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如贾谊所说,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海内,以气吞山河的气概,用不到十年时间,相继兼并韩、魏、楚、赵、燕、齐等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统一王朝,开创了中国社会发展新格局。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历史成就。
秦王朝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事业,但统一后怎样治理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丞相王绾建议在前人经验基础上构建常态体制,而廷尉李斯却别出心裁希望创建一个前无古人的新体制,荒唐迎合统治者私心,希望“天下无异议”,以为只有大家都听最高领袖一人指挥,才能有效率,不争执,这才是统一国家的“安宁之术”。从历史后果看,正是李斯的这些建议将秦王朝送上“二世而亡”不归路。
与“天下无异议”相配合的是焚书坑儒。焚书发生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
秦始皇大宴群臣,仆射周青臣等七十余人前为寿,对秦始皇歌功颂德,说了一些过头的颂扬话,诸如“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等。
周青臣等人这些话作为“颂辞”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因为祝寿宴会上毕竟不能说话太扫兴,臣子总在设法使寿星龙颜大悦。然而过于“较真”的博士淳于越似乎根本不顾及这个特殊场合特殊语言,他很不以为然,而且非常严肃公开声明周青臣等人谀词是不对的:
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拂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淳于越说的虽然难听,也确实带有一种复古主义倾向,但稍经揣摩,其主观目的似乎并不是要否定秦王朝统一事业,恰恰相反,而是出于对秦王朝能否持续发展的深沉忧虑而向统治者提出的忠告。作为最高领袖应该有接受批评的基本雅量,面对这种忠告更应该抱有冷静态度,择善而从。秦始皇做到了这一点,他对淳于越的意见并没有否定,更没有训斥,而是宽容地建议“众爱卿”从容讨论,发表看法。
丞相李斯对淳于越的看法很不以为然:
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律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李斯不经意将淳于越的看法上升到王朝安危政治高度。更荒唐的是,李斯按照自己的分析建议焚书,人为制造一场文化浩劫:
丞相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羽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两千年对读书人、士大夫的攻击,基本上没有超过李斯“这厮”这些言论。读书人借古讽今或许有之,但借古讽今是否就是攻击体制,是否就是“反动知识分子”?
其实,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由此而反省:知识人无法有话好好说,反而要借古人之口去说自己心中的积郁,难道体制没有责任?后世中国推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不断告诫统治者“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甚至让统治者经常主动照照镜子正衣冠,其实都是对李斯文化专制主义的矫正。
焚书事件让读书人寒心,离心离德者渐多,侯生、卢生私下议论:
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其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之求仙药。
于是侯生、卢生用脚选择,远逃他乡。
知识人的沉默、不合作,应该引起统治者警醒。然而当秦始皇得知这一情况,不仅毫无反省之意,反而变本加厉,采取更为严厉的思想管制,乃至人身摧残、毁灭。始皇帝错误总结历史经验,以为知识人不合作,是他先前统治手段不够坚决,因此他要对那些知识人大开杀戒,该抓的抓,该杀的杀:
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福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
于是下令将在咸阳诸生犯禁者四百六十人全部坑杀,以为如此天下便可太平。这就是历史上闻名的坑儒事件。
以焚书坑儒为标志的秦王朝文化高压政策,其基本出发点无疑在于期望随着政治统一而统一文化,统一学术,统一人们的意志,以利于巩固和发展政治上的统一和稳定,以保证效率优先的行政原则。这种政策固然能收一时之效,但从长远观点看则根本不足取。侯生、卢生所揭露的事实,以及他们不愿与政府继续合作的实际行为,已充分表明秦王朝文化高压政策在知识人心理层面所投下的巨大阴影。整个社会普遍畏惧以言获罪,举国上下都在看着最高统治者一人脸色说假话,说大话,说胡话,那么这个政权还怎能有希望呢?
不久,侯生被缉拿归案,他在临刑前与秦始皇有一段对话,值得一读:
始皇:老虏不良,诽谤而主,乃敢复见我?
侯生仰台而言,曰臣闻知死必勇,陛下肯听臣一言乎?
始皇:若欲何言,言之。
侯生:臣闻禹立诽谤之木,欲以知过也。今陛下奢侈失本,淫佚趋末。……黔首匮竭,民力殚尽,尚不自知。又急诽谤,严威克下,下喑上聋,臣等故去。臣等不惧臣之死,惜陛下国之亡耳!
始皇默然久之,曰汝何不早言?
侯生:陛下之意,方乘青云,飘摇于文章之观,自贤自健,上侮五常,下凌三王,弃素朴,就末枝,陛下亡徵见久矣。臣等恐言之无益也,而自取死,故逃而不敢言。今臣必死,故为陛下陈之。虽不能使陛下不亡,欲使陛下自知也。
始皇:吾可以变乎?
侯生:形已成矣,陛下坐而待亡耳!若陛下欲更之,能若尧与禹乎?不然,无冀也。陛下之佐又非也,臣恐变之不能存也。
始皇喟然而叹,遂释不诛。后三年始皇崩。二世即位,三年而秦亡。
大秦王朝二世而亡,或许有很多不得已的原因,但李斯提出的文化专制主义,尤其是焚书坑儒两大虐政,应该是最直接的原因。据司马迁分析:
及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陈涉之王也,而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于是孔甲为陈涉博士,卒与涉俱死。陈涉起匹夫,驱瓦合适戌,旬月以王楚,不满半岁竟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之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郭沫若《秦汉之间的儒者》据这些资料也有很好的分析,大意是不能将知识人逼上死路,知识人不一定能够帮助帝王成就盛世伟业,但知识人如果与社会底层破坏力结合,推翻一个旧制度并不是不可思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末年到唐太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详情
历史上董卓有多强大。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公元189详情
很多人都不了解英主赵匡胤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宋朝在长期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傀儡皇帝,就是空有皇帝之名,没有作为皇帝的权力。对于傀儡皇详情
五虎上将,指汉末三国时期,跟随刘备建立蜀汉的五位将军。分别为关羽、张飞、马超详情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中详情
在汉末三国这一历史阶段,群雄逐鹿中原,无疑为武将的登场提供了一个大舞台。提到详情
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病重之际,蜀主刘禅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前来军前问候,同时详情
在战国时期,秦昭襄王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君主。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任用白起为将军,详情
说到霍光,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详情
说到袁崇焕,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详情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古代藩王问题,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七国之乱,把详情
卧薪尝胆,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对于这一成语典故,和春秋末期的详情
我们都知道诛杀董卓有吕布直接的功劳,但是在董卓之死这件事情上,还有很多的谜团详情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攻合肥,曹魏诸州皆抽调兵力赴扬州屯驻。荆州的汉详情
刘将闾是西汉时期的开国皇帝刘邦的孙子,他继承父亲刘肥的齐王爵位,势力逐渐壮大详情
说到秦始皇,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详情
初汉三杰中,刘邦最为信任的就是张良和萧何了,其中张良不仅是优秀的谋士,也是优详情
说到汉武帝,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详情
说到汉朝,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详情
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一统中原,从公元228年春至详情
清朝的洋务运动是李鸿章主导的,正是由于他的坚持,大清才能有了现代化的各种轻重详情
对淝水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做很详情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唐末农民详情
浅水原之战,发生于唐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至十一月,唐朝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浅详情
徐州坚守不出,朱棣遂不再理会,继续南下。三月初一,燕军进逼安徽宿州。三月初九详情
建文三年(1401)二月十六日,朱棣率燕师南下。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详情
建文二年(1400年)十月,朱棣闻报南军北上,决定在南军落脚未稳之际,夺取沧详情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从山东德州,郭英、吴杰等从真定誓师北伐燕军详情
建文元年(1399年)十月十九日,燕军在会州(今河北省平泉县)整编,分立五军详情
滹沱河之战发生于明建文三年闰三月,在靖难之役中,燕王军与建文帝军吴杰、平安部详情
你知道长平之战吗?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在战国时期,秦详情
你知道阴晋之战吗?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说到这个阴晋之详情
慈禧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罪魁祸首,因此后世对她大都没有什么好评价,很多野史中详情
对司马昭之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提起详情
你知道和珅吗?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和珅的仕途顺的让人详情
说到清朝的驸马,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详情
唐宪宗在位十五年,尽管有许多可以称颂的地方,但是,他还是没有实现中兴唐室的愿详情
对刘伯温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提起中国详情
对杨玉环和安禄山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详情
对乾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我们都知道详情
同治皇帝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趣历史小编告诉你。 同治皇帝是清朝的第八位详情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王建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语有云:“详情
对同治皇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那个详情
我们经常在各种古装的影视和武侠小说中,听到过镖师这个职业,一般人认为这是像保详情
在历代皇帝中,宋太祖赵匡胤是非常有能力的,但是他本人也是非常具有争议性的,其详情
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建立大宋朝,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详情
赵匡胤的出生就伴随着不平常,那天傍晚祥云一直围绕着他母亲的房子,阵阵的异香飘详情
“知遇之恩”是指在你还没有成功或者展现自我之前,第一个赏识并提拔你的人给予你详情
开宝九年,宋太祖赵匡胤去世,享年不到五十岁(虚岁五十)。然而,赵匡胤的死亡是详情
北宋隐士邵雍曾说宋朝有五件事是自唐虞以后从未发生过的,其中前两件发生在开国之详情
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详情
960年,后周殿前司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王朝。赵详情
“黄袍加身”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典故,指的是宋太祖赵匡胤为将时奉后周朝廷之命北详情
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的战略很正常,这是封建社会皇帝的必然选择。首先人都有自详情
秦可卿为何要领宝玉进自己卧室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趣历史小编告诉你。 《详情
对宝玉在跟宝钗婚后生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详情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红楼梦中王熙凤和王夫人是什么关系?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详情
为什么说王熙凤的结局也是悲剧性的?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详情
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宋江编造玄女天书的故事,欢迎关注哦。详情
神话人物孟婆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孟婆,详情
大家好,说起北静王水溶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红楼梦》里的好男人少详情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香菱的相关内容,不详情
且说迎春归去之后,邢夫人像没有这事,倒是王夫人抚养了一场,却甚实伤感,在房中详情
话说宝玉下学回来,见了贾母。贾母笑道:“好了,如今野马上了笼头了。去罢,见见详情
话说探春湘云才要走时,忽听外面一个人嚷道:“你这不成人的小蹄子!你是个什么东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