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和中兴

"

元和中兴是指唐朝唐宪宗在位时因治国有方,国家政治一度回到正轨的时代,视为中兴之局。元和年间,政府财政情况有所好转,同时吐蕃势衰,各地藩镇在长时间的战乱中实力也有所削弱,借助这大好形势,唐政府“以法度裁制藩镇”,陷于强藩多年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又归中央政府管辖,唐王朝复归于统一,史称“元和中兴”。中唐以后,唐朝国势衰落。国家出现藩镇割据的问题,部分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自成一国,影响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当中特别以河朔三镇最为跋扈。唐德宗在位时,有鉴于中央兵力不足,故对藩镇采取姑息政策,但流弊渐生。

元和中兴

元和中兴——唐宪宗在位时因治国有方

元和中兴出现的原因 如何评价唐宪宗的元和中兴?

  元和中兴出现的原因 如何评价唐宪宗的元和中兴?

  元和中兴是指唐朝唐宪宗在位时因治国有方,国家政治一度回到正轨的时代,视为中兴之局。由于唐宪宗在位是用元和为其在位期间之年号,因而得名。

  宪宗是个奋发有为的皇帝,他即位后,“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他把“太宗之创业”、“玄宗之致理”,都当作效法的榜样。为了纠正朝廷权力日益削弱、藩镇权力膨胀的局面,他提高宰相的权威,平定藩镇的叛乱,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了“唐室中兴”的盛况。

  宪宗最主要的功绩是改变了对藩镇的姑息政策。元和元年(806年),宪宗刚刚即位,西川节度使刘辟就进行叛乱。宪宗派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等率军前往讨伐。刘辟屡战屡败,最后彻底溃败被俘,被送到长安斩首。

  元和九年(814年)九月,彰义(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匿丧不报,自掌兵权。朝廷遣使吊祭,他拒而不纳,继又举兵叛乱,威胁东都。第二年正月,宪宗决定对淮西用兵。淮西节度使驻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地处中原,战略地位重要。自李希烈以来,一直保持半独立状态,宪宗对其用兵,正是改变这种状态的决心表现。

  对淮西用兵,震动很大。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感到威胁,就采用声言助官军讨吴元济,实际上支持吴元济的两面派手法,企图巩固自己的地位。他首先派人暗中潜入河阴漕院(今河南荥阳北),杀伤十余人,烧钱帛三十余万缗匹,谷三万余斛,把江、淮一带集中在这里的租赋都烧毁了。接着,又派人到京师暗杀了力主对淮西用兵的宰相武元衡。不久,又派人潜入东都,打算在洛阳焚烧宫阙,杀掠市民,后因事泄未能得逞。

  李师道的恐怖手段,虽然也曾使一些人动摇,但宪宗始终坚持用兵。元和十二年(817年)七月,宪宗命自愿亲赴前线的裴度以宰相兼彰义节度使。裴度立即奔赴淮西,与随邓节度使李愬等,大举进攻吴元济。九月,李愬军首先攻破蔡州,大败淮西军。吴元济没有料到李愬军快速异常,毫无防备地束手就擒。持续三年的淮西叛乱宣告结束了。

  吴元济败死,李师道恐惧,初欲献地归顺朝廷,并以长子入侍为质,后又举兵叛唐。元和十三年(818年)七月,宪宗调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诸镇前往讨伐。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李师道内部矛盾激化,其都知兵马使刘悟杀李师道,淄、青、江州地复为唐有。

  元和十四年(819年)七月,宣武节度使韩弘入朝,并两次贡献大量绢帛、金银、马匹,要求留在京师。宪宗以韩弘守司徒,兼中书令,另以吏部尚书张弘靖充宣武节度使。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讨伐李师道有功,宪宗以其兼侍中。他为了向宪宗表示忠心,使其兄弟子侄皆到朝廷做官。

  以上情况,都说明宪宗在削弱藩镇势力,加强朝廷集权方面是有显著成绩的。但是,在其他方面,许多问题都没有解决。元和十四年(819年)库部员外郎李渤上疏道:“臣出使经行,历求利病。窃知渭南县长源乡本有四百户,今才一百余户,懿县本有三千户,今才一千户,其他州县大约相似。访寻积弊,始自均摊逃户。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亦须五家摊税。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止。摊逃之弊,苛虐如斯,此皆聚敛之臣剥下媚上,唯思竭泽,不虑无鱼。”这就是说,官僚地主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广大农民的逃亡,影响生产的发展。所以,他向宪宗指明:“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但这些根本问题,宪宗都没有解决。由此可见,所谓的“元和中兴”,并没有恢复唐朝富强繁荣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元和中兴是什么时期的?后人对元和中兴的评价

  元和中兴是唐宪宗在位期间所出现的一种政治局面。元和中兴是指唐朝唐宪宗在位时因为治国有方,使国家政治、经济一度回到了正轨的时代,所以被称作为“中兴之局”。因为唐宪宗在位时是用元和来作为他的年号,所以又被称为元和中兴局面。唐朝出现元和中兴的背景是在中唐以后,唐朝的国势日益衰落,国家出现了藩镇割据等多种问题,部分地方还严重到节度使拥兵自重,自己成为了一个小国,影响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削弱了中央的统治权力。所以在唐宣宗即位后,决定用“以法度裁制藩镇”的措施,用兵对付强藩,这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唐宪宗一直是一个发奋有为的皇帝。在元和年间,唐朝的政府财政情况都有很好的变化,与此同时也削弱了吐蕃势力,各地藩镇在长时间的战乱中实力也有所减弱,借助这个有利形势,唐宪宗就采用了“以法度裁制藩镇”的政策,将陷于强藩多年的地区归为中央管理,唐王朝复归于统一,历史上称之为“元和中兴”。元和十五年,也就是820年正月,因为皇位继承权的问题,宦官內常侍陈弘志和王守澄合谋将唐宪宗毒死,唐宪宗死后,穆宗即位。因为处置藩镇问题不当,激起了卢龙军的兵变,田弘正被王廷凑杀害,因此河朔三镇又一次叛乱。唐宪宗的元和中兴局面也随之结束了。

  元和中兴是指唐朝唐宪宗在位的时候,因为治国有方,国家政治一度回归到正轨的时代,因此被视为中兴之局。由于唐宪宗在位的时候是用元和来作为他在位期间的年号,以此就成为元和中兴局面。出现这个原因主要是由于唐宪宗治国有方,唐宪宗是一个奋发有为的皇帝,在他即位后,他一直将“太宗之创业”、“玄宗之治理”等这些都当做他的榜样。为了纠正朝廷权力的日益削弱、藩镇权力的扩大的局面,因此他提高了宰相的权威,平定了藩镇的叛乱。从而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并且出现了“唐室中兴”的盛况。从此唐王朝复归与统一,历史上称为“元和中兴”。中唐以后,唐朝的国势越来越衰落,国家出现了藩镇割据的现状,很多的问题都影响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唐德宗在位的时候,由于鉴于中央兵力的不足,所以对藩镇采取了姑息的政策,但还是流弊渐生。对于这些问题,唐宪宗开始实行一些策略,决定用“以法度裁制藩镇”,还用兵对付了强藩,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虽然唐宪宗平定了部分的藩镇的叛乱,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造成这种割据的根源。元和中兴只是唐朝中期在政治上的一度振作,在唐宪宗死后,各藩镇又出现了叛乱,形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1.png

  元和中兴之局的出现是由于在中唐以后,国家的势力日益衰落,国家所出现的藩镇割据问题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唐宪宗即位后,他听取宰相李绛的建议,采用“以法度裁制藩镇”的举措,用兵对付强藩,这一做法得到了很好的成果。唐宪宗虽然平定了部分的藩镇之乱,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来消除造成割据的根源。元和中兴只是唐朝中期在政治上的一度振作,并不是一直延续下去。在唐宪宗死后,各地藩镇重又出现了叛乱或者不禀告朝廷,形成了一种宦官专权的局面。“元和中兴”是旧时代的史学家对唐宪宗统治时期重振朝纲的赞美之辞。所以只要我们稍微关注一下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就会发现,这所谓的“中兴”实际上也是并无多少的复苏发展的成分在,而与“开元盛世”、“贞观之治”繁荣昌盛的局面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与前后数朝相比也没有明显的变化。唯一能够令人扬眉吐气、让史家为职赞美的就是在打击了藩镇、壮扬了国威方面的壮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所以有“中兴”可言。而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又与宰相李绛的提议是密不可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元和中兴局面出现的原因 元和中兴的评价

  元和中兴是唐宪宗在位期间所出现的一种政治局面。元和中兴是指唐朝唐宪宗在位时因为治国有方,使国家政治、经济一度回到了正轨的时代,所以被称作为“中兴之局”。因为唐宪宗在位时是用元和来作为他的年号,所以又被称为元和中兴局面。

搜狗截图16年12月02日1054_36.jpg

  唐宪宗像

  唐朝出现元和中兴的背景是在中唐以后,唐朝的国势日益衰落,国家出现了藩镇割据等多种问题,部分地方还严重到节度使拥兵自重,自己成为了一个小国,影响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削弱了中央的统治权力。所以在唐宣宗即位后,决定用“以法度裁制藩镇”的措施,用兵对付强藩,这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唐宪宗一直是一个发奋有为的皇帝。在元和年间,唐朝的政府财政情况都有很好的变化,与此同时也削弱了吐蕃势力,各地藩镇在长时间的战乱中实力也有所减弱,借助这个有利形势,唐宪宗就采用了“以法度裁制藩镇”的政策,将陷于强藩多年的地区归为中央管理,唐王朝复归于统一,历史上称之为“元和中兴”。

  元和十五年,也就是820年正月,因为皇位继承权的问题,宦官內常侍陈弘志和王守澄合谋将唐宪宗毒死,唐宪宗死后,穆宗即位。因为处置藩镇问题不当,激起了卢龙军的兵变,田弘正被王廷凑杀害,因此河朔三镇又一次叛乱。唐宪宗的元和中兴局面也随之结束了。 ...查看更多

唐宪宗“元和中兴”靠酷吏 韩愈力谏教化遭贬

  安史之乱的创伤似乎已经愈合了大半,泾原兵变的阴霾也已散去了不少。在将几个“不识时务”的“刚愎”文人投诸荒裔后,年轻的唐宪宗走上了历史舞台,创造了一段中兴的佳话,史称“元和中兴”。

1_副本1.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唐朝的文人是有着鲜明个性的。魏晋南朝的放荡风流之气在他们的身上流动,儒家的礼仪彝伦同样约束着他们。他们渴望一登台阁,陶钧天下。可另一方面,他们往往官微身卑,根本左右不了政治的方向。他们能做的,只是在诗文中一次又一次吟咏尧舜三代的大同之世,或攥着自己苦心炼成的文章,奔走在一个又一个执政者的门下,末了,或换来一个“燥竞”的恶名,或博来一声“矫俗”的嘲笑。

  眼见年华逝去,九阙重楼,天子之颜未尝得见,理想终归是理想。或放白鹿于青崖,或拊膺而长啸:我本山林之人,岂羡人间富贵?泪也不尝流,世间终是太平,饮酒弹琴,茕茕终老而已。或也有几个文人,中了举,做了官,一腔报君之情,正待此时。可叹,总是生不逢时,君王固是明君,只恨有几个刑余阉奴、口蜜小人,浮云蔽日,惟能徒呼奈何。

  唐宪宗是一位出色的君主,他的才能和胆识都不亚于西汉中宗汉宣帝。可是,唐朝文人却因他饱含心酸。文章大家韩愈,极谏宪宗崇迎佛骨,却只能流落潮州。这一饱含忠义的行为又能否换来世人的同情呢?成书五代的《旧唐书》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而已!

...查看更多

结语

“元和中兴”是旧史家对唐宪宗统治时期重振朝纲的赞誉之辞。然而,只要我们稍稍注意一下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就会发现,所谓的“中兴”实际上并无多少复苏发展的成分,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相去甚远,与前后数朝相比也没有明显起色。唯一令世人感到扬眉吐气、让史家为之叫好的就是在打击藩镇、壮扬国威方面所取得的一定成就,尚有“中兴”可言。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