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内阁首辅也是文坛领袖 明代台阁体代表作家许彬作品鉴赏
2018-10-08 11:02:41 徐阶 王阳明 严嵩 朱翊钧 张居正

  以文学流派论,许彬为明代台阁体代表作家之一。台阁体为明朝永乐至成化年间出现的一种诗歌流派。台阁又称为“馆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台阁体代表作家为当时任大学士的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台阁体作品因过分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答之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缺乏生气,体现的是洪武朝以后长时期里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并作为典范而广泛地影响文坛。虽当时曾风靡一时,但从文学史的角度评价,地位并不高。

image.png

  许彬作为台阁体重要作家,三杨之后又居于领袖地位,其诗文自然具有与三杨类似的共性。但他在台阁体创作中又是别具一格的。与三杨的务求中正平和不同,许彬诗文以气势擅胜。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薛瑄曾为许彬的《文集》和《诗集》分别作序,对其推崇备至,称其文“若重林邃谷;若冰壶秋月;若太羹元酒;若波旋马逸;若天地包涵六合不见端倪;若烟云出没万状莫测机缄……”;又赞其诗“和粹春容,冲淡高古,一时为诗者罕与俪焉”。时任翰林编修、后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的刘珝也为其文集作序,指出其文具有纵横捭阖、汪洋恣肆的特点:“如水之行地,汇而为湖海,流而为江河、涧溪,渚而为池沼。随其小大,而出之不可穷。”许彬《文集》及《诗集》均编定于任太常寺卿期间,收录的是其早、中期作品,薛、刘均为台阁中人,其评价自然不无推举过度之嫌,但就所述许彬诗文艺术特点而论,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清初王士禛在《北征日记》中说:“乡先辈许襄敏公《赠岳蒙泉》诗有云:‘道上钩衣苍耳子,风前聒客白头翁。’公诗世不多见,此殊可诵”。所赏虽仅一联,亦可略窥全豹。

  罗宗强先生认为:“景泰之后,文学思想开始转变.也与政局有关。‘土木之变’以后,台阁文学思潮已经失去它的政治基础。台阁重臣的台阁文学观已经淡化,这一思潮的领导核心也已失去他们作为领袖的影响力。创作实践中出现了新的倾向,从鸣国家之盛转向了私人生活情趣的抒写。更为重要的是白沙心学的出现,打破了程、朱理学一统的局面,由理入心,追求心灵的本真,在文学创作中表现真性情,在审美情趣上由典则雅正转向纯任自然的明净的美。文学思想的这一转变,说明台阁文学思潮已经退出主流地位,开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一论述对了解台阁体和许彬的诗歌创作大有裨益。

  二、许彬晚年诗歌例析

  综观许彬的创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期追随三杨,渐享盛誉;中期领袖文坛,个人风格凸显;后期风格转变,崇尚自然,抒写性灵。他的后期创作对前、后“七子”的文风有较大影响。

  许彬晚年诗歌的内容比较丰富,有的歌咏家乡山水名胜,如《宝相禅寺》、《灵山胜迹》、《朝元仙观》、《蛇眼清泉》等;有的怀念故乡先贤,如《义姑遗庙》、《复圣古祠》等;有的描写田园生活,如《汶阳春耕》、《洸滨垂钓》等。体裁均为七律。这些诗篇大多写于明英宗天顺初年作者辞官归隐之后。此时的许彬,经历了政坛上的大起大落,诗歌创作仍保留了以气势擅胜的特点,但已基本脱去台阁体的范式,转为崇尚自然、抒写性灵。下面举例加以探析。

image.png

  先来看七律《灵山胜迹》:

  巑岏形胜小昆仑,北斗天高手可扪。

  一道金绳开汲路,千年石虎护山门。

  漫空法雨昙花落,阖殿香风贝叶翻。

  疑有真人曾挂锡,毗卢福地总堪论。

  灵山为宁阳东部一座海拔仅170米的小山。山虽不高,但孤峰独峙,陡峭壮丽,奇峰秀出,为一方之胜。山下树木葱郁,四季交翠;山上松柏蔽空,云蒸霞蔚。站在灵山之巅,北瞰汶河,宛如玉带。山上有创建年代最迟为隋唐年间的千年古寺,寺中存有唐上元元年石塔两座,上刻菠萝蜜心经。该寺唐称妙峰寺,金改寿峰寺,明清时期改称灵山寺。

  诗的首联即写灵山形胜:“巑岏”,为山高锐貌;以昆仑与灵山作比,具体而微,精彩立现。立于山巅,似乎可触摸到北斗,极力夸张,要在传神。

  颔联为传世名句,历来受人激赏。据史志记载,金代时灵山寺僧徒日众,因下山取水不易,乃造一铁索,设机提水以供日用,灵山因此又有“铁索灵山”之称。“一道金绳开汲路”,此之谓也。灵山寺山门前有一对石虎,栩栩如生。唐人李玄通《华严经合论》记载:《华严经》系由猛虎从西方驮来。故后来寺庙门前多有石虎。“千年石虎护山门”,即用此典,佛法之灵异威严顿时生动地表现出来。

  颈联写佛事之盛。昙花一名韦陀花,传说为花神所化,此处代指经义;贝叶是贝多罗树的叶片,可用来书写经书,长期保存,此处代指经书。“漫天法雨”、“阖殿香风”形容整个寺庙为浓重的佛教氛围所弥漫。

  尾联展开联想。真人,佛教指阿罗汉;挂锡,指禅僧至修行道场住宿,或任寺院住持。毗卢为佛名,指如来,亦作为法身佛通称,毗卢福地即如来住所。作者揣测这样美好的地方,堪比西天佛祖所居住的福地,过去一定有阿罗汉在此长期住持。

  此诗表现了许彬诗以气势擅胜、喜大处着笔的特点。灵山形胜之美、佛事之盛被作者描绘得声情并茂、气象非凡,使人如临其境。看似不过对佛寺、佛事的赞颂,反映的却是作者对家乡山水文化之深情。

image.png

  再来看七律《汶阳春耕》:

  派出徂徕赴济西,东风两岸力田齐。

  水边宿润云千顷,陇上新晴雨一犁。

  嘉种播来禾满野,陂田菑处稻成畦。

  劝农令尹侵晨出,喜见儿童傍雉鸡。

  首联落笔先写汶水源流。汶水发源于莱芜原山,此云“徂徕”,有失准确,但汶水西流中,亦汇入了徂徕山各支流。自大汶口以下,滔滔汶水润泽两岸成膏腴之地。春秋时“齐鲁必争汶阳田”即这一地区。惊蛰以后,东风吹来,万物复苏,农人为不失农时,正忙于春耕。

  颔联写天气变化为春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汶水滋润,汶阳田上昨天阴云密布,下起绵绵春雨;今朝放晴,田间墒情正宜春耕。农夫心情之喜悦不难想见。

  颈联写农夫劳作的热闹场面。“陂田”,指河滩;“菑”,为初开垦的荒地。农夫们有的在肥沃的熟地里播种,有的在新开的河滩地里插秧。在辛勤的劳作中,似乎已经看见“禾满野”、“稻成畦”的喜人景象。

  尾联写地方官员到乡间视察农事。除了田间农夫劳作的盛况之外,他还看到农家孩子们正在与雏鸡嬉戏,——在主要为远景、基本为静态的画面上突然增加了一处生动的特写。好一幅春耕图、农家乐!

  这首诗的基调是喜悦欢快的,画面清新,文笔清丽,反映出作者对家乡、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洸河是宁阳西部一条主要河流。作者闲来无事,与老友漫步于洸河之滨,时常可见垂钓之人。看到钓者的闲适和惬意,不由忆及往事,当年情景与眼前风物交汇起来,虚实相生,融为一体,成为绚丽的画面,于是留下了下面这首《洸滨垂钓》:

  坐钓洸滨记昔曾,斜阳古渡碧澄澄。

  一丝牵动波心月,两手扳回柳下罾。

  漏网白鱼犹假息,得云金鲤遂飞腾。

  一从脱却羊裘去,回首秋霜两岸冰。

image.png

  落笔进入回忆,写当年自己也曾坐钓洸滨,享受垂钓的乐趣。那是一个下午,在洸河古渡口旁,夕阳映射进澄碧的河水里,泛起粼粼波光。在柳树下安好方形的渔网,然后甩开钓竿,静待鱼儿上钩。时间过得真快,直到皓月东升,才收拾渔具回家。“一丝牵动波心月,两手扳回柳下罾”,堪称妙句。钓到了多少鱼,实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钓鱼过程的乐趣,体味人生的道理。“漏网白鱼犹假息,得云金鲤遂飞腾。”是说鱼,更是说人。鱼儿和人一样,命运各异,有的侥幸躲过厄运,有的得志飞黄腾达。那跳过龙门的金翅鲤鱼,不是据说化身成龙了么?而自己中进士、点翰林、进内阁、成首辅,在世人眼中也算风光无限了。但个中滋味,唯有自己晓得,而难与人尽述。“一从脱却羊裘去,回首秋霜两岸冰。”“羊裘”典出东汉严光故事,见《后汉书·逸民传·严光》:严光“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帝位,乃变名姓,隐身不现,……披羊裘钓泽中。”后因以“羊裘”指隐者或隐居生活。“脱却羊裘”,指进入仕途。经历了数十年宦海浮沉,老来回首险恶仕途,作者不由感慨万端:仕途通达与羊裘垂钓,似乎悬若天壤,而孰得孰失,竟是一言难尽!

  此诗感情复杂,有对隐逸生活的赞美,有对仕途生涯的回顾,有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值得反复体味。

  通过对上面三首诗的初步赏读,可以发现许彬晚年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一是境界开阔,气象宏大;二是善于对典型景物作精彩特写;三是用典似不经意而恰到好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