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西四镇

"

安西四镇,指中国唐代前期在西北地区设置、由安西都护府统辖的四个军镇。开元六年(718),唐玄宗任命汤嘉惠为四镇节度经略使,从此四镇由专设的节度使统领。四镇节度使或称碛西节度使。节度使常驻安西府城龟兹,由安西都护兼领,又称安西节度使。

安西四镇

安西四镇——碎叶、龟兹、于阗、疏勒

安西四镇出现于什么时候?揭秘其历史发展

  安西四镇,指唐朝前期在西北地区设置,由安西都护府统辖的四个军镇。唐安西四镇在历史上存在了一个半世纪,它们对于唐朝政府抚慰西突厥,保护中西陆上交通要道,巩固唐的西北边防,都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贞观十四年(640)八月唐灭高昌国,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西州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交河故城遗址),管理西域地区军政事务。二十二年,唐军进驻龟兹国以后,便将安西都护府移至龟兹国都城(今新疆库车),同时在龟兹、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四城修筑城堡,建置军镇,由安西都护兼统,故简称安西四镇。贞观以后,安西四镇时置时罢,军镇也有所变动。调露元年(679),在唐安抚大使裴行俭平定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等人的反叛后,以碎叶水旁的碎叶镇城代焉耆。从此安西四镇是碎叶、龟兹、于阗、疏勒。

image.png

  贞观十四年(640)八月唐灭高昌国,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西州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交河故城址),管理西域地区军政事务(见都护府)。二十年六月,西突厥乙毗射匮可汗请和亲,唐使其属下割龟兹﹑于阗﹑疏勒﹑朱俱婆﹑葱岭五国作为聘礼。二十二年,唐军进驻龟兹国以后,便将安西都护府移至龟兹国都城(今新疆库车),同时在龟兹﹑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四城修筑城堡,建置军镇,由安西都护兼统,故简称"安西四镇"。

  唐高宗时期

  贞观以后,安西四镇时置时罢,军镇也有所变动。永徽元年(650),唐高宗根据当时的西域形势,罢四镇,安西都护府也迁回西州。显庆二年(657),唐政府平定了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的叛乱。次年,安西都护府又迁回龟兹城,四镇随之恢复。咸亨元年(670)四月,吐蕃攻陷龟兹拨换城(今新疆温宿),四镇再罢。

  上元元年(674年),安西四镇复归于唐朝。仪凤三年(678年),吐蕃进占安西四镇。仪凤四年(679年),崔知辩击吐蕃,唐朝占安西四镇。同年改元调露元年,唐安抚大使裴行俭平定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等人的反叛,副大使﹑安西都护王方翼在碎叶水旁的碎叶置镇筑城以代焉耆。故从此时起,安西四镇是碎叶﹑龟兹﹑于阗﹑疏勒。

image.png

  武后时期

  垂拱二年(686),武则天在平定徐敬业之乱(684)以后有意笼络人心,显示其" 务在仁不在广,务在养不在杀,将以息边鄙,休甲兵,行乎三皇五帝之事者也",故下令放弃安西四镇。687年-6⑧9年,吐蕃趁机进占安西四镇。

  武后长寿元年(692),唐武威军总管王孝杰等率军击破吐蕃,收复四镇。在接受安西四镇几度失陷的教训后,唐政府为巩固西疆的边防,遣军两万四千人常驻四镇,从此安西四镇的形势稳定下来。

  开元年间

  开元四年(716),唐玄宗李隆基以陕王嗣升遥领安西大都护,充河西道四镇诸蕃部落大使,实际经略四镇的为副大使郭虔瓘。

image.png

  开元六年,又任命汤嘉惠为四镇节度经略使,从此四镇由专设的节度使统领,四镇节度使或称碛西节度使。节度使常驻安西府城龟兹,由安西都护兼领,又称安西节度使。

  开元七年,西突厥十姓可汗请居碎叶城,四镇节度使汤嘉惠建议以焉耆镇代替碎叶镇,故开元七年以后的安西四镇又是龟兹﹑于阗﹑焉耆﹑疏勒。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后,安西﹑北庭以及河西﹑陇右驻军大部内调,吐蕃乘虚陆续占领陇右﹑河西诸州,安西四镇与朝廷的通道中断,然而,四镇留守军队仍坚守各镇。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四镇留守郭昕的表奏到达长安,朝廷又任命郭昕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并且诏令四镇将士均迁升七资,作为奖励他们坚守四镇之功。贞元五年(789),中国高僧悟空回国,途经疏勒镇,会见镇守使鲁阳;到于阗镇,见到镇守使郑据;到龟兹,见到四镇节度使﹑安西副大都护郭昕;到焉耆镇,会见镇守使杨日佑,说明这时安西四镇仍为唐守。

  贞元六年(790年),吐蕃占据北庭(北庭的西州例外,公元792年,吐蕃占西州,完全占领北庭),并占领安西四镇之一的于阗。之后几年,吐蕃占据安西其他三镇,目前还没有资料能说明吐蕃开始占据安西其他三镇的确切时间。后经历与回鹘的激烈争夺。9世纪中叶回鹘相继据有天山南北及安西四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唐朝在安西四镇仅有两万驻军,为什么能控制辽阔的西域?

  安西护都护府是唐朝时期大唐帝国在西北地区设置的行政机构,主要管辖西域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和中亚一带。安西都护府管辖范围非常辽阔,管辖面积约有300万平方公里,最西端抵达了咸海和波斯一带,甚至波斯也一度被纳入了安西都护府的管辖范围。不过虽然安西都护府管辖的范围非常辽阔,但大唐在安西的驻军却不多,只有区区的两万余人。《旧唐书·地理志三》记载:“安西都护府,镇兵二万四千人”。那么为何仅仅两万余唐军就能牢牢控制辽阔的西域?

  第一,唐军在安西四镇的兵力虽然只有两万余人,但却是精锐中的精锐,个个装备精良、身经百战,还装备了骑兵的克星陌刀兵。陌刀兵虽然属于步兵,但也配备了战马,装备了造价昂贵的明光铠和陌刀,一身装备顶的上好几名骑兵的花费。 所以虽然唐军只有两万多人,但却有十几万人的战力,有道是“兵不在多在精”,安西驻军走的就是精兵的路子。因此唐军虽少,但唐军横扫西域,没有国家敢不服。

image.png

  第二,西域邦国林立、部落众多,这些小国和部落规模和实力都比较有限,在大唐击败突厥后,西域没有一个国家有能力威胁大唐。大唐驻军在当地非常具有威慑力,各国望风归附。各附庸国不仅向唐军提供粮草、贡赋,而且还承担协助唐军作战的任务,这些盟友和附庸国是大唐能够牢牢控制西域的重要助力。

image.png

  第三,大唐帝国在西域的统治采取了武力和安抚并用的方式,除强有力的军事力量外,大唐帝国凭借在西域的极大影响力,对各国施以恩惠。唐朝不仅为西域带来了稳定,还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促进了西域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各国仰慕中国的文化,又热衷于和中国发展贸易,所以都甘心做大唐的属国,谁不愿意找个有钱有势还讲义气的大哥罩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大唐帝国的西方前线:揭秘安西四镇的重要性

  “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外就没有朋友了,更何况比阳关更远的安西呢。然而,大唐缘何一再为之投入重兵?

  唐朝首都长安是座很大的城,外城四面各开三座城门,通达各方。面向西北的城门叫开远门,去往河西、陇右、安西、北庭都护府的商旅、官军、游人、学士,都要由此踏上旅程。据说,开远门旁曾竖有一块里程碑,碑文由大书法家虞世南题写,其中说道:“西去安西九干九百里。”意思是:此处距离西疆——安西都护府九干九百里。古人认为,“戌人不为万里之行”,走上一万多里,就回不了家了。安西都护府距长安尽管很远,可还没有一万里,放心大胆地去吧!

  后人常会想象,汉唐盛世、大国威仪,是个什么模样。读完这方碑文,大国气象真是扑面而来。“安西”这个词常出现在唐诗里,象征远方、离别和梦想。比如王维脍炙人口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外就没有朋友了,何况比阳关更远的安西呢?又如高适的《送裴别将之安西》:“地出流沙外,天长甲子西。”它在流沙外,远得难以描述。

  那么,唐王朝为何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经营几近万里之遥的安西呢?

  名词解释·陇右

  也称陇西,因处于陇山(即陕甘宁一带的六盘山)以西而得名,包括今天的天水、定西、兰州等市。历史上,秦汉设有陇西郡,逐渐将原有的地理概念扩展开来,唐代设有陇右道,辖境“东接秦州,西逾流沙,南连蜀及吐蕃,北界朔漠”,相当于六盘山以西,青海湖以东和新疆东部等地区。

  拓边西北

  这是由唐朝的立国形势决定的。

  众所周知,唐朝立国关中地区,以长安为都城,国之重心便不免于偏重西北。但是距离长安咫尺之近的西部,就有一个吐蕃政权。一旦没有了河西、陇右、西域的藩屏,长安就会时刻处在吐蕃威胁之下。可以说,经营西域之成败,关乎国运。

  北庭、安西都护府就是经略西域的产物。庭州(今吉木萨尔)、伊州(今哈密)、西州(今吐鲁番)是前者的统御中心,也是唐朝经营西域的前沿根据地和天山以北的前方指挥机构:安西四镇——龟兹、焉耆(或碎叶)、疏勒、于阗,则是安西都护府的重中之重,是天山以南的前方指挥机构。

image.png

  碎叶城遗址

  翻开地图,安西都护府统辖的范围大致在葱岭以东、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也就是塔里木盆地及周边的绿洲。汉朝曾大力攻略西域,为的是“断匈奴之右臂”,多年以后,唐朝又设立安西四镇,同样为了类似的战略目的。

  唐朝刚刚建国,就面临北方突厥的强大威胁。《北史》记载,突厥兴起于阿尔泰山,曾经是柔然帝国的臣属。北魏末年,柔然内乱,突厥取代柔然,建立了新的草原帝国。《周书-突厥传》说,极盛时,突厥“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虽然公元583年突厥分裂成东西两个政权,可东突厥有“控弦百余万”,西突厥占据西域,好像两把铁钳,卡住了唐朝的脖子。贞观四年(630年),李靖统帅10余万人,攻下东突厥牙帐,生擒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马上,唐太宗就把兵锋对准了失落已久的西域。

  汉与匈奴角逐西域的经历,为唐朝提供了借鉴。汉文景时期,晁错立足“匈奴不断南下侵扰边疆”的局势,在《守边劝农疏》里提出,要“募民徙边”,并在要点“筑城屯田”。武帝即位后国力强盛,发动数次对匈奴“远程奔袭”式的打击。可实践证明,到蒙古高原与匈奴主力决战,并不能让战果保持长久。《汉书·西域传》有言,西域城邦国家以农业为主,有城郭田畜,能给匈奴提供粮食和补给。于是乎,匈奴设立僮仆都尉,收取租税。要彻底削弱匈奴,必须打掉它的造血器官,即“断匈奴之右臂”,必须开拓西域。唐朝前期,占据西域的民族换成了突厥,“断突厥之右臂”就提上日程了。

  囊括西域

  唐太宗的动作非常快。

  贞观四年(630年)东突厥灭亡。当年九月,伊吾(今哈密)城主就入朝觐见,并把统属的七座城池献出。唐朝顺势在故地设置了伊州,设置州县,派驻官员,移民屯田,按照内地州县制的模式治理。唐朝把触角探入了西域。

  下一个障碍是高昌国(位于今吐鲁番)。高昌王麴文泰原本是亲近唐朝的,但因为一件事,引起了他的倒戈,那就是贞观六年(632年),唐朝支持焉耆重新开通大碛路。

  学者王素曾探讨了大碛路的走向:“或从玉门关出发,不经过高昌,进入西域北道;或从焉耆出发,不经过高昌,直接进入玉门关、敦煌。”焉耆和高昌都在丝路要道上,两国常为商贸利益开战。开通大碛路,将会直接损害高昌的贸易收入。于是麴文泰投靠西突厥,攻破焉耆,和唐朝反目。

  唐朝的愤怒很快就来了。贞观十三年(639年),名将侯君集率领骑兵过荒漠,奔袭高昌。待麴文泰闻报时,骑兵已在高昌城外饮马了。第二年,高昌城破,唐朝在此地置西州,并在交河城设立了安西都护府,留兵镇守,用以针对西突厥。

  今天吐鲁番市西郊,有一块高耸的台地被河流环绕,即是交河故城,自汉魏以来就是战略要地。从交河出发,沿银山道向西南可达焉耆,走白水涧道往西北可抵轮台(今乌鲁木齐乌拉泊古城)。正北,穿过天山是庭州,北庭都护府所在地。往东,又有大路通往伊州和玉门关。交河城正在东西通路的交点上。占有了交河城,唐朝便获得向西经营的跳板。

  接下来的主题,便是“一路向西”的征伐,一连串的胜利。贞观十八年(644年),攻灭焉耆: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降服龟兹…期间,即便唐太宗病逝,也未能阻挡大唐喷薄而出的国势:显庆二年(657年)十二月,西突厥被灭。为统御西方大片土地,次年,安西都护府再度迁往龟兹。大唐,成为了西域的新主人。该如何治理西域呢?这里生活着数十个少数民族,这里的社会经济结构和中原完全不同。

  最开始,唐太宗依处置东突厥的经验,在西突厥故地设置了四个都督府:龟兹、毗沙、焉耆、疏勒,由安西都护府统辖。《新唐书·地理志》说,在边疆建立都督府,任命少数民族的首领做都督和刺史。都督和剌史都是世袭的,且给予高度自治权:不用向唐朝纳税,保持原有的统治方式。都督的义务,仅限于唐朝出征时,给官军提供粮饷和军事支持。

  唐初随着一系列战事的胜利,安西都护府的疆域达到极致,最西与波斯接壤。然而,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也正在崛起,并迅速成为唐朝经略西域的最大敌人。由于自然地理的原因,从青藏高原通向西域的道路,主要有两条:其一是经过古代的勃律国,跨越帕米尔高原;其二向北穿越阿克赛钦荒漠,与今天的新藏公路略有相同,或是经由拉达克地区,翻越喀喇昆仑山口等山口与前路会合,然后西北直下塔里木盆地至叶城绿洲,或翻越昆仑山东去和田、西去叶城。

  仅有都督府,是不能确保对西域的统治的。大唐还必须维持一定的军事存在。于是,安西都护府在龟兹、焉耆、疏勒、于阗修筑城堡,设立了四个军镇,驻扎军队,统称“安西四镇”,形成军镇一都督府并立的格局。

  四个军镇位置的选取,是很讲究的。龟兹,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位居丝绸之路要冲,掌握龟兹,既能控制西域的经济命脉,又便于居中震慑西域国家。于阗,有玉龙喀什、喀拉喀什两河在这里交汇,西汉时就有9300余人。西出玉门关、阳关,此处是丝绸南道的必经之地。至于疏勒军镇,在葱岭脚下,控扼东西穿过葱岭的要道。焉耆呢,其地东连高昌、西接龟兹、南靠尉犁,不仅是唐朝进入天山以南的门户,也是突厥南下的关口。控扼这四个要点,整个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的地区,就在唐朝的掌握之下了。

  宿敌来临

  就在唐朝全力经营西域之际,它的“一生之敌”——吐蕃,正在西南方悄悄崛起。文成公主入藏大家都很熟悉,一般认为是促进了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可反过来一想:大唐是当时的天朝上国,能让公主远嫁拉萨,吐蕃王松赞干布,肯定也是厉害的角色。

  打开吐蕃帝国历史,你能感到他的来势汹汹:七世纪上半叶,雅隆部酋长松赞干布建立吐蕃政权,一个西部大国正在崛起。就在唐太宗打开西域大门之际,松赞干布逐一征服了本土以西和帕米尔的国家。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吐蕃策动政变,杀死了泥婆罗国王宇那孤地,把傀儡那陵提婆推上王位,控制了泥婆罗。入藏第三年,羊同国也沦为被保护国;唐高宗时期,国相禄东赞掌握实权,向北攻灭了吐谷浑和白兰羌,向西继续朝葱岭诸国进军。很快,位于今阿富汗东北狭长的瓦罕走廊地区的护密,也被吐蕃吞并了。

  护密国的消失,改变了西域局势。当时从吐蕃进入西域,有一条重要通道:经勃律到达护密,然后东越葱岭,经朅(qie)盘陀(今塔什库尔干)进入疏勒,或到达朱俱波(今叶城)等地区。控制了护密,吐蕃进入西域的道路就通了。很快,唐军就和吐蕃亲密接触;很快,安西四镇最危险的敌人来了。

  《唐会要》记载,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安西都护苏海政在疏勒以南的平沙旷野,遭遇到了弓月部落和吐蕃的联军。劳师远征将士疲惫,苏海政不敢和联军作战。他就给了吐蕃一些好处,使其退军。不到一年,吐蕃又联合弓月、疏勒进攻于阗;重镇告急,安西都护高贤、西州都督崔知辩、左武卫将军曹继叔从龟兹和西州驰援。战斗惨烈,黄沙满血,史册只是说,于阗保住了。

  唐蕃会盟

  公元7纪,吐蕃崛起,并迅速成为唐朝在西域的最大敌人。两个政权在西域的争斗,持续了一百多年。为了永归于好,821年,唐穆宗和吐蕃赞普赤祖德赞缔结合盟,823年并刻碑记事,是为唐蕃会盟碑。至今仍立于拉萨大昭寺前。供图/Gettylmages

  七年后的咸亨元年(670年),《资治通鉴》出现一条简短的记述:“四月二十三日,吐蕃陷我安西,罢四镇。”血战得来的安西,仅仅维持了12年。

  唐朝再控安西,要等到长寿元年(692年)了。这年,西州都督得到一条线报:吐蕃内部分裂,酋长、大首领先后率部出走,吐谷浑也趁机叛降唐朝。他上表朝廷:这是恢复安西四镇的最佳时机。武则天出手了。武威道总管王孝杰、阿史那忠节两路大军,再战吐蕃。这一次,龟兹、疏勒、于阗、碎叶逐一收复。军镇重光,大军并没有撤走。王孝杰在四镇留下三万汉兵镇守,并陆续设立了四镇镇守使。

  士兵是怎么交流、怎样配合作战的?

  他们以家乡为单位,编组为行营

  熟悉的乡音,相似的习俗,能减轻思乡之苦

  来自五湖四海的士兵

  这三万汉兵,并不能都驻扎在四个军镇内。他们分散驻防于军镇之间的交通沿线,守卫着一个个屯城、守捉、馆驿、烽燧。在帝国的边疆,终日与风沙为伴。这些守卫交通线的兵士都来自哪里呢?“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同一个目的奔赴万里疆场。”

  在敦煌文书里,曾发现有一封《唐景云元年(710年)张君义告身》。张君义原来是来自沙州的白丁,在安西戍守满四年。朝廷念及他劳苦,就提拔他做了骁骑尉。在这封“授官任命状”上,和张君义一起列名的还有263人,他们来自唐朝内地62个州郡或地区。既有来自北方关内、河南、河东、河北、陇右道者;也有来自南方山南、江南、剑南道者;同时还有龟兹当地的授勋者。

  大江南北的士兵,来到安西,是如何适应、怎么交流、怎样配合作战的?他们会不会有语言障碍?出土的阿斯塔那文书显示,士兵们以家乡为单位,编组为“行营”。比如在西州,就发现有坊州营,士兵们以营为单位集体行动。熟悉的乡音,相似的习俗,也能减轻思乡之苦。

  一般来说,安西镇兵服役期为四年。开元五年(717年)五月五日,唐玄宗下了一道诏书,规定:安西镇兵最多服役四年。他说:要抽取富户子嗣多的人家当兵,一人当兵、家属减免赋税;军镇最多增加二至三年的服役期。自愿超期服役的士兵,要增加福利待遇。话虽如此,可超期服役、满头白发的老兵比比皆是。“西向轮台万里馀,也知乡信日应疏”,岂止是家信难通,回不了家、埋骨异乡的士兵更是大有人在

  正是这些普通的士兵,驻守在安西四镇,捍卫了帝国的安宁;也是这些士兵,在安史之乱后的绝境中,用生命证明了对祖国的忠诚,直到794年后龟兹陷落。安西四镇曾经璀璨无比,却也褪去了荣光,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凝固成史书上几行简短的文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武则天为何不顾狄仁杰的反对,执意要收复安西四镇?

  话说转眼间,武则天已经当了几年皇帝,由过去的垂帘听政到现今的稳坐朝堂,她占尽了人前人后的风光。命运对她似乎格外恩宠,几项政绩让她这个皇帝做得理直气壮,熠熠生辉,也让对她三跪九叩的男人们无话可说。

image.png

  但在朝政上,武则天并不是样样精通,她解决了人才问题、人口问题、官僚组织问题,却始终为外战和外交头疼不已。国家有宽阔的国土固然是好事,却也意味着巨大的国防开销,东南西北外敌环伺,须以重兵把守,这些都需要金钱。从前,武则天为了国力提高,提出过息兵政策,让老百姓专心耕作,先解决吃饭问题和财政问题。

  息兵政策固然带来了国库的充实,却也给外敌可乘之机,不断扩张地盘,威胁边境。而防务费用始终是一笔巨大的负担。于是,武则天命娄师德、狄仁杰等人到边疆“营田”,既稳固那里的统治,又能节省开支。幸运的是,这一时期吐蕃和突厥都发生了内讧,他们互相牵制,互相争夺,才让大唐有了喘气和休息的机会。还有不少西域少数民族为了躲避战乱,纷纷迁到唐朝,增加了唐朝的人口和边境的稳定。

image.png

  而这一时期,武则天最重要的收获就是恢复了安西四镇。

  大唐安西四镇的历史,要追溯到贞观年间。那时大唐经过十几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大振,李世民开始命令他手下的名将们东征西讨。唐贞观十四年(640),唐军灭高昌,并在交河城设立了一个管理西域事务的机构。这个机构的设立目的既是为了方便大唐监视西域诸国的动向,做到有备无患;也可以保证大唐商人们在西域路上的往来,及时维护他们的利益;更能不断宣扬大唐的国威,对西域诸国起到震慑效果。八年后,最初的机构扩大,大唐在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建起堡垒,设置军镇,由安西都护管理,史称“安西四镇”。

  安西四镇建立后,发挥了若干年作用。但是,自从吐蕃不但侵扰边境.安西四镇遭到严重威胁,有几次朝廷只能下令废弃。大唐毕竟不愿失去这些西域重镇,总是试图收回安西四镇的控制权。与吐蕃对战,大唐胜少败多,到了唐高宗末年,大唐已经完全丧失了安西四镇,群臣也对夺回这个要地不再抱有希望。

  武则天却始终惦记这件事,她意识到这个地方是大唐通向西域的门户,遥远国度的商人、使者们需要通过这条路进入大唐境内,带来异域的珍奇物件,令大唐君臣大开眼界。而且,武则天对李世民一直保持着某种崇拜,她相信李世民对外交的判断:安西四镇必然是防御与外交的重中之重。于是,高宗死后,她又开始为收回安西四镇进行努力。可惜当时的将领并不善战,大批军队溃不成军,大唐军队伤亡惨重。

  高宗死时的大唐状况,本来就已不易,这次溃败更是雪上加霜,让朝廷上不少大臣反对武则天继续对西域增兵。反对派的代表是武则天最信任的狄仁杰。狄仁杰认为以此时大唐的国力,不应该为一块不毛之地大举兴兵,而应该把节省下来的钱帛用在国内建设上。而这种论调一旦实行,大唐就会完全放弃安西四镇。

  也有人坚持必须收回安西四镇,西州都督唐休璟则不断上书说明安西四镇的重要性,请求朝廷务必派兵收复。两派意见僵持,只能靠主事人来决定。武则天一向相信狄仁杰的判断,唯独这件事,她没有听从这位老臣的意见,反倒颇有“一意孤行”的决心,定要夺回安西四镇。周长寿元年(692年)她派王孝杰率兵出征,再次踏上了收复之路。

  王孝杰原本是个名气不大的将领,他长期在边疆作战,按照军功一步步升职。后来刘仁轨赏识他的才华,他才崭露头角。他最有传奇色彩的经历,来源却是刘仁轨与政敌的一次勾心斗角,这让王孝杰的履历平添了几分戏剧色彩。

  在高宗时代,刘仁轨不但经常遭到李义府的陷害,他还有一个政敌叫李敬玄。李敬玄是个博览群书的读书人,做的是文职工作,偏偏对刘仁轨看不顺眼。每当刘仁轨奏事,他一定要从中阻挠,一来二去,刘仁轨对李敬玄怀恨在心。某一年,吐蕃发生内乱,高宗想要趁机征讨,刘仁轨知道李敬玄对兵事一窍不通,偏偏想要他丢丑,就对高宗极力夸赞李敬玄胸中韬略。李治信赖刘仁轨的眼力,命李敬玄带兵出征。

  李敬玄知道上了战场,自己不过是一个废物,无论如何都要推辞,偏偏李治听信刘仁轨的推荐,见李敬玄不从,以为他不愿为国效力。见皇帝面有怒气,李敬玄没办法,只好接下了任务,带兵前往边境,与工部尚书刘审礼一起进攻吐蕃。此时王孝杰作为行军副总管,与刘审礼在一路军中。

image.png

  刘审礼与王孝杰指挥若定,很有信心,却没想到朝廷派来的李敬玄对行军打仗一窍不通。刘审礼和王孝杰陷入苦战,李敬玄手握大兵,却不上前援救,反而想要逃跑。结果,唐军打败,刘审礼和王孝杰被俘,被吐蕃军追打的李敬玄丢盔弃甲,若不是黑齿常之前去援救,险些把命送掉。

  刘审礼被俘时已经身受重伤,不久就死去。王孝杰本来也会被吐蕃人处死,没想到吐蕃赞普看到敌军的这位主帅,突然大惊大叫,亲切地松开他的捆绑,泪流满面地说着他听不懂的话。王孝杰找到精通吐蕃语的汉人询问,才知道赞普说王孝杰的长相俨然与赞普死去的父亲一个模样。吐蕃人相信灵魂转生,赞普以为王孝杰一定是父亲的转生。王孝杰哭笑不得,最后拿着赞普赠送的大批礼物平安回到大唐,大唐君臣对他的经历啧啧称奇。

  武则天任命王孝杰为这次收复行动的行军总管,正是因为此人既有行军之能,又有多番作战经验,更曾深入吐蕃,了解吐蕃内情。王孝杰果然不负众望,接连收复四镇,大挫吐蕃锐气。捷报传到朝廷,君臣一片欢喜。安西四镇恢复了,享誉已久的丝绸之路又一次打开。走在这条大路上的使节和商人,又能将大唐的富庶和威风传播到遥远的西域。臣民们一致的赞誉,正是武则天最想得到的东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贞元六年(790年),吐蕃占据北庭(北庭的西州例外,公元792年,吐蕃占西州,完全占领北庭),并占领安西四镇之一的于阗。之后几年,吐蕃占据安西其他三镇,目前还没有资料能说明吐蕃开始占据安西其他三镇的确切时间。后经历与回鹘的激烈争夺。9世纪中叶回鹘相继据有天山南北及安西四镇。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