝因其英勇、智谋或仁慈而被人们所熟知。然而,有两详情
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皇帝以其独特的“治”妻方式而闻名于世,他就是明成祖详情
刘伯温,字升之,号东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占星家。他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才子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在科举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其中,明详情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星河中,北宋时期的大词人柳永以其独特的才情和魅力,留下了深深详情
明教,起源于中国的民间宗教,以其独特的教义和活动形式,吸引了大批信众。然而,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事件被载入史册,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然而,在这些事件背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状元一词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最高成绩的人。然而,详情
野狼坡之战,是唐朝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这场战役不仅对唐朝的边疆安全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战争往往是国家之间力量对比、文化碰撞和利益争夺的直接体现。公详情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场战役以其激烈的战斗和深远的影响而闻名于世,那就是明详情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重要的战役都以其独特的战术和深远的影响而被人们铭记详情
好水川之战是一场发生在1038年北宋与辽国之间的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今天的四详情
浅水原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公元755年。这场战争是唐朝与安详情
雅克萨之战是中俄两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1858年。在这场战役中,清朝详情
雅克萨之战是中俄两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1858年。在这场战役中,清朝详情
雅克萨是一座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城市,曾经在19世纪末期成为了中俄两国之间的详情
雅克萨之战是中俄两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1858年。在这场战役中,清朝详情
雅克萨之战是中俄两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1858年。然而,在这场战役中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姜子牙和鬼谷子都是极具智慧和能力的传奇人物。他们分别详情
一、背景介绍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世界详情
标题:秦始皇10大诡异事件 一、陵墓之谜 1. 兵马俑: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详情
虞姬,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人物,她与项羽的爱情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而刘邦,作详情
胤祥没有遭到雍正的清洗,但他在年轻时去世,这一点对于一些历史学家来说存在着一详情
满清十二帝内没有溥仪的画像,只有照片,是什么原因呢? 在满清十二帝中,没有详情
溥仪的文化水平不仅仅是初中程度,尽管他的户口本上写着“初中”,但这并不是他真详情
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在皇权社会,皇帝不具备生育能力,可不仅仅是详情
息肌丸是什么东西?真的有这种药存在吗?息肌丸是一种有催情作用的美容香精,塞到详情
赵飞燕服用息肌丸保持美貌,息肌丸是什么东西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详情
历史上绵亿是荣亲王永琪与侧福晋索绰罗氏所生育的王府中的第五子,但其他的孩子都详情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赖于各种产品来完成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智能手机到笔记本电详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忽视地球上的一些奇妙之处。然而,当我们从太空中详情
在生物多样性的广阔领域中,每一次新的物种发现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窗详情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物品的价值超越了我们的想象。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艺详情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热血沸腾的球场,还是电视机前的粉丝,都被一位女性棒详情
位于中国云南的九龙河瀑布群,被誉为“中国的尼亚加拉”,是中国最大的瀑布群。这详情
北仑河口,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南点。这里既有美丽详情
鸭绿江口,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北点。这里既有壮丽的山川河流详情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全省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占总面积详情
京九铁路,这条连接北京、上海、香港、澳门等9个省市的铁路干线,被誉为“中国跨详情
渡渡鸟是一种生活在非洲的鸟类,因其独特的外形和叫声而备受关注。然而,近年来人详情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板桥,号石田,是中国清代著名文人、书画家。他的诗词才情横详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歇后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它以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出详情
吴三桂,明朝末年的一位著名将领,因其在明亡清兴的历史转折中扮演的角色而备受争详情
岳飞,南宋抗金名将,以其坚韧不拔的抗金精神和深沉的爱国情怀,赢得了后世的敬仰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和决策都与皇帝的诏书有关。其中,唐朝时期,韩愈的一详情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丽宝库中,有一块名为《虞恭公碑》的石碑,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详情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艺术家皇帝,宋徽宗赵佶在书画艺术上的造诣极高。他的书法作详情
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北宋米芾的《蜀素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详情
明代,一个文化繁荣、艺术兴盛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有一位名叫徐渭的文人画家,他详情
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发生在春秋时期。这场战役的胜利者,不仅详情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了滁州西涧的景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