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康盛世

"

  晋武帝司马炎是魏晋时较有作为的一位统治者,他在位期间曾针对当时存在的社会弊端,在政治、经济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革,推行了一些积极的政策。为此,西晋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为汉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和睦相处以及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融合,为当时的人口发展做出了贡献。

太康盛世

太康盛世——西晋的经济繁荣时期

晋朝的太康盛世为什么如昙花一现?原因是什么

  西晋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之一,一共传位四个皇帝,仅仅存在50年。在三国末期曹魏的大将军、太尉、太傅司马懿与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都是权倾一时的权臣。在他们的铺垫下,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取代了曹魏的政权而建立西晋。后来,司马炎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华夏民族重新统一。

  司马炎灭吴之后为开创新的业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让老百姓们摆脱了战乱之苦,使国家走上了发展之路。司马炎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扩充劳动力和加强监督等方面来促进农业生产。因为他的这些措施,使农业生产很快发展起来,出现了繁荣景象。从而出现了“天下无穷人”的谚语。

  司马炎在位20多年。他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但是,由于受到时代的影响,他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用了汉代以来的分封制,严重地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巩固。再加上晚年的时候,他的生活奢侈腐化,公开卖官,后宫佳丽近万人,各级官员们不理政事,斗富成风,奢侈之风盛行,加速了西晋王朝的灭亡。据说,当时司马炎的妃子特别多,他不知道晚上该临幸哪个妃子,于是就坐着“羊车”,等羊到了哪个妃子的门口吃草,今晚就去哪个妃子宫里,这样的作风难怪西晋会灭亡。

image.png

  由于司马炎的腐朽,各大贵族贪暴恣肆,奢侈成风,导致政风腐败、党派乱起、宗室权力扩张与外族内迁问题,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祸的远因。后来,司马炎病重,没有将国家大事托付给重要的大臣,开国的功臣们都已去世,朝中的大臣们惶恐不安,无计可施。国丈杨骏把持朝政,篡改诏书,在司马炎死后,各路诸王都割据一方,为了争夺皇位,内讧不已,形成了16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西晋王朝就此灭亡。

  本来好好的“太康盛世”,造就了“天下无穷人”的局面,发展的如此繁荣,因为司马炎晚年的这些作为,导致刚刚建立起来的西晋像昙花一现,就这么灭亡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太康盛世:名不副实且危机暗伏

  在大家心目中,西晋是一个以短命和混乱而著称的朝代。实际上,西晋也曾有一段世人称颂的“治世”,这就是司马炎刚登基时候的“太康之治”。

  所谓“太康之治”,由于其发生在晋武帝太康年间(280年——289年)而得名。这段历史又被称为“太康盛世”、“太康繁荣”。说句实在话,它和“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比起来可实在不怎么样。这个盛世是一个暗流涌动的盛世,它建立在流沙之上,根基不牢,一旦有点什么情况就会崩塌。

  司马炎

  司马炎虽然登基称帝,但是却并不能安卧。在外还有东吴在南割据一方,北面的少数民族问题也是急需解决。在内,为了完成取代曹魏的事业,从司马懿开始一直到自己不知道杀了多少人,世家大族个个人心不安,惶恐万分。尤其是曹氏子弟更是急需安抚的对象。

  为此,司马炎刚等级就下诏让已经被废为陈留王的曹奂载天子旌旗,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他还让刘禅的子弟一人为驸马都尉,缓解了这些世家大族们对西晋政权的恐惧乃至反感。西晋攻灭东吴孙氏政权后,三国复归一统,历经了长时间战乱的广大群众终于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晋武帝司马炎首先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一、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二、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遭受战火蹂躏的北方。三、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晋书·食货志》说:“平吴之后,……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在促进农业生产、加强财政制度等诸方面中最重要的措施,莫过于占田令。

image.png

  西晋统一局面

  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颁布占田令“以名占田”,分王室、官员及平民三种。(1)王室:王、公、侯,应以封国为家,但可在京城有房屋一栋。大国国王得郊田15顷、次国得10顷、小国得7顷;(2)官员:依照官员的品第准许其占据一定面积的田地、荫客数及荫户数;(3)平民:人民向国家登记户口,并呈报所占田亩数。占田令规定男子一人占70亩,女子30亩。可以见得,占田制既保护了政府收入,又保护了士族特权。占田制在曹魏原来屯田制破坏后,允许农民占有开垦无主荒地。对于贵族官僚而言,确认与保护他们的已占有的大量土地与人口,从制度上保障了其经济利益。干宝的《晋纪总论》中对“太康之治”有一段记载:“太康之中,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牛马被野,余粮栖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故于时有天下无穷人之谚。”可见在太康年间,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相比于战乱期间,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权贵的利益也有了某些保证。

  八王之乱

  为了笼络人心,司马炎大封功臣,而且和当年的西周、西汉一样对子弟进行分封。短短几年时间,晋武帝共封了57个王,500多个公侯。诸王手握兵权,对中央不利。对此司马炎也想到了,他想用当年汉武帝推恩令,让大国最后都变成小国。可是他在位的时间太短了,这项措施没有能贯彻下去。而且建国之后晋武帝为首的统治集团挥霍无度,奢侈成风,边境少数民族也虎视眈眈。这些都是所谓盛世之下的隐忧。后来赵王司马伦篡位,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等人纷纷起兵,各地的都督也趁机以“清君侧”的名义试探中央的反应,最后造成八王之乱,国家分裂。再加上边疆的少数民族内迁,更是容易让他们在乱世有机可乘最终酿成了五胡乱华。可以说司马炎的太康之治不仅名不副实,还为子孙留下了很多的问题,乃至于成了国家动荡的根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司马炎一位极度爱美人的皇帝,也开创了太康盛世

  一般看关于古代后宫争斗剧的都应该知道,皇帝一般都会有很多的妃嫔,除了一些个别的皇帝除外。曾经就有一句诗“后宫佳丽三千人”,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皇帝的妃嫔有多多。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是贵为天子的皇上,因为拥有权力,所以可以后很多很多的妃嫔,不论年龄,只要皇帝喜欢。但是接下来要讲的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就不止后宫佳丽三千人了,但正是因为这位爱美人的皇帝,成就了中国古代辉煌的历史。

  根据资料显示。西晋的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后宫的妃嫔竟然有一万多个人,是后宫佳丽三千人的整整三倍多啊。可见司马炎到底有多爱美人。晋武帝司马炎是晋宣帝司马懿孙子,晋文帝司马昭的嫡长子。刚开始晋文帝司马昭是想要自己的小儿子继承王位的,但是朝中大臣都反对,于是就在之后司马炎就被封为了晋王太子,直到同年的八月份,司马昭中风猝死了,之后司马炎就继承了司马昭的相国的位子以及晋王的爵位。

  因为司马炎的后宫的妃嫔很多,所以对于司马炎来说,晚上到底要宠幸哪一位妃子就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了。于是司马炎就想到一个办法,自己坐在羊车上,随养自己转悠,羊车停在哪里,司马炎晚上就住在哪里。于是就因为这样,就有妃嫔在宫门上插上竹子,地上洒上盐水,因为养喜欢盐水的味道,就会跟着走过来,而且门口又有竹子,羊就会停下来吃竹子。这也就是“羊车望幸”这个词语的由来。

image.png

  也就是这样以为爱美人的皇帝,在后来在位期间却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还有一点就是司马炎在位期间还有一个很不好的坏习惯,就是喜欢铺张浪费,一点都不知道节俭,就喜欢过奢靡的生活。虽然如此,司马炎还是有好的一面的。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刚开始继位的司马炎其实心里面很明白,虽然他现在已经继承了父亲司马昭的王位,但是现在的国家一直都处于动荡不安的局面之中。在司马炎在位的第一年就实行了无为而治的强国方针,不仅缓和了朝廷内部矛盾,并且安抚了作为司马家族统治对象的曹氏家族,不但安定了蜀汉人民的心,还赢得了吴国人的好感。

  后来的晋武帝司马炎还革新了政治,在治国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上承曹魏,但是也具备自己的创新,三省制度的初步确立西晋代替魏,以王朝禅代的方式和平地进行,曹魏时的显贵大都成为新朝的开国元勋。并且对于分封制度就行了改革。还颁布了法律,使国家进入依法治国的时代。还重任宗室,罢免州郡兵,当时兵役是农民最沉重的负担,所以在当时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一件大好事。虽然到后来的八王之乱就没有沿用下去了,但是曾经也是一个好的政策的。并且晋武帝司马炎还击灭了东吴,统一了中国,也就成就了之后的太康繁荣昌盛的景象。

  虽然晋武帝是一位极度爱美人的皇帝,但是也不可磨灭司马炎一生所做的成就。小编想大家看到这里,对于晋武帝这位皇帝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晋朝时期的太康盛世是什么结局?真相是什么

  晋朝历史值得可圈可点的东西不多,“太康盛世”算一个。“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这是《晋书》对“太康盛世”的记载。

  晋朝史学家干宝在《晋纪·总论》里描述得更具体:“牛马被野,余粮委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民相遇者如亲。其匮乏者,取资于道路。故于时有‘天下无穷人’之谚”。牛马在野外随便放牧也不用担心被人牵走,人们居住的地方,大门常常开着。相遇了就像亲人一样和谐。如果你没吃了,随时有人会救济你,幸福指数满满。

  这是晋武帝在位期间从280年到289年这十年的盛世景象。所谓“盛世”,就是内无严重的政治腐败,外无迫在眉睫的敌国外患,社会治安良好,老百姓普遍丰衣足食的时代。尽管太康之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就像是昙花一现那样短暂,但确实为那个时期的人们生活生产提供了难得的安泰。

  不过,“盛”是与“衰”相对的,没有衰世作背景,就没有盛世的美丽和灿烂,每个盛世都需要一个大规模的祸乱之世作为前奏。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是“文景之治”。在这个盛世出现前的50年,中国刚结束秦末战乱。十余年的战争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口损失,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至五十。至于经济损失,更是严重。大汉王朝建立之初,大概比任何一个王朝都要狼狈。《汉书》记载:“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同样,太康盛世的背景是西晋平定了偏安东南的吴国,全国性的大规模战争刚刚平息,一样是空前规模的人口损失,从魏晋前的5600万人,到晋统一中国时才1600万人,死亡人数高达4000万。

  极衰之世的大破坏,正是盛世出现的前提。有人说,在大动荡过去之后,新王朝只要能保证几十年内不发生大的政治动乱,那么就不需要它提出多么高明的发展策略,只需无为而治就行,自然就会收获一个丰盈的经济自动恢复期。

  这话有些道理,加上晋武帝统一中国后还是有些作为,由于消除了外患,可以专心地从事国内的经济革新。晋武帝首先废除了屯田制,颁布了罢州郡兵以归农、颁布占田制,使农民可以依法占有一定的土地,调动了农民辟田开荒、从事生产的热情。再加上晋武帝注重招抚流民,兴修水利,所以,西晋初年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局面。

  在政治上,朝廷采取了怀柔政策,并且使无为与宽松政策成了西晋之初的立国精神,在267年颁布实施的著名法律制度《泰始律》就很能说明问题,这是一部操作性很强的法律,同时它还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上“引礼入律”的典型代表。民本思想是礼的重要内容,在刚刚结束了长期战乱后的社会,亟需某些思想文化来发挥指导作用,“引礼入律”有助于恢复经济、安定民心。

  尤其难得的是,晋武帝还在人才上施行任人唯贤,不计前嫌,对人才进行积极的保护,从而有利于文化的繁荣,使得太康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文化名人与文艺佳作。

  这些措施的施行无疑对于西晋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于是出现了民和俗静、家给人足、四海平一、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太康年间,实际人口又增加到3500万人。

  但是,在后人眼里,盛世难以出现,更难以持续。盛世的前奏是衰世,结局也似乎是衰世。如同中国历史上的其他盛世,都未能避免“盛极而衰”的结局。相比之下,太康盛世甚至时间更短,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就在于晋武帝实施的两大恶政:王藩分封与纵容腐败。

1557023073706215.png

  晋武帝轻松篡夺了曹魏的宝座,几乎没遇上什么反抗,他觉得这是因为曹氏分封不力,未曾发挥同姓王藩屏护皇室的作用。于是他登基伊始,便册封了二十七个同姓王,大大提高了宗王的地位,加强了宗王的权力,允许宗王可以拥有一定数量的军队,甚至可以进入权力中心,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如此一来也就大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权。

  晋武帝没有想到王藩分封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藩卫皇室,也可以撕裂皇室;他更没有想到,薄薄的亲情纽带,根本系不住狂躁的权欲。兄弟反目,分外眼红。

  果然晋武帝一死,尸骨未寒,宗王之间就互相厮杀开了。他身后的西晋二十六年中,这厮杀就占去十六年,史称“八王之乱”。这是善打如意算盘的晋武帝没算准的。多年战乱,加上天灾不断,瘟疫流行,人们又开始大批死亡或流离失所,可以说将太康之治的大好局面消磨殆尽。

  唐朝柳宗元吸取了晋朝的教训作《封建论》,他对西晋分封制的评价是:“魏之承汉也,封爵犹建;晋之承魏也,因循不革;而二姓陵替,不闻延柞。今矫而变之,垂二百祀,大业弥固,何系于诸侯哉?”西晋继承前朝,仍然实行封建制,分封贵族的爵位,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他认为西晋的分封制给国家政权带来了灭顶之灾,而唐改变魏晋封建制,国家基业得到稳固,是历史的进步。

  晋武帝“自太康以后,天下无事,不复留心万机,唯耽酒色”。有时候想想太幸福太悠闲不见得是件好事。晋朝的陶侃在广州,闲时总是在早上把一百块砖运到书房的外边,傍晚又把它们运回书房里。别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于收复中原失地,过分的悠闲安逸,唯恐难担大任。”

  平心而论,早年的晋武帝也是个节俭成性、励精图治的皇帝,太医司马程据献上一件用野鸡头上的毛织成的毛衣,晋武帝认为这是件奢侈品,命令把这件衣服在殿前烧掉,并宣示全国,从今以后不许再贡献用特殊技法制作的奇装异服。不过到了晚年就像换了个人似的,从平定东吴那一刻起,他从东吴后宫虏获了5000名宫女,生活开始走向奢侈腐化,国库钱不够用,后来甚至公开卖官,导致了政治制度的腐败。上行下效,各级官吏也不理政事,斗富成风,腐败态势蔓延全国,这样的风气迅速将西晋王朝推上了不归路。

  后人记忆里的西晋掌故,要么是奢侈荒淫,要么是悲怆怪诞,此前此后,也很少有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从上到下腐朽糜烂,西晋创造了一个奇迹。

  盛世的倾颓,往往在极短时间内定局。晋武帝前期是晋朝统始达到的最高峰,然而在极盛之后,消费天下过甚,很快导了衰败。“八王之乱”的狂飙瞬间吹散了旷代繁华,晋朝从此一蹶不振,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晋武帝羊车恣性,晋惠帝不食肉糜,晋怀帝青衣行酒,晋愍帝流亡受辱,这是西晋四朝皇帝给后人留下的印象,更兼有王恺石崇斗富、贾南风乱政擅权、永嘉之乱的旷古灾祸,直到只有51年国祚的西晋被匈奴人灭掉,中原生灵涂炭衣冠南渡,国家进入血雨腥风的大乱世。

1557023093823214.png

  从盛到衰,如此迅速,其原因当然是盛世的出现依靠的是人治,衰世的来临同样也是人治因素,缺乏制度性的约束。中国历史上的太康盛世,只在史书上留下了统治者权术的精明,组织的强大,却没有留下太多制度性的成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晋武帝在位的二十五年,是西晋皇朝相对安定时期。这期间,从太康元年(280)到十年(289),是西晋比较繁荣的时期,保持了一个小康的局面。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