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

"

  1952 年 12 月 5 日至 9 日,伦敦上空受反气旋影响,大量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废气难以扩散,积聚在城市上空。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雾都

解密:“雾都”伦敦是六十年前是如何治理雾霾的?

早上一打开微,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朋友圈被一条条雾霾的消息刷屏,使人顿生怜悯,有一条如是调侃道:“相比于鲁霾的沉重,冀霾的激烈,沪霾的湿热和粤霾的阴冷,我更喜欢京霾的湿冷,它是如此的真实,又是如此的具体……”

哭诉了一系列具体的遭遇后,最终总结道:“这是人类辛劳与自然的馈赠共同作用的结晶,霾是帝都重,霾是北京醇!”再浏览各大网站,不少相关新闻的标题都会提到1952年伦敦的烟雾事件,说今日的污染指数足以和当年不列颠岛上的“媲美”了。确实,古今对照,人们把两件事联系起来非常的正常,但也有很多人会疑惑,英国的烟雾事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英国又是如何最终化解的?不急,不妨让我们带好口罩,穿越重重的雾霾,看看六十多年前的伦敦到底发生了什么。

时间:1952年12月5日至8日

地点:英国伦敦 

这时的大英帝国刚刚经历完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久,正处于经济的恢复期,曾经的霸权早已烟消云散。从12月5日起,泰晤士河谷地带的伦敦城一连几日无风,连续好几天都烟雾弥漫,能见度相当之低,人们出门的时候大都捂着口鼻,沿着护栏和房屋向前行走,由于雾霾过于严重,甚至都看不清自己的脚。航班停飞,汽车停开自然是不用说了,全城到处都是咳嗽声,许多人感到眼睛刺痛、呼吸困难,医院由于呼吸道疾病患者增多直接爆满,就在这短短的4天之内,伦敦已经有4000多人死去,主要发生在老人、小孩这些体质比较弱的人群里,据统计,那段时间48岁以上人群死亡率为平时3倍,1岁以下人群死亡率为平时两倍。9日以后,毒雾渐渐散去,别以为就到此为此了,还没完呢,后面两个月,又有8000多人因为呼吸道疾病而丧生,明显是之前的事件落下了病根。不光是人,动物也难逃厄运,烟雾事件发生时,正好有一个牛展览会,结果有52头牛严重中毒,一头当场死亡。

事件发生后,舆论一片哗然,突然有这么多人逝世,怎么能不痛定思痛?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场文明世界的灾难?

其实,从自然的角度来看,伦敦本来就应该是个多雾地区。该城位于泰晤士河谷地,空气不易流通,加上处于西风带,气候温暖湿润,每年秋冬季节,海上的吹来的暖空气与陆地的冷空气相遇,形成海雾,笼罩在伦敦上空。1952年的12月被高压控制,空气流通不畅,也让气温保持在偏低的程度,天冷,就要取暖,原煤的使用量大增。由于少风,逆温现象出现,地表上的暖气层覆盖了冷气层。 这样的现象阻止了雾气的散去,并且造成雾气大面积蔓延,特别在伦敦中心区,雾气与烟尘和其他污染物混杂在了一起。

自然环境几千年来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工业时代以前,伦敦照样多雾,照样有逆温,也没出过类似的事件呀,所以关键还是人类的行为,事在人为。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起国,他们利用其中成果统治世界的同时,也要为其中的代价买单。1952年,因为战后重建、发展经济的需要,很多工厂为了利润日夜赶工,煤炭的使用量水涨船高,1950年已经接近2亿吨,消耗如此多的煤炭,排放出的废弃、粉尘绝对少不了,可许多工厂出于成本的考虑,仍然在用旧式炼焦炉,清洁净化的方法、设备都特别简陋,有的干脆直接没有,无形中加大了排放量。有几所火力发电站建在城区里,雪上加霜

居民们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当时英国的老百姓比较偏爱壁炉,50年代初,绝大部分家庭的客厅都装壁炉,而不喜欢更加环保的火炉,因为后者容易导致市内空气质量的下降,让人觉得不舒服。最终保住了室内,却破坏了室外的空气,传统的壁炉容易导致里面煤炭不充分燃烧,产生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这些,再通过烟囱排出,污染大气。那为什么不使用焦炭、无烟煤,或者天然气等新能源呢?这实在是没办法,因为技术限制,50年代初的英国生产不出太多能够给家庭使用的焦炭,原煤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至于更好的能源,则要等到十几年以后了,不能央求古人呀。

伦敦的烟雾宛如漂浮的幽灵,顺走了一万多人的生命,英国政府意识到,以前的不作为真的是大错特错,侥幸心理不能有,该来的总该是要来的,再不行动,悔之晚矣,若亡羊补牢,则为时未晚。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筹备,三年后,—部《清洁空气法案》在议会下院正式通过。该法案要求在城市内部设立无烟区,任何产生烟雾的燃料都不能在规定的区域燃烧,对于企业,必须在七年内安装无烟设备、除尘设备,并派视察员前往检查、监督,违者重罚,并要求污染重的企业迁往城市郊区;居民家里的老式壁炉也被要求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电力供热,冬季集中供暖。以前老百姓总舍不得传统的壁炉,改造的阻力还蛮大的,等到灾难一发生,意见也少了很多。之后在政府的重视、环保组织的提倡下,伦敦的空气质量日渐转好,70年代以后,空气污染跟之前比,减少了百分之八十,成果显著。但英国人,特别是政府并没有因此而松懈,90年代、二十一世纪初又针对机动车做了很多努力,加装催化器,发展提倡公共交通,提高入城费,限制车流等,也很有效果。前一段时间微博上有人晒出伦敦市长骑自行车上班的照片,怀疑是不是找了记者跟拍作秀,其实绿色出行也是英国政府大力提倡的。所以现在的伦敦空气质量可以说是比较好的,完全看不出曾经是“雾都”。

记得以前看过一幅图,名叫《工业时代的享受》,图中几个200多年前的英国富人坐在蒸汽船上,兴致勃勃地欣赏着古代没有的大烟囱,呼吸着难闻的气体,特别惬意,确实呀,古人哪里享受过这样的日子呢。其实从人类文明出现以来,一直都存在一个矛盾,当一个地方人口众多,发展条件不利,技术水平低下的时候,经济和环境要哪个?选环境的话,谁愿意一辈子受穷?选经济的话,癌症村村民的眼泪还不能让你动容?不光是英国、中国,世界上各国都发生过“文明的灾难”,伦敦烟雾事件的两年前,日本水俣镇,一天,居民们发现家家户户养的猫聚集到一个悬崖上,排着队自杀,没多久,又有人也学着猫走路的样子,跳入海水溺死,经查,是当地人畜食用了含甲基汞的海产品,而里面的汞来源于工业废水……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跟新设备、淘汰落后产能、处罚违规企业有时候不是做不到,但要把GDP、就业、人情这些东西考虑进去,那就很难办了,有时候真是进退维谷。算了,不说了,任重道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揭秘50多年前的伦敦雾霾竟然是这样治好的

  半个世纪前的某一天,1952年12月5日。

  清晨,伦敦城的空气寒冷而新鲜,但已经有薄雾弥漫。从北极南下的寒潮先后到来,气温低到了极点,而在降温过去后,风停了,一轮反气旋造访了无风的伦敦,形成了冷而停滞的空气,受困于一层暖气团之下。  

1_副本1.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逆温层笼住了这个城市,一层看不见的透明罩子,落在了伦敦市民的头上。

  人们对将要发生的事情毫无察觉。

  为了取暖,成千上万吨未经过脱硫处理的煤,被投入家庭煤炉和市区内的小火力发电厂的火炉里。

  同时,从这些 地方的排气口里,数千吨煤灰、焦油和混杂着二氧化硫等各种有害化合物的气体,被源源不断的排放到大气之中。

  “雾”越来越浓了。 ...查看更多

伦敦除了雾都,还是个大恶臭你知道吗?

  作为老牌帝国的首都,伦敦既是欧洲最大的城市,又拥有过悠久的历史,早公元50年罗马人就在此建城。然而作为工业化较早城市之一,伦敦在历史上曾多次因为污染等问题“史上留名”,除了众所周知的“雾都”,其实还有一个词条也专门指出了另外一个严重的污染事件——大恶臭。

image.png

  大恶臭(英语:Great Stink或Big Stink)是指1858年夏天开始英国首都伦敦散发出一股恶臭。当然,如果只是臭也没啥,但在当时伦敦不仅恶臭,让在泰晤士河畔威斯敏斯特宫的英国下议院和法院无法正常运作,同时伦敦城内几乎年年都爆发大规模的霍乱疫情。每次疫情都导致死亡人数少则几千多则上万,这让英国政府不得不正视这一问题。

image.png

  那么为啥好端端的伦敦城,会一下子臭成这样呢?原来早先伦敦有20万个粪坑和360条下水,但其中有100多条是在一个世纪前建成的,年久失修使得粪坑和下水道里经常会泄露出甲烷引发火灾和爆炸。而当时英国政府鼓励推广使用冲水马桶更让老旧的原本是为了排走雨水的下水道不堪重负,工厂和屠宰场也直接把废水导入下水道中。于是大量污水被直接排入泰晤士河中,还有很多污水排到泰晤士河前已经溢满和倒灌出街道上。而当时因生活和工业污水而变得恶臭的泰晤士河,还是伦敦居民的饮用水源...

image.png

  以上都只是历史情况,问题到了1858年的6月变得更加严重,因为当时伦敦太热了!当时伦敦树荫下的平均温度都达到了34-36°C,而在阳光下更是达到了惊人的48°C。极高的温度加上再加上延长的干燥天气,泰晤士河水位下降,而下水道的污水仍留在河岸边,暴晒后令人作呕的气味甚至直接把在泰晤士河上乘坐游船的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直接给熏了回去。

image.png

  当时的《伦敦新闻画报》是这样评论这件事的:“我们可以让殖民在地球的最遥远的一端;我们可以征服印度;我们可以支付有史以来最大的债务的利息;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名字,我们的名声,以及我们结实的财富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我们无法清理泰晤士河。”就在全伦敦各界纷纷吐槽这件事情是,总算有一个好消息终结了这个事件——下雨了。大暴雨的冲刷和降温缓和了恶臭,下议院在18日内草草地通过一份法案用以拨款新建的大型污水处理系统和泰晤士河堤,以改善污水排放容量和地面交通,使得大恶臭的问题亦迎刃而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工业革命时期伦敦的雾霾才叫狠,雾都名不虚传

  伦敦被称为雾都,这名字的由来固然与其温带海洋性气候,多雨雾的特点有关,但也和工业革命后伦敦密集的工厂,不断排出的烟雾分不开。加之历史上伦敦人多以煤炭为日常燃料。多种原因相结合成就了伦敦雾都的名声,也使得伦敦雾(LondonFog)远近驰名。其中最出名的当属1952伦敦雾事件。

image.png

  1952年12月5日-9日伦敦发生了一次严重大气污染事件。仅仅4天时间,死亡人数就达4000多人,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脏衰竭死亡244人,结核病死亡77人,等等。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着增加。在此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受毒雾影响,公共交通、影院、剧院和体育场所都关门停业,大批航班取消,甚至白天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都必须打开大灯。大雾持续到12月10日才渐渐散去。伦敦烟雾事件直接或间接导致12000人因为空气污染而丧生,并推动了英国环境保护立法的进程,措施包括推动家庭转向天然气等取暖,从大城市迁出火电厂等。此后的1956年、1957年和1962年又连续发生了多达12次严重的烟雾事件。直到1965年后,有毒烟雾才从伦敦消声匿迹。

  现在的伦敦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城市,但曾经的教训也是惨烈的,请大家以史为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雾都劫难——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3日清晨,伦敦气象台报告说,一个冷锋将在夜间通过,中午气温可达6摄氏度,相对湿度约为70%。当于当地来说,这是个难得的好日子,一个可爱的冬日。

  阳光普照之下,英伦三岛显得格外和煦温暖;北风吹佛之下,人们更是感到心旷神怡。这时,天空不时地出现绒毛状积云,将蓝天点缀得更为壮观、美丽。这种晴朗天气中偶尔才有的云彩门对于英格兰是十分珍贵的牧业因此成了当地著名的一景。

  这一天,从北海吹来的风,吹遍了整个英格兰,将英国中部的工厂和城市居民住户的烟囱内冒出来的团团浓烟吹到九霄云外,因此空气变得格外清新、洁净,给人以舒适之感。

  傍晚时分,伦敦正处于一股巨大的高压气旋的东南边缘,较为强劲的北风绕着这个反气旋顺时针吹着。第二天,即12月4日,这个气旋中心已经移到了伦敦以西几百公里处,沿着常规的路径向东南方向移动。上午,风速渐渐变小了,云层几乎遮蔽了整个天空。到了中午时分,乌云把太阳全部遮住,伦敦上空阴霾弥漫,气象台温度表的读数为3.3摄氏度,相对湿度上升为82%。

image.png

  即使白天行车,汽车也需打开车灯,小心翼翼行驶。

  12月5日,一个异常的情况出现了。伦敦气象台的风速表测出了一个非常奇怪的量度--风速表读数为零。据专家的估计,此时风速不超过每小时3公里。整个伦敦处于无风状态,到处都是雾,站在泰晤士河桥上望去,恍如置身于白茫茫的云端。浓雾中,多加店铺白天都掌着灯,马路上少数有经验的司机开着车灯在行驶。飞机航班被取消,火车只能缓缓移动,只有地铁仍在快速移动。一些地方的能见度在1米之内,人们刚走几步便迷失了方向。

image.png

  图为1937年2月12日,著名的巴特西发电厂浓烟滚滚,高耸的大烟囱也成为了伦敦地标之一。

  伦敦是一个工业城市。这里工厂林立,同时又居住着众多居民。由于当时工业生产及居民取暖大量烧煤,伦敦城内成千上万个烟囱排出的未烧尽的煤的余物--煤气、煤烟和灰尘直冲天空,排入充满水汽的空气中。伦敦城的上空,充满了难闻的煤烟味。不久,煤烟从空气中纷纷飘落,大的烟尘颗粒落在屋顶上、街道上,落到了行人的帽子和衣服上。较小的烟尘则随处漂流,夹带着烟尘的雾气,化作一阵黑色的毛毛细雨,其中还夹带着鹅毛大雪般的片片煤屑。蒙蒙烟雾,随着人流四处飘散,同时也进入了室内。整个伦敦沉浸在烟尘煤气之中。

  美丽的泰晤士河谷被浓厚的烟雾笼罩着。在泰晤士河内,停靠着许许多多的船只。有高高的大船巨舫,也有低悬着的太平底船和小木船。烟雾在栀墙、舷边流动,残酷地折磨着生活在这里的船工。

  烟雾穿门入室,钻进了格林威治区的居民家中,使人们痛苦难忍。在养老院内,那些靠养老金度日、正在火炉旁烤火的老人,更是痛苦不堪。他们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眼里不停地流着泪,喉咙里燥热难忍。

  在当时,伦敦的雾天一年可达七八十日。曾经客居伦敦的老舍先生将其描绘为“乌黑的、浑黄的、绛紫的,以致辛辣的、呛人的”伦敦雾霭。

  12月6日,情况继续恶化。反气旋停留在英伦三岛上空,伦敦处于气旋的西端,烟雾遮住了整个天空。此时,气温降到了零下2.2摄氏度,相对湿度则上升为100%,而测到的能见度仅为数米。

  伦敦城被黑暗的迷雾所笼罩,马路上几乎没有车,人们小心翼翼地沿着人行道摸索前进。大街上的电灯在烟雾中若明若暗,犹如黑暗中的点点星光。多数店铺大白天都掌着灯,煤气灯在烟雾中闪亮,显得既憔悴又乏力,店主人的面孔在黯淡的灯光下模糊不清。

  气旋停滞不动,烟雾悬浮在城市上空。不仅如此,烟雾还在不断加浓加厚。工厂不能停工,人们还要生活,工厂的锅炉,店铺、家庭的壁炉,还在不断地冒着浓烟,空气中的毒素也随之不断地增添。这时的雾滴不再是洁净的水滴,而是混杂着烟尘和煤气的颗粒。烟雾弥漫全城,浸染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当地的居民每天吸入肺腔中的,便是这种被污染了的气体。走在街道上的行人,不断用手揉着眼睛,泪水顺着面颊流下。此时,凡是人群聚集之地,均可听到不停的咳嗽声。学校的教室里不时地发出干咳声和喘气声,老师不得不提高声调进行授课,但没讲几句话,自己也咳嗽起来。

  就在这一天,美国有位官员到达伦敦。他讲述说:“当我们乘坐的飞机抵达伦敦时,因为伦敦机场烟雾弥漫,所以飞机只得在伦敦南面32公里的多意奇机场着陆。在机场上,刚一推开机舱门,一股硫磺和煤烟的气味就迎面扑来。下了飞机,听人说夜里在伦敦街道上散步,口中似有金属的味道,鼻子、咽喉以及眼睛受到了辛辣的刺激,很像剥开洋葱皮时眼睛所感到的那种刺激。”

  12月7日,伦敦的烟雾还是没有消散的迹象。而且,天气越来越差,烟雾越来越浓,整个伦敦还是淹没在昏暗的烟雾之中。由于煤没有经过充分的燃烧,大量地散发着浓烈的硫磺气体和烟尘颗粒,因而除了昏暗之外,还出现难闻的恶臭。此时,不少中年人也感到了呼吸困难,甚至一些年轻人也有极度的不适之感。对于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来说,置身烟雾之中简直是一种酷刑。不少人在极度的气喘之下,因肺部难以吸到氧气而窒息身亡。

  12月9日清晨,灾情有了转机。虽然烟雾依然存在,但气候已略有好转。和风从南方轻轻吹来,带来了洁净的空气,冲淡了原有的烟雾。到中午时,温度表上的读数已上升,相对湿度也有所降低。

  12月10日,一个冷锋经过英格兰,强劲的西风带来了北大西洋的空气,吹散了笼罩在伦敦上空的烟雾。人们如释重负,肺部又重新吸进了清新、洁净的空气,脸上的阴影顿时一扫而空。

  直到灾难过去后,伦敦城中的825万居民才意识到,当代最可怕的一次空气污染灾难曾经降临到自己头上。这简直就像一场梦!是的,在烟雾弥漫的日子里,伦敦的居民好像做了一场噩梦。许多人后来回想起来,仍然是不寒而栗。当时,黑云压城下的伦敦,在接近地面的空气中,污染物浓度不断增加:烟尘浓度最多时达每立方米4.5毫克,比平时高了10倍;二氧化硫最高浓度达到5.4%,比平时高了6倍多。

image.png

  1953年,在伦敦街头。一位女士为她的宠物狗带上口罩。

  数以千计的居民感到了胸闷窒息,并伴有咳嗽、喉痛、心慌、呕吐等症状。从烟雾发生的第一天开始,伦敦的死亡人数就在上升,到了第三、四天,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增加,其中大多数是疾病患者和老年人。

  一位叫史密斯的老人,住在伦敦市立公园附近的疗养院内。老人虽然过去得过心肌炎症,但经过多年的治疗,症状已经稳定,病情有了好转。但是,经过伦敦烟雾2天的侵扰,老人感到胸闷难当,心脏部位开始隐隐作痛,全身直冒虚汗,偶尔还有呕吐现象。起初,疗养院内的医生以为老人是心肌炎症复发。虽然经过紧急救治,老人的病情继续加重。6日凌晨,老人终因呼吸极度困难,心脏衰竭离开了人世。

  当时24岁的芭蕾舞演员芭芭拉回忆说:“太恐怖了!我从未见过那么可怕的烟雾。”大雾降临的那天晚上,芭芭拉和她的未婚夫从一个宴会上驱车回家,尽管车灯开到最亮,但仍看不清道路。她只好下车一边步行一边吆喝,引导汽车一寸寸爬行,回到家已是清晨5时许。芭芭拉说,她是穿着晚礼服和高跟鞋走完那20多公里的路程的。

  芭芭拉是幸运的,因为她毕竟活下来了。在大雾持续的5天时间里,据英国官方的统计,丧生者达5000多人,在大雾过去之后的两个月内有8000多人相继死亡。

  有科学家对烟雾期内死亡者的年龄、死因做过调查和分析。从死亡者的年龄来看:45岁以上的死亡人数最多,约为正常时期的3倍;1岁以下的死亡人数其次,约为正常时期的2倍。从死因上看: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为正常时期的9倍;因冠心病死亡281人,为正常时期的2.4倍;因肺结核死亡77人,为正常时期的5.8倍。除此之外,因心脏衰竭、肺炎、肺癌、流感以及其他呼吸道疾病死亡的也都成倍增长。

  烟雾事件发生后,在通往公墓的路上,送丧的队伍络绎不绝,许多运尸车在人群中缓缓穿行。在毒气的侵袭下,人们似乎已经流尽了泪水,哭哑了嗓子,只是默默无声地前行。在公墓门前,拥着大堆人群,购买墓地的人们排起了长队。突如其来的灾变造成的大量死亡,是公墓管理部门始料不及的。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他们委实迎接不暇,为尸满为患大伤脑筋。

  幸存者的生活也在这次灾变中变了样。成千上万的人患上了支气管炎、冠心病、肺结核、心脏病、肺炎、肺癌、流感等各种疾病。在此期间,前往伦敦各大小医院求诊就医者络绎不绝,各个医院人满为患,拥挤不堪,医院的病房和走廊里都充满了烟雾受害者的哮喘和咳嗽声。

image.png

  1952年12月,当时在正在伦敦举办一场农牧业展览会,参展的动物首先对烟雾产生了反应,350头牛有52头严 重中毒,14头奄奄一息,1头当场死亡。图为一头来自美国的参展绵羊发起高烧,主人用绳子将它的嘴绑住。

  当地动物们也遭受到了烟雾的侵害。当时,伦敦正准备展出一群获奖的牛。在浓重的烟雾里,这批牛首当其冲,深受其害。刚开始,他们不吃草,焦躁不安的摇头、摆尾、跺脚;气喘吁吁地吐着舌头,似乎呼吸遇到了极大障碍;继而浑身酥软、躺倒在地。没过多久,他们的呼吸系统和心脏遭到了严重损伤,其中一头老牛当即死亡,另有12头牛奄奄一息,只好被送进屠宰场,还有160头牛病情也十分严重,急需治疗。

  此次事件发生后,此后的1956年、1957年和1962年又连续发生了多达12次的严重烟雾事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据统计,当月因这场大烟雾而死的人多达 4,000 人。此次事件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成为 20 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