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帝师”温葆深为何无谥?左宗棠代递遗折惹祸
2016-09-28 16:51:11

  若提起“两代帝师”,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翁同龢。其实,我们南京也曾出过一位“两代帝师”——温葆深。

  温葆深,又名肇洋、葆淳,字明叔。不少文章都将其名误作“温葆琛”。要知道,温葆深的兄长叫温肇江,他们这一辈在取名时是有讲究的,不管中间字是什么,末字都必须带三点水旁。明白这一点,就不会将温葆深之名误读了。

  温葆深的生年不见于正史,好在其卒年是有记载的。据左宗棠《侍郎温葆深在籍病故代递遗折》,他是“于本年(光绪九年)十一月初七日病故”。光绪九年是1883年。而在作于光绪五年的《愚园寿白图序》文后,作为与会者的温葆深题名时自署“年八十”。若此为其足岁的话,可推知其生年为嘉庆四年(1799)。

  至于温葆深的“两代帝师”身份,是对咸丰同治两代皇帝而言。不过,正史中并无称其为帝师的记载。一般而言,帝师指太师、太傅以及皇帝承认者。而民间尊温葆深为“两代帝师”,应当是因为他曾担任过经筵讲官(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在笔者看来,也当是可以算作广义的帝师了。

1_2010110110011947j5K_meitu_1_meitu_31_meitu_32.jpg

  温葆深身后还有一个遗憾,就是没有得到谥号。南京还出过一位道光帝师,他就是秦大士的次子秦承业,其实他生前品级较低,本是无资格获得官谥的,却因道光皇帝承认的帝师身份,最终破格获谥“文悫”。反观温葆深,虽只算是广义的帝师,但其实他已够三品以上可获官谥的资格了,何至于会无谥呢?

  这事坏在了左宗棠身上。据《翁同龢日记》(光绪九年),有两条相关记载:“十二月十二日:左宗棠折,代递签户部侍郎温葆深遗折。”“十二月十三日,旨:左宗棠代递温葆深遗折,辄请予谥,且措辞失体,著交部议处。”

  左宗棠代递遗折,按我们今天看来,似无不妥。虽然咸丰、同治二帝都没来得及认师,左宗棠可是认温葆深这位恩师的,不仅在其去世后代递遗折,还不忘为老师请谥及恤典,可见作为弟子的一份孝心。按理说,朝廷对此应予以抚慰才对,怎会如此严厉批复呢?因为这样做违反了朝廷规定。同治十二年朝廷曾有旨意,“易名之典,出自特恩,不准臣下奏请”。然而,时任两江总督的左宗棠这一次是明知故犯,竟敢置皇恩浩荡于不顾,公然宣扬温葆深对他的知遇之恩。不管他是出于有意或无意,确有几分挑衅朝廷的意思。此时光绪皇帝尚未亲政,慈禧太后出于政治上的敏感性,不免拿处置左宗棠的折子来立威。虽然最终左宗棠的公罪被“准其抵销”,对温葆深也“赐恤如例”,但随着不久后左宗棠的去世,就再没人提给温葆深赠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