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奉:东吴四朝元老,乱世中的铁血悍将
2025-10-22 15:37:23

三国乱世,英雄辈出。在东吴政权近六十年的兴衰史中,有一位将领以骁勇善战、智谋过人著称,他历经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四代君主,从曹操时代征战至司马炎时代,最终官至大司马、左军师,成为东吴后期的中流砥柱。他,便是丁奉——一位用血与火书写传奇的江表虎臣。

一、寒门崛起:从行伍小卒到沙场悍将

丁奉(?—271年),字承渊,庐江安丰(今安徽霍邱)人。他出身寒门,早年投身军旅,先后隶属于甘宁陆逊潘璋等名将麾下。在孙权统治时期,丁奉虽以勇猛著称,常“斩将夺旗,身被创夷”,但因出身低微,升迁缓慢,仅官至偏将军。

然而,丁奉的战场表现从未因职位低微而黯淡。赤壁之战后,他随军征伐四方,在合肥之战、荆州争夺战中屡立战功。史载其“数随征伐,战斗常冠军”,但真正让他名震天下的,是252年的东兴之战。

二、东兴雪夜:三千破七万,一战定乾坤

252年,曹魏权臣司马师分三路伐吴,主力七万大军直扑东兴(今安徽含山西南)。东吴太傅诸葛恪率四万兵马迎战,丁奉作为前锋,率三千人沿山西进。

当时正值隆冬,大雪纷飞,魏军将领胡遵、诸葛诞在堤上摆酒高会,毫无防备。丁奉见魏军前营兵少,当机立断:“取封侯爵赏,正在今日!”他命士兵脱去铠甲,手持短兵,赤身攀上堤堰。魏军见状大笑,以为吴军疯癫。然而,丁奉率部突袭,短兵相接间“鼓噪斫破魏前屯”,魏军惊乱溃散,争渡浮桥时桥断溺死者无数。此战,丁奉以三千兵马大破七万魏军,斩首数万,获封灭寇将军、都亭侯。

东兴之战不仅是丁奉的成名战,更成为东吴后期少有的胜仗。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恪修东兴堤,而丁奉以兵三千,破胡遵七万。转弱为强,形势然也。”

三、权谋之巅:诛权臣、扶幼主,定鼎东吴

丁奉的军事才能为他赢得了政治资本。258年,东吴权臣孙綝跋扈,吴景帝孙休与左将军张布密谋诛杀孙綝。张布推荐丁奉:“虽不能吏书,而计略过人,能断大事。”孙休遂召丁奉,定下腊祭日诱杀孙綝之计。

当日,孙綝勉强赴宴,见势不妙欲逃,丁奉与张布眼色示意,亲兵一拥而上将其捆绑。孙休历数孙綝罪状,斩首示众,追杀其弟孙闿。丁奉因功升任大将军、左右都护,掌东吴军政大权。

264年,孙休病逝,丁奉与丞相濮阳兴迎立乌程侯孙皓为帝,再迁右大司马、左军师,位列三公。此时,丁奉已从沙场悍将蜕变为权倾朝野的元勋。

四、晚年困局:功高震主,家族蒙尘

丁奉晚年仍活跃于战场。268年,他率军攻合肥,用离间计调回晋将石苞,后因穀阳之战无功而返,遭孙皓斥责,导军被斩。271年,丁奉病逝,结束传奇一生。

然而,丁奉的结局充满悲剧色彩。孙皓追责穀阳之败,流放其家人至临川;民间甚至传言丁奉被孙皓所杀。这位为东吴奋斗一生的老将,最终未能逃脱“功高震主”的宿命。

五、历史评价:江表虎臣,忠勇与争议并存

陈寿在《三国志》中将丁奉与程普、黄盖等名将并称“江表之虎臣”,赞其“计略过人,能断大事”。陆机亦称:“丁奉、钟离斐以武毅称。”民间传说中,丁奉更被神化为“神弹子”,庙宇供奉其像,手握飞石。

但丁奉的争议亦存。他出身寒门,靠军功崛起,在东吴后期士族凋零的背景下成为权臣,被后人批评“专权”。然而,在三国乱世中,丁奉的忠诚与勇武无可置疑——他一生侍奉四主,从曹操时代战至司马炎时代,见证了东吴从崛起到衰亡的全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褚英之死:从战场骁将到权力祭品的悲剧人生

  褚英(1580-1615)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嫡长子,四岁起便随父征战沙场,十七岁独立领兵,十八岁因功封洪巴图鲁(意为英勇的勇士),二十九岁被立为汗位继承人。然而,这位战功赫赫的储君,却在三十六岁时被父亲处死。这场悲剧的根源,既在于褚英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