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这些的名言,你真的理解里面的意义吗
2018-03-06 14:33:31 舜帝 周娥皇

  历史上有许多的经典名言,从这些名言被传播出来就一直让我们奉为经典,作为做人处世的行为准则。然而,其实当初这些名言的原意却往往相反,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内含。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blob.png

  很多时候这句话在现代的意思,就是与情人定下山盟海誓,只有死亡才能让两个相爱的人分开,当其实这句话出自《诗经·国风》,原文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翻译出来大致为:“我们生死不分,我们早已立誓。让我握着你的手,同生共死赴战场。” 这是一首典型的战争诗,这句话本是战士之间盟誓,共赴战场,同生共死,如今夫妻盟誓,可谓张冠李戴。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blob.png

  在很多古装剧中,经常会看到一些男人为了纳妾,把这句话说成最大的借口,而我们也理解成没有生孩子为最大的不孝,究其本义,这句话与生不生孩子实在是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的。原句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可知,这里的“无后”是指“舜不告而娶”,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舜结婚都不告诉父母,这是最大的不孝啊。”如果要翻译,则为:“有三种不孝,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

  “父母在,不远游”

blob.png

  经常说的只是这句话的前二句,且把“不远游”当作孝顺的唯一选择,典型的断章取义。原文出自《论语·里仁》,原文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不远游,如果游,则告之父母明确的方向,如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所谓:“游必有方,如已告云之东,即不敢更适西,欲亲必知己之所在而无忧,召己则必至而无失也。”

  “言必信,行必果”

blob.png

  出自《论语·子路》,原文:“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现在经常以此自勉或教育他人,意思是说话一定可信,做事一定办到,要求做人行事坦诚相待,恪守信用。但孔子的原意却是:“说出的事一定可信,做事一定办到,这是个浅薄固执的小人呀!”在他的眼里,这样子做事的人却是浅薄固执的小人,简直把我们的是非观颠覆了。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blob.png

  这段出自汉朝董仲舒所著《春秋繁露》,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封建时代的人际关系准则,因此而认为臣对君、子对父、妻对夫是绝对服从的从属关系。然而,原文却是:“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这里的君臣、父子、夫妻,前者主导,拥有权力,但也明确了“正”的义务,如果不正,臣可投降、子可出走、妻可改嫁。所以,三对关系间,权利和责任是对等的,全然没有谁绝对服从谁的意思。只是后来的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等,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宣扬“三纲”为“天理”,《弟子规》再推波助澜,把愚民宣传做到了极致,老百姓就真的将这奉为金科玉律去执行,实在是可笑至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