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铁骨忠臣陈桷:乱世中的清廉脊梁与身后殊荣
2025-11-13 16:29:05

在南宋偏安一隅的动荡岁月里,一位出身浙南的官员以刚正不阿的品格与超凡胆略,在史册上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三平兵乱、力抗权臣、清廉自守,虽屡遭贬谪却始终心系家国,死后更获宋廷以一品荣爵国葬之礼厚葬,成为南宋官场中一株傲雪凌霜的“清廉松柏”。

少年英才:探花郎的仕途起点

陈桷(1091-1154),字季壬,号无相居士,出生于浙江平阳蒲门(今苍南蒲城)的官宦世家。自幼受父亲陈懿“慈顺谨饬”的品行熏陶,他手抄群书、勤学不辍,以“上舍贡生”身份入读太学。政和二年(1112年),22岁的陈桷在殿试中一举夺得探花(第三名),授文林郎、冀州兵曹参军,开了他跌宕起伏的仕途生涯。

三平兵乱:乱世中的孤胆英雄

陈桷的仕途始终与战火相伴。靖康元年(1126年),福州驻军因军饷不足发动兵变,杀帅臣柳廷俊,全城震骇。时任福建路刑狱的陈桷孤身闯入乱军营帐,以法理晓谕叛军,趁其调离时追杀首恶二十余人,平息叛乱,史载“一方以安”。建炎四年(1130年),他再任福建路提刑时,又遇转运司扣发“卸甲钱”引发兵变,陈桷再次亲赴军营,以“威惠所加”的魄力化解危机。绍兴五年(1135年),襄阳金州、房州兵变,已年过五旬的陈桷仍亲率兵民平叛,并筑堤抗洪,救百姓于水火。三次平乱,他以文臣之躯屡建武将之功,成为南宋地方治理的“定海神针”。

抗金主战:直言敢谏的孤臣

面对南宋朝廷的偏安之策,陈桷始终主张“修政事以攘敌国”。绍兴三年(1133年),他任金部员外郎时上疏高宗:“今当专讲治道之本,不当以细故勤圣虑如平时也。”并直言刺史、县令“不能皆得人”,建议“选监司,重其权,久其任”。绍兴十年(1140年),他任太常少卿时,针对皇家祭祀奢靡之风,力陈“止用一羊”以复旧制,甚至冒死谏言高宗“严奉祖宗谟训”,反对提升敷文阁规格。其刚直不阿的性格,使他成为主战派的中坚力量,却也因此屡遭秦桧打压。

清廉自守:拒贿三万八千贯的“守介不移”

陈桷的清廉堪称南宋官场典范。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他任广州知州时,遇百艘南蛮番船遇险,亲率兵民营救,安置番商于五十余间客舍。番官感激之余,馈赠价值三万八千贯的珍宝,陈桷当即上缴朝廷。高宗御书“守介不移”四字褒奖,并封其为护国左侍郎、兵部尚书,正一品荣爵。广州官员杨盛赋诗赞曰:“身如竹叶心如水,不带江南一线归。”陈桷的清廉家风更延续至后世,其子汝楫、汝贤、汝谐皆为地方要员,孙陈岘官至吏部尚书,家族“六学士、十八贤臣”的佳话流传至今。

身后殊荣:一品国葬与跨街牌坊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陈桷在赴任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途中病逝,享年64岁。宋廷以最高礼遇追悼这位忠臣:

国葬之礼:高宗下诏以一品爵位赐国葬,命六部尚书、光禄寺卿等近千名官员千里护灵,沿途“逢州州接,逢县县迎”,并举行由司农寺卿主持的祭典;

跨街牌坊:在陈桷故居平阳溪坪街建造跨街石夹坊,上书皇帝亲题“守介不移”四字,以彰其忠节;

墓葬规格:其墓位于福鼎管阳广化寺后山,以青石砌成“风”字形,墓前石雕群规模堪比闽王王审知之兄王潮墓,1989年被列为福鼎县首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铁血孤城守将:南宋抗金英雄赵立的勇毅人生

  在南宋初年烽火连天的抗金战场上,徐州张益村走出的武将赵立,以"勇武过人、忠义果敢"的品格,在楚州孤城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悲壮史诗。这位37岁殉国的将领,用生命诠释了"能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为将之道,其事迹在《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