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褚五救曹操显忠勇,其子许仪缘何命丧钟会刀下?
2025-11-05 16:17:26

东汉末年,曹操麾下猛将如云,其中以“虎痴”许褚最为特殊。他不仅是曹操的贴身保镖,更以五次舍命相救的壮举,成为曹魏阵营中“忠勇”的代名词。然而,这位功臣之子许仪,却在曹魏灭蜀之战中因一座塌桥被钟会斩首,其命运转折之剧烈,折射出三国末期权力格局的深刻裂变。

一、许褚五救曹操:以命换命的生死羁绊

许褚与曹操的渊源始于陈留起兵之时。作为曹操最早的亲卫将领,他以超凡武艺和绝对忠诚,在多次危机中力挽狂澜:

官渡之变:公元199年,曹操与袁绍对峙官渡。部将徐他等人密谋刺曹,许褚因临时离营休息,刺客趁机持刃逼近。千钧一发之际,许褚返营斩杀徐他,曹操方得保全。

潼关渡河:公元211年,曹操征讨韩遂马超。渡河时马超率两万骑兵突袭,箭如雨下。许褚一手举马鞍为曹操挡箭,一手推其上船,自己身中数箭仍死战不退。船夫被射死后,他强忍箭伤掌舵,避免翻船。

潼关再战:马超后续两次突袭曹操,均因许褚贴身护卫而失败。其中一次许褚挥刀断马超长枪,逼其退却。

这五次生死相救,让许褚从普通将领升华为曹操的“人形盾牌”。曹丕继位后封其为牟乡侯,曹叡追谥“壮侯”,其家族也因功勋获得世袭爵位。然而,这种荣耀在司马氏掌权后迅速崩塌。

二、许仪之死:权力真空下的替罪羊悲剧

公元263年,钟会率军伐蜀。行至汉中时,先锋官许仪负责修筑桥梁,却因桥面塌陷导致钟会战马失足。钟会以此为由,不顾众将求情,将许仪斩首。这一看似荒诞的处罚,实则是多重权力博弈的结果:

1. 钟会的立威需求

作为首次独立统兵的将领,钟会急需树立权威。他选择许仪作为“杀鸡儆猴”的对象,原因有三:

分量足够:许褚家族在军中声望显赫,杀其子能产生最大震慑效果。

无派系庇护:许褚因性格孤傲,与曹魏宗亲关系疏离,其子许仪在司马氏掌权后沦为边缘人。

罪名正当:许仪虽非主因,但桥塌事件客观存在,钟会得以“军法不明,何以令众”为由将其处决。

2. 司马氏的政治清洗

自高平陵政变后,司马氏通过“九品中正制”拉拢士族,同时打压曹魏旧部。张郃、夏侯霸等将领或死或逃,许仪之死实为这一政策的延续:

许褚的遗产:许褚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其家族象征着曹魏正统。司马氏需通过清除其势力,巩固自身合法性。

钟会的角色:作为司马昭心腹,钟会执行清洗任务既能表忠心,又可借机排除异己。

3. 许仪的自身局限

许仪虽为名将之后,但才能平庸,在军中缺乏威望。他主动请缨担任先锋,却因贪功冒进攻打南郑关失败,间接导致钟会遇险。这一失误成为钟会处决他的直接导火索。

三、历史回响:士族门阀的崛起与忠义价值的崩塌

许仪之死标志着曹魏政权彻底沦为司马氏的傀儡。其背后折射出两大历史趋势:

士族门阀的胜利:钟会身后站着颍川集团等世族势力,他们通过支持司马氏篡魏,实现了从地方豪强到统治阶层的跨越。许仪这类功臣子弟的陨落,象征着寒门武将时代的终结。

忠义价值的异化:许褚以“忠”立身,其子却因政治斗争丧命。这种反差暴露出三国末期“忠”已从道德准则异化为权力工具——对曹氏的忠,在司马氏眼中即是原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诸葛亮与刘备伐吴:历史迷雾中的战略抉择与权力平衡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后,以替关羽复仇为名,亲率大军东征孙权,史称夷陵之战。这场战役不仅决定了三国格局的走向,更因诸葛亮的态度与刘备的决策成为后世争议的焦点。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从历史真相到文学虚构,诸葛亮是否反对伐吴、刘备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