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桥之战清军为何失败?原因是什么?
2018-11-28 14:49:42 林世功 鲍承先 鄂尔泰 循贵妃

  1860 年,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最后阶段决定集中兵力保卫北京城。在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的率领下,清军步骑兵约三万人与英法联军约五千人在北京通州八里桥进行决战,结果以清军骑兵全面崩溃,战死两千余人收场。而英法联军仅仅死了不到20人。此战也是清军作战史中最后一次大规模使用骑兵,那个曾经令整个欧洲大陆闻风丧胆的蒙古骑兵再也不复往日荣耀....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清军八里桥的惨败呢?

image.png

  将帅不和

  八里桥之战主将是僧格林沁和胜保,僧格林沁为主帅,指挥蒙古马队正面突击; 胜保为副帅,主要负责指挥两翼包抄。但两位将帅在战斗过程中并没有精诚团结,反而互相较劲,在战后又诋毁对方美化自己。胜保在战斗中中弹负伤,在战败后给军机大臣的信函中称: “可惜俄顷之间便获大捷,竟因弟身受重伤,不得成此一战,岂非天哉!言至此,不觉痛哭失声。”同时指责僧格林沁“前日张家湾之战,并未伤折。( 蒙古马队) 一闻夷炮,辄反击,致将步队冲乱,而邸帅仍姑息之不加查办,其何以振作乎”,将作战失利的责任归咎于僧格林沁督战不力。

  战术失误

  面对英法联军,咸丰皇帝制定了“以奇兵抄袭,挫其前锋,能以鸟枪、刀矛等短兵相接”的战术。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用骑兵在广阔平原上冲击装备新式枪炮的敌军是一种自杀行为,骑兵的速度无论如何比不上子弹的速度。更糟糕的是,清军马匹很少见过炮火,一旦受惊回奔,会对后方的步兵方阵造成极大的冲击因此,这一战术失误是导致八里桥之战失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image.png

  武器装备和士兵训练落后

  八里桥之战中,清军的武器大多为冷兵器,即便是火器,技术水平也还停留在明末清初时期。战场上英法联军曾缴获清军一门火炮,“青铜做的,长达 3. 51米,重达 7220 公斤!这些“无敌大将军炮”是清朝康熙年间研制的一种子母炮,曾在雅克萨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该炮面对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而不断发展的西方新式武器( 后膛开花炮和来复枪) 已经落伍。而且不带瞄准镜,训练松弛,因此面对西方新式武器毫无还手之力,法军曾讽刺清军“仍那么幼稚使用弓箭作战,弓箭怎么抵挡了卡宾枪和刺刀,( 清军) 500 米内射不到人家那里,人家却一下能射穿他们的胸膛。中国兵没有刺刀,只有长矛、梭镖、戟和各种大刀、短刀、长刀或双手拔刀等”,可见清军武器装备之落后。

image.png

  八里桥之战的失败,看似不可思议,其实存在着很大的必然性。整个满清社会从上到下对“西方蛮夷”一无所知,时任詹事府詹事的殷兆镛更是提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棉被法”,即“遇夷匪,则棉被军当先,前层蹲,次层立,将全军遮住,酌留空隙为瞭视与放火器之地。布阵既定,任敌人多方冲突,我军屹立不动。俟敌稍懈,则棉被军疾驰前逼,彼火器刀矛都无所施”,由此可见当时清朝官吏对英法联军的凶猛火力认识的肤浅程度,怎么能不败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