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下的混乱:清末曾爆发五次金融危机
2021-09-06 12:15:38

  1883年:倒账风潮

  “倒账”是中国传统金融用语,指的是钱庄、票号、银号等金融机构放出去的账(贷款)收不回来。因“倒账”而蒙受损失,俗话说“吃倒账”。

  1880年至1883年,上海掀起投资工业的高潮,工矿企业股票高涨,吸引了大批投机资金,1882年9月,股市很牛,熊市也在酝酿之中。投资者把炒高的股票相互抵押,各商家、钱庄都收入大批股票。1883年年初,临近年关,银根趋紧,众多丝商被困。这时,中法战争就要爆发,外国银行和山西票号从钱庄收回短期钱款,个人储户也纷纷提现,钱庄逼账犹如倒账,许多人乘机抛售股票,股价无资金承接而大跌,引发了新的倒账和抛售,股市崩盘了,1883年年初,着名的金嘉记丝栈倒闭,亏欠40家钱庄合计56万元之巨,牵连这40家钱庄倒闭;胡雪岩的阜康雪记银号破产,亏损了1000万两银子,最后也倒闭;上海滩最大的地产商徐润,因法国军队威胁进攻上海,导致房地产泡沫破裂而破产,损失340万两白银,波及22家钱庄倒闭。

  1883年年初,上海有78家钱庄,到了年底只剩下了10家。一般商品无不跌价30%至50%,所有房子都难脱手,贸易全面停顿。

2.jpg

网络配图

  1897年:贴票风潮

  “贴票”是中国近代钱庄发行的一种凭证,类似于今天的“定期存折”。其首创者是潮州商帮在上海开设的“协和”钱庄,它的规定是:凡以现金98元存入者,付给庄票一张,半月后可收现金百元,这是中国最早的贴票。贴票初期的利率在20%左右,以后高至50%、60%。

  1897年,甲午战争结束后的第三年,当时贩卖鸦片获利丰厚,市面缺乏白银。鸦片商便以高利息向钱庄借款,钱庄生意一时间红红火火,白银供不应求。有些钱庄不按常规经营,利用“贴票”办法,出高利息吸收社会存款,再以高利息放贷给商人。不少奸商乘机浑水摸鱼,开设假钱庄吸收存款,滥发贴票,其实他们的钱庄毫无资金,滥发贷款,其贴票到期又无法兑现支付现银,而且其他钱庄也因为高息揽存,无法持久,最终导致一个月中数十家钱庄倒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