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泰,即周文帝,南北朝时期杰出军事家、改革家、政治家,西魏的实际掌权者,执政二十余年,奠定了北周的基础。大定二年(556年),宇文泰去世,谥号为文公。周孝闵帝受禅后,追尊为文王,庙号太祖,武成元年(559年)追尊为文皇帝,号其墓为成陵。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人物生平
边镇武吏
宇文泰的先祖源出南匈奴,后融入鲜卑族中,号宇文部。后为鲜卑慕容皝所灭,其余部乃仕于慕容氏诸燕。及后燕为北魏击败,乃归北魏,不久被徙居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遂世居守之。
孝昌二年(526年)正月,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县)镇兵鲜于修礼率领北镇流民于定州左人城(今河北唐县西)起义,宇文泰一家亦参加了起义队伍。但在前往左人城途中,被政府军击败,宇文肱及其长子宇文颢、次子宇文连阵亡,宇文泰与其兄宇文洛生幸免于难,入鲜于修礼军中。鲜于修礼死后,宇文泰又加入葛荣军中,被任为将帅。葛荣失败后,尔朱荣畏惧宇文兄弟有异心,于是网罗其他罪名,诛杀宇文洛生。因为宇文泰慷慨陈述,才释去尔朱荣对他的戒心,免遭其难。由于宇文泰与尔朱荣的部将贺拔岳有旧,贺拔岳亦是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军人,与宇文泰之父宇文肱关系甚密,因此,宇文泰被收编在贺拔岳部下。
永安三年(530年)春,尔朱荣以尔朱天光为主帅,贺拔岳和侯莫陈悦为副帅,率兵前往镇压关陇起义军。宇文泰以步兵校尉的身份随贺拔岳入关,因镇压起义军有功累迁至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增邑三百户,加直阁将军、行原州事。在镇压关陇起义的过程中,宇文泰乘机扩大自己的影响,对吏民施以恩惠,羸得了不少人的好感。是年九月,孝庄帝元子攸诛杀尔朱荣,但大权仍操在握有大军的尔朱氏手中。
贺拔干将
太昌元年(532年),高欢攻灭尔朱氏,拥魏孝武帝元修即位,自总大政。他任命贺拔岳为关西大行台,贺拔岳任命宇文泰为行台左丞,领府司马,加散骑常侍。事无巨细,都委任于他。高欢在朝中位居大丞相,秉掌大权。孝武帝元修密与贺拔岳相结,想牵制高欢。时为府司马的宇文泰自请出使晋阳(今山西太原),来观察高欢的为人。宇文泰到了晋阳之后,与高欢口答应对,敏捷雄辩,高欢欲留宇文泰为己用,宇文泰固辞而返。宇文泰回到长安,对贺拔岳分析了当时形势:“高欢决不甘于为臣下者,他之所以还没有篡夺皇位,是惮于你们兄弟二人。至于侯莫陈悦其人,不过是个庸人,只是碰上了好机会,才得以居高位,其既无忧国之心,也就不为高欢所排忌,只要早作准备,取之不难。如今河西费也头有控弦之骑不下一万,夏州刺史斛拔弥俄突拥兵三千,灵州刺史曹泥、河西流民纥豆陵拔利也各拥部众,各怀志向。因此,如果我们领军前往陇地,扼其要害,显示自己的兵威,并以德行令民众信服,就可以收取他们的兵马以充实我们的队伍。那时,向西安抚氐、羌等少数民族,向北能羁縻漠北的部族,我们再还军长安,辅佐魏室。这不就是当年齐桓公、晋文公安抚周室、称霸天下的举动吗?”贺拔岳听了非常佩服,遂派宇文泰到洛阳见孝武帝,密陈其打算,孝武帝听后大喜,加宇文泰为武卫将军。
永熙二年(533年)八月,孝武帝授贺拔岳为都督雍、华等二十州诸军事、雍州刺史。贺拔岳以牧马为名,引兵西屯平凉(今甘肃华亭西)。是年,贺拔岳以夏州(治岩绿,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边塞要地,欲派得力之人为刺史,在众人的极力推举下,以宇文泰为使持节、武卫将军、夏州刺史。宇文泰到了夏州后,抚慰流民,结好少数民族,很快控制了夏州局势。
永熙三年(534年),贺拔岳联合侯莫陈悦讨伐曹泥,结果中了侯莫陈悦之计,贺拔岳被谋杀。贺拔岳部三军无主,惶惶不安。有的将领提议由宇文泰统帅贺拔岳部队,但宇文泰的好友劝阻说,形势不明,处境危险,应观察一下再作决定,但宇文泰却认为:“难得易失者时也,不俟终日者机也,今不早赴,将恐众心自离。”他立即赶赴凉州接管了贺部的指挥权,约集众将陈说利害,巡视各营寨,稳定军心。而且击败侯莫陈悦,向东进据长安。有了立政关陇的基础。
宰制关陇
宇文泰统领贺拔岳军后,一面命诸军戒严,准备进讨侯莫陈悦,一面上表孝武帝元修,并与元毗及诸将刑牲盟誓,相约共扶王室,孝武帝遂下诏以宇文泰为大都督,统领贺拔岳所部人马。宇文泰得到孝武帝的正式承认后,立即进攻侯莫陈悦。十一月,宇文泰遣李虎、李弼等讨伐曹泥。次年,曹泥降,灵州遂平,宇文泰徙其豪强置于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以加强控制。宇文泰平定秦、陇后,实力增强,孝武帝以泰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关西大都督,略阳县公,承制封拜,成为仅次于高欢的有力人物。
永熙三年(534年)五月,北魏孝武帝欲起兵伐高欢,事泄之后,高欢已有所戒备。中军将军王思政对孝武帝说:“高欢的篡逆之心,已昭然若揭,洛阳非用武之地,一旦遭到进攻,难以守御,宇文泰心存魏室,不如前往关中,凭借他的力量与高欢抗衡。”孝武帝深以为然。先是,秦陇刚平,夏州长史于谨曾劝宇文泰上书孝武帝,徙都关中,以效曹操之举,挟天子以令诸侯。宇文泰接受了这一意见,将高欢结好自己的书信都封交孝武帝,以示忠于王室之心。及孝武帝欲伐高欢,泰又遣大都督梁御率步骑五千屯于黄河、渭水合口处,以为声援,令秦州刺史骆超率轻骑一千入洛阳。不久,又遣大都督李贤领精骑一千赴洛阳。因此,当孝武帝向大臣征询徙都关中的意见时,上下几乎都表示同意。
永熙三年(534年)七月,孝武帝不敌高欢,遂从洛阳率轻骑入关,迁都长安,加授宇文泰大将军、雍州刺史,兼尚书令。是年十月,高欢另拥魏孝静帝元善见即位,徙都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史称东魏,高氏继续控制着东魏朝政。孝武帝迁徙到长安之后,政令全部取决于宇文泰,孝武帝仍受制于人,心中不悦,与宇文泰渐生嫌隙,不满之情溢于言表。同年十二月,宇文泰毒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次年正月,元宝炬于长安城西正式即位,改元大统,是为西魏文帝。宇文泰仍控制着西魏朝政实权,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大行台,爵安定郡公。北魏由是一分为二。
潼关争胜
当时东魏势强,高欢有平关陇之志。西魏大统元年(535年)正月,高欢率大军造三座浮桥,在蒲坂(今山西永济)准备抢渡黄河。第一次东西魏大战小关之战拉开序幕。东魏大行台尚书司马子如率大都督窦泰、秦州刺史韩轨等攻潼关。西魏宇文泰屯军灞上(今陕西西安东)。司马子如等回军,自蒲津(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黄河渡口)夜渡黄河,攻华州(今陕西大荔),被刺史王罴击退。大统二年(536年)十二月,高欢为避免两面作战,遣使向南朝梁请和。同时,乘关中饥荒,督军三路讨西魏:以司徒高敖曹领兵攻上洛(今商州),大都督窦泰攻潼关,高欢亲领兵自晋阳趋蒲坂。
大统三年(537年)正月,高欢军屯蒲坂,于黄河架三座浮桥,欲渡河。驻守广阳(今陕西临潼北)的宇文泰得知后,认为东魏军分路出击,以架桥示渡,实为牵制西魏军,欲使窦泰军得以西入。窦泰为高欢之骁将,屡胜而骄,应该首先攻打他的队伍。窦泰军败,则高欢不战自退。而诸将认为,高欢在近,窦泰在远,舍近即远不妥,不如分兵抵御。
宇文泰率骑六千自广阳回长安,征询直事郎中宇文深意见。宇文深认为,若先攻高欢,窦泰赴救,我将腹背受敌。若以轻锐潜出小关(今陕西潼关东),先击窦泰,高欢持重,难以及时出救。窦泰败,高欢的兵势肯定受挫,此时再回师击之,可获全胜。宇文泰纳其策。于是对外扬言舍弃关中、退守陇右,以迷惑东魏军,同时自长安潜军东出,正月十七日早晨到达小关。窦泰突闻西魏军到达,惊惶失措,急忙自风陵(今山西芮城西南黄河北岸)南渡迎击,宇文泰出马牧泽(今陕西华山北麓),派出军队袭击窦泰,窦泰军队被击溃。窦泰自杀,所部被俘万余人。高欢以黄河冰薄难以赴救,撤浮桥而退。高敖曹亦奉命自上洛撤军。宇文泰在潼关之战中审时度势,利用东魏军的弱点,集中兵力,出其不意攻其一路,一举获胜。双方第一次交手,以高欢失败告终。
沙苑大战
大统三年(537年),高欢亲自带兵二十万自壶口出发赶往蒲津。第二次东西魏大战开始。宇文泰由于关中旱灾大饥,带着不到一万的军马在桓农谷仓休整了五十多天,宇文泰的部队没有得到补充,缺兵少粮,各州的部队未能按字文泰的命令准时集结。宇文泰听说高欢渡黄河来战,赶忙入关准备。高欢将领高敖曹带三万兵马就把桓农团团围住。高欢的参谋劝说道:“西魏连年遭受饥荒,所以宇文泰军冒险到陕州来抢仓粟粮食,现高敖曹已经围住桓农粮仓,粮食运不出去。我们最好分兵诸道,不与宇文泰的军队接战,等到麦秋时分,宇文泰军民饿死大半,宇文泰不死也得投降。所以我们最好别渡黄河。”大将侯景也劝告:“我军几十万士兵一举前来,万一不胜,一时难以集结兵马。不如把大军一分为二,相继而进。前军若胜,后军全力攻上;前军若败,后军可以接应,到时作为后备队出击迎敌。”高欢为窦泰报仇心切,这两条意见都没有听进去,自蒲津渡过黄河前进。
宇文泰得知东魏大军逼境,率军近万人返关中,并告诫华州刺史王罴等严加守备。高欢率军至冯翊(华州治所,今陕西大荔)城下,劝王罴投降,遭拒绝。高欢料难攻下,遂转涉洛水,军于冯翊南之许原西。宇文泰至渭水南,下令征召诸州兵迎战。当时州兵未集,诸将以众寡悬殊,主张待东魏军西进,以观其势。宇文泰认为,若东魏军至长安,必扰乱人心,可趁其远来新至击之。遂于渭水架设浮桥,令部众携三日粮,轻骑北渡渭水,辎重自渭南沿着渭水向西行。十月初一,进至沙苑,接近东魏军。宇文泰派部将达奚武领数骑扮成东魏军前往侦察。
初二早晨,宇文泰采纳部将李弼之策,率兵背水东西列阵,以李弼为右翼,部将赵贵为左翼,选择驻地以东十里苇深土泞的渭曲设伏,令将士皆偃戈于芦苇中,闻鼓声即起。午后,东魏军至渭曲,都督斛律羌举以为苇深土泞,不如暂与西魏军相持,同时暗遣锐卒直取长安。高欢主张烧芦苇焚西魏军。司空侯景建议生擒宇文泰。部将彭乐扬言可以生擒宇文泰。高欢听从了侯景、彭乐的意见,挥军直前。东魏军见西魏军兵少,未等列阵便争相进击。两军将交,宇文泰击鼓,伏兵骤起,奋勇冲杀。西魏骠骑大将军于谨等六军配合作战,李弼领骑兵横击,将东魏军分割为二,宇文泰军大破高欢。高欢率残部东渡黄河遁走。宇文泰率西魏军追至黄河边,斩俘八万人,宇文泰选留士卒两万余人,其余的放归乡里。此战下来,宇文泰大胜高欢。高敖曹闻听败闻,也从桓农撤围,退保洛阳。宇文泰经此一胜,兵精粮足,皆大欢喜。宇文泰命令将士每人在战场上植柳树一株,以示庆贺,后升为柱国大将军。
鏖战东魏
大统四年(538年),高欢大将侯景、高敖曹重兵包围洛阳金墉城,烧毁洛阳大量民居官寺。宇文泰已带着西魏文帝元宝炬回洛阳祭扫北魏帝陵庙,闻讯后率军驰援,临阵斩杀高欢大将莫多娄贷文。侯景连夜撤围北返,宇文泰追击。侯景摆长阵,北据河桥,南依邙山(今河南洛阳市北),与宇文泰大军交战。混战之中,宇文泰战马中流矢惊逸,把宇文泰甩在地上。东魏大军追围上来,左右都散走。都督李穆下马,用马鞭击打狼狈趴在地上的宇文泰,假装在骂一个小兵。追围的东魏兵听李穆的口气认定掉下马来的宇文泰不是西魏军统帅,都扭头去追杀别人。李穆扶宇文泰上马,双双逃去。由于此时西魏后军大至,军势复振,掉头迎击侯景军,侯景军大败,败北而去。高敖曹心气高傲,一直看不起宇文泰,命左右大张写有官品将名的旌旗和显示贵重的伞盖,跨马临阵。西魏军调动最精锐的军队围攻高敖曹,致使其全军尽没,最后单骑跑往河阳南城。恰巧守将是高欢的一个堂叔高永乐,素与高敖曹有过结,关闭城门不让高敖曹进城。西魏大队追兵赶到,高敖曹知道性命不保,转身昂头迎前。斩去高敖曹头颅的兵士回到西魏后,获赏绢万段,每年按量发给,直至宇文泰奠定的北周灭亡,赏绢还没有给完。高欢听见高敖曹死讯,如丧肝胆,把高永乐打了二百军棍,追赠高敖曹为太师、大司马、太尉。
西魏万俟普自投奔东魏以来,因为其年岁较高,高欢对他总是格外照顾。此役,溃散的东魏各军纷纷过河桥北渡,只有万俟洛一军不动如山,西魏军追至河桥,万俟洛慨然陈词;“万俟受洛干在此,能来可来也!”西魏人畏惧而去。当天,东西魏交战的阵形很大,首尾不能相望,恰逢此时天降大雾,彼此之间不能分辨,僵弛的形势开始出现转机,西魏独孤信,李远的右军,赵贵,怡峰的左军战况急转直下,同时又失去了同宇文泰、元宝炬的联系,纷纷放弃部队先行溜之大吉。后军的李虎,念贤见独孤信等开蹽也一起向后方撤退,宇文泰见诸军瓦解,不敢独留,与元宝炬烧了大营后遁去。
夜幕降临后,东魏兵退去,王思政的亲信在战场上找到宇文泰,回到大营已是深夜。此时元宝炬与宇文泰退到恒农,城中守将早作鸟当散去。东魏被俘士兵乘机闭门自守,宇文泰攻破城池,斩杀为首作乱的数百人。当晚,蔡佑也赶到恒农,宇文泰大喜“承先(蔡佑字)你来了我就不用担心了。”当天的战事令宇文泰胆战心惊,竟夜不能寐,后来枕着蔡佑大腿,才可安心入睡。此刻高欢带七千骑兵匆匆赶往前线,而西魏已撤走,高欢随即进攻金墉,守将长孙子彦将城中房屋宫室付之一炬弃城逃跑,高欢铲平金墉而还。此役,东魏虽夺回中原要冲洛阳,西魏也折损部分兵马,但并未伤及西魏要害,致使当年十二月西魏的局部反攻中洛阳再次沦陷。
邙山大战
大统九年(543年),两魏第四次大战(邙山大战)揭开序幕。此次战争的导火索是由于高敖曹的哥哥高仲密以北豫州(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投降西魏引起。恰值高仲密即将外放为北豫州刺史,惊惧气恼之下,一到任上就向西魏投降,东魏的战略要地虎牢关(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落入西魏之手。宇文泰亲率诸军接应高仲密,军至洛阳,包围河桥南城。高欢也亲自将兵十万,自黄河北岸渡河,据邙山为阵,数日不战。宇文泰尽留辎重,趁夜登邙山想突袭高欢。黎明时分,两军相交,高欢大将彭乐以数千骑兵直冲入西魏北军,所向皆溃。不久,东魏彭乐遣使告捷,俘获西魏临洮王元柬等五个王爷及督将参谋等总共四十八人。高欢派彭乐追击宇文泰。宇文泰狼狈不堪,边跑边在马上向彭乐哀求:“这不是彭乐将军吗?今你杀掉我,明你还有用吗?干嘛不马上还营,把我丢下的金银宝物一并取走呢?”彭乐是个粗人,也觉此话有理,舍掉宇文泰,回至宇文泰丢弃的营中把一大袋金宝放在马上奔回向高欢复命。
彭乐见高欢后报告说:“宇文泰侥幸逃跑,已经吓得破胆。”高欢既高兴彭乐大战又极怒他放走宇文泰,命彭乐趴在地上,亲自上前抓住彭乐的大脑袋猛往地面撞,咬牙切齿良久,手中刀举了几次要当场砍下彭乐脑袋,权衡再三,未忍下手。鼓乐满脸是血,扬头乞求高欢再给他五千人马,回阵复追宇文泰。高欢骂道:“你把人都放跑了,还说什么回阵复追。”派人取来三千匹绢压堆在彭乐背上,因以赏其战胜之功。转天,东西魏两军重振旗鼓复战。宇文泰三军合击东魏军,高欢大败,斩俘六万。高欢一时间连坐骑也被射死,手下赫连阳顺自己下马把马让给高欢,连同七个人随后保护。
由于西魏赵贵等五个将领的手下军队败退,战场形势又发生变化。东魏兵重新集结,冲杀过来。宇文泰出击,不敌而退,率军逃跑,东魏军队追击。由于独狐信等人收集西魏散卒从后袭扰东魏追兵,宇文泰才得幸逃脱,屯军渭河上游。高欢将兵入陕州,部下封子绘劝高欢乘胜追击,定能一统两魏。但其余将领皆无斗志,志气衰竭,不敢再战。其时宇文泰已成强弩之末,只要高欢军至,必死无疑。高欢见众将志沮,便下令还军,失去绝佳的机会。一直为宇文泰坚守桓农粮仓的王思政听说西魏军大败的消息,不仅不逃,反而让人大开城门,自己解衣躺在城楼上,慰勉将士,以激励士卒,表示自己的胆略。几天后东魏兵杀到城下,见城门大开,又知道王思政的名声,心中大怯,竟不战逃走。东魏军自此重新夺回北豫州和洛州,侯景俘获高仲密妻儿送至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此后两三年,两魏间暂时无大战。
扭转劣势
大统十二年(546年)九月,高欢亲率大军十余万人,围攻西魏据守的玉壁(今山西稷山县西南),想拔除西魏在汾水下游的这个钉子。西魏并州刺史韦孝宽镇守玉壁,顽强抵抗。高欢先后采用断水道、火攻、挖地道等战术,围城五十余日,士卒死亡七万多人,未能攻下玉壁,最后高欢染疾,只得解围而去。玉壁之战,高欢倾力而出,攻一孤城五十余天不下,智力皆困,以至愤恚成疾,次年正月,发病而死。自此,宇文泰扭转了过去的劣势,和东魏势均力敌了。
高欢死后,长子高澄执掌东魏朝政。高澄与手握重兵的侯景不和,高澄忌惮侯景权重,欲夺其兵权,侯景以河南十三州之地降于西魏。宇文泰接受了侯景的投降,同时又对机诈权变的侯景十分谨慎,分派大军络绎接收侯景所占土地,并示意景交出军队,入朝长安。其时,高澄在侯景叛变后,也派大军进逼,于是,侯景转而投归萧梁,之后发动了一场侯景之乱。在平定侯景之乱的过程中,萧氏兄弟争夺帝位,相互残杀。宇文泰乘机略取南朝梁的土地,夺得汉东、益州、襄阳(今湖北襄樊)等地,控制了长江上游和汉水。
大统十七年(552年),侯景败亡,梁武帝第七子萧绎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县)称帝,是为梁元帝。萧绎在侯景未平前,曾称臣于西魏,与西魏订立盟约;西魏以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南),梁以安陆(今湖北安陆)为界,请同附庸,并送质子。既称帝后便不再称臣,宇文泰派使臣宇文仁恕到江陵聘问,梁元帝向宇文仁恕表示,梁已统一,西魏应将所占梁、益、襄阳等地归还梁朝。宇文仁恕还告宇文泰后,宇文泰认为既已取得梁、益二州,就应进一步规取江汉,恰巧此时萧绎侄萧詧入朝西魏,请求出兵击萧绎。于是西魏恭帝元年(554年)九月,宇文泰命于谨、宇文护等率步骑五万,进攻江陵。十一月,城破,梁元帝被处死,魏军挑选江陵百姓男女十余万口,驱归关中,只把一座空城留给萧詧,同时又将原来梁朝控制的雍州诸郡收归西魏作郡县。这样,西魏的疆域扩展到了今四川、湖北一带。这一系列的胜利使西魏成为当时三国中最具统一实力的政权,为以后北周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奠定帝业
大统十七年(551年)三月,西魏文帝元宝炬驾崩,太子元钦继位,是为西魏废帝。更为元年,但不再立年号,西魏皇帝自此不立年号。一些元氏宗室不甘心政由宰辅的局面,想从宇文泰手中夺回大权。尚书元烈阴谋发动政变诛杀宇文泰,事泄,为宇文泰所杀。废帝对元烈之死深感同情,对宇文泰十分不满,密谋诛之,谋再泄。于是在废帝三年(554年)九月,宇文泰废杀元钦,立其弟齐王拓跋廓为帝,是为西魏恭帝。并重新恢复皇室旧姓拓跋。此后,西魏皇帝手中只剩下皇帝的空名,宇文氏的禅代只是时间的问题了。西魏一朝二十三年,宇文泰始终把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2]。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正月,宇文泰又推出了一套由汉族士人苏绰、卢辩依据《周礼》制定的新官制。这套新官制抛弃了魏晋以来的官职名号,仿《周礼》设立六官:宇文泰为太师、大丞相;李弼为太傅、大司徒;赵贵为太保、大宗伯;独孤信为大司马,于谨为大司寇;侯莫陈崇为大司空,余官称号也都仿《周礼》,但并不是将秦汉官制一概废除,而是参照使用,尤其是地方官职仍行秦汉旧法而不变。在官制改革前,宇文泰又作九命之典,以叙内外官爵,即将官吏的等级分为十八命,正九命和九命。命数多者官高,如柱国大将军为正九命,骠骑、车骑大将军为九命。命实际上就是品,不过,品以正一品为最高官,命以正九命为最高官。同时,宇文泰在改革官制之际,将地方官吏任免之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宇文泰改革官制也和建立府兵制度一样,具有浓郁的复古色彩,只不过前者是从汉族古代社会寻找依据,后者是从鲜卑族的部落时代得到启发。宇文泰通过这种托古改制,给自己的统治披上一件正统的外衣。以向人们显示,宇文氏政权并非僭伪,取消民族间的心理隔阂。而在府兵制中,则通过鲜卑化,照顾鲜卑民族的感情,泯灭府兵中的民族界限。宇文泰通过这些改革,巩固了统治基础。
北巡去世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四月,宇文泰北巡,八月,渡北河(今内蒙古境内乌加河)。九月,还至牵屯山(今宁夏固原县西)染疾。宇文泰知自己病重,派人急招侄子宇文护前去,以托付大事。宇文护赶到泾州(今甘肃泾川北),宇文泰已经病危,他托孤于侄宇文护:“我的儿子们都还年幼,如今外敌强悍,内部对手也很多,今后国家之事,都由你决定,你一定要努力完成我的志向。”
同年十月乙亥(初四)日(11月21日),宇文泰卒于云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时年五十岁,葬于成陵(今陕西省富平县北),谥号文公。是月,其子宇文觉嗣其位为太师、大冢宰,由宇文护辅政。次年,宇文觉称帝,国号周,是为周孝闵帝,北周建立。宇文泰先后被追尊为文王、文皇帝,庙号太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蜀汉的诸葛亮与曹魏的郭嘉无疑是众多谋士中的佼佼者。两人凭详情
马超,字孟起,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汉末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与关羽详情
刘秀,字文叔,出生于公元前5年,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他详情
孔融,字文举,生于东汉永寿元年(153年),卒于建安十三年(208年),是鲁详情
在三国历史的波澜壮阔中,高顺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非凡的战斗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详情
在三国时期,许多将领因各种原因选择投降曹操,其中张郃和张辽便是两位典型的代表详情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女性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智慧,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详情
贺兰敏之,字常住,生于643年,卒于671年,是唐朝时期的一位重要外戚大臣。详情
在中国清朝历史上,乾隆皇帝以其多情与治国有方而著称。其中,令妃(即孝仪纯皇后详情
在中国清朝历史上,和珅以其惊人的财富和贪婪的敛财手段而闻名。据史书记载,和珅详情
在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长河中,蜀汉后主刘禅的儿子们各有千秋,但其中一位以其坚定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徐霞客以其卓越的地理探险成就和文学造诣,被誉为“千古奇人”。他详情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元稹以其才华横溢和深厚的文学造诣而著称,然而,在私人生活详情
范蠡,春秋末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深邃的人生哲理详情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传奇人生离不开背后一位同样非凡的女性——详情
巴顿将军,全名乔治·史密斯·巴顿,是二战期间美国著名的军事将领,以其出色的指详情
李贺,唐代著名诗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奇诡的想象力,被后人誉为“诗鬼”。这详情
在三国末年至西晋初年的历史长河中,司马懿家族以其卓越的智谋和坚定的政治手腕,详情
魏延,字文长,作为蜀汉时期的一员猛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英勇善战而闻名。然详情
曹操,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广阔的胸襟,在历详情
在三国时期的历史长河中,钟会和钟毓两兄弟以其聪明才智和显赫家世而著称。然而,详情
刘备,作为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以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的性格和百折不挠的精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秦朝的统一战争无疑是一段波澜壮阔的篇章。然而,在这场详情
在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长河中,英雄辈出,战事频仍,其中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详情
长平之战,作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其影响深远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战役以其独特的战略意义、惊心动魄的战斗过程和深远的历详情
战国时期,华夏大地上战火纷飞,其中邯郸之战无疑是这一系列战争中最为震撼的篇章详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战争是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而在众多战争中,牧野之战无疑详情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些事件因其复杂性和争议性而被历史学家们避而不谈。怛罗斯详情
在三国时期,汉中之战是蜀汉与曹魏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然而,尽管这场战役的规模详情
怛罗斯之战是公元751年发生在唐朝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的一场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战详情
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战役以其出人意料的结果而闻名于世。其中,以少胜多的战役尤详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场战争以惨烈著称,却在最绝望的时刻上演了逆转的奇迹——那详情
在科学的世界里,有一种细胞被赋予了“不死”的名号,这就是海拉细胞。这种细胞源详情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姜子牙和鬼谷子都是极具智慧和能力的传奇人物。他们分别详情
一、背景介绍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世界详情
标题:秦始皇10大诡异事件 一、陵墓之谜 1. 兵马俑: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详情
虞姬,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人物,她与项羽的爱情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而刘邦,作详情
胤祥没有遭到雍正的清洗,但他在年轻时去世,这一点对于一些历史学家来说存在着一详情
满清十二帝内没有溥仪的画像,只有照片,是什么原因呢? 在满清十二帝中,没有详情
溥仪的文化水平不仅仅是初中程度,尽管他的户口本上写着“初中”,但这并不是他真详情
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在皇权社会,皇帝不具备生育能力,可不仅仅是详情
息肌丸是什么东西?真的有这种药存在吗?息肌丸是一种有催情作用的美容香精,塞到详情
赵飞燕服用息肌丸保持美貌,息肌丸是什么东西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详情
古印度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邃的哲学思想。其影响详情
彼岸花,又称曼珠沙华,是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花卉。这种花通常盛开在秋季,其鲜红详情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赖于各种产品来完成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智能手机到笔记本电详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忽视地球上的一些奇妙之处。然而,当我们从太空中详情
在生物多样性的广阔领域中,每一次新的物种发现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窗详情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物品的价值超越了我们的想象。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艺详情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热血沸腾的球场,还是电视机前的粉丝,都被一位女性棒详情
位于中国云南的九龙河瀑布群,被誉为“中国的尼亚加拉”,是中国最大的瀑布群。这详情
北仑河口,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南点。这里既有美丽详情
鸭绿江口,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北点。这里既有壮丽的山川河流详情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全省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占总面积详情
王勃,唐代初期的杰出诗人,以其才华横溢和短暂而传奇的一生著称。在他的众多诗作详情
《射雕英雄传》作为金庸先生的经典武侠小说,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详情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世说新语》以其独特的魅力记录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详情
在道教传奇与神话故事中,赤脚大仙这一角色的形象虽短暂却极为鲜明,他在《西游记详情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宝库中,“斯斯文文”这个词汇常被人们所提及。但是,它究竟是不详情
你知道“时时刻刻”这个成语吗?它不仅仅是描述时间的连续,更是一种对生活态度的详情
在汉语成语的宝库中,“攘攘熙熙”以其形象生动的描绘,捕捉了人类社会繁忙混杂的详情
你是否曾在某个深夜,对着窗外的月光陷入沉思?又或者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中,感受详情
冬至,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是一个重要节气,也是反映中国传统文化深层内涵详情
在汉语的成语宝库中,“离离矗矗”是一个相对生僻的成语,但它独特的形象和寓意让详情
在汉语的丰富宝库中,“两两三三”这个短语可能会让人产生一丝疑问——它是否是一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