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仁:坚持民族大义,以身殉国
2019-02-12 10:37:13 骆尚志

  从明末农民起义,李自成的大顺军占领北京,明代崇祯皇帝在北京景山古槐上自缢身亡,宣告了明朝的结束。吴三桂为红颜一怒引清兵入关,大清王朝建都北京,实现了明、清的朝代更替。但历史远非这么简单,明代皇帝的后裔,不甘退出历史的舞台汉,人们的正统观念对异族政权建立,也给予了坚决的排斥。当时,明朝的势力,仍控制着中国的半壁江山。因此在中国南方地带,先后有弘光、隆武、鲁监国、永历几个皇帝(或皇室)代表明王朝政权依然存在。一直延续到清康熙年间,历史上称之为“南明”。本文故事的主人公王之仁,就出现在南明“鲁监国”时期。

  王之仁(?-1646年)字九如,保定人。传为崇祯末年东厂提督太监王之心堂兄弟。南明弘光时官至宁绍总兵,统水师。清兵下浙东,曾奉表投降,旋为民众抗清义举所感动,乃积极拥立监国鲁王,进封武宁侯。虽因与诸军争地争饷事,为朝臣所侧目,然奋勇抗清,最后以身殉国,留下千古佳话。

  坚持民族大义,效忠明室

image.png

  朱元璋的第22子朱桱的八代孙朱聿键,继“南明”的“弘光”政权之后,于1645年闰6月27日,在福州即位做皇帝,建立“南明”的第二个政权——“隆武政权”。

  浙东一带,由于反清势力发展,也急需一位明朝宗室出任监国。朱元璋第十个儿子朱檀的第九代传人朱以海继位鲁王,本该在山东,却因清兵追剿逃到南方。1645年6月18日,朱以海在浙江出任监国,仍用弘光年号。1646年改元,用鲁监国年号。南明这两个平行的政权出现,预示着皇室的激烈纷争,极容易出现自相残杀的情况。

  朱以海监国,得到了方国安、王之仁等拥有兵权的实力派的拥护。朱以海因为哥哥在山东被清军杀害,因此对清军十分仇恨,是铁杆的抗清派。清军进入浙江后,朱以海坚持不降清,后来在浙江举起抗清的大旗,有时亲自到前线去,流亡的时候,也经常在船上办公。朱以海的政权和朱聿键的政权一样,有先天缺陷——没有自己的“政治班底”。下属各为其主,各为己利。这样,权力很容易被架空,所以出现了“唐鲁之争”。唐、鲁是朱聿键、朱以海曾经的封号。

  朱聿键登基比朱以海早,而且朱聿键还得到了南方多个省的支持,按道理来说朱以海应该“退位归藩”。但拥立朱以海的都是大学士,他们不甘心。当时手握大权的张国维、王之仁等极力反对。

  朱以海曾经决定“退位归藩”,离开绍兴去了台州,他这的要退位了。可是在1645年10月,王之仁亲自带兵把朱以海从台州又“迎”回了绍兴,王之仁告诉朱以海,这个监国你当也得当,不当也得当。于是朱以海接着当他的监国。人们见过刀架在脖子上让皇帝退位的,还没见过刀架在脖子上逼着你当皇帝的,可是在南明这种现象出现了。

  有了唐鲁之争,事情就复杂了。

  朱聿键派去浙江犒师的特使被朱以海的部将杀害,并抢走了朱聿键的十万两白银,杀人越货,做得有些过分。

  唐鲁之争,朱以海君臣们认为如果能攻下南京,那么鲁监国的地位马上就能上升。可南京在清兵手中,于是朱以海和他的下属们开始酝酿打南京的主意。而要想打南京,那就得先要拿下杭州。于是在1645年8月,王之仁、方国安带本部人马攻打杭州。可是在杭州城下,南明军连着吃败仗,方国安的儿子也战死在杭州城下。他们拿下杭州,再图南京的计划遭遇重创。

  1645年12月,方国安和王之仁不死心,重整部队,再次攻打杭州。朱以海作为皇帝,亲自到前线鼓舞士气,本以为可以振奋军心,结果这一次,南明军的表现还像上次一样,败绩连连。南明军不但攻城失利,而且清军还发动了猛烈反击,南明军损失惨重。朱以海政权从此以后,再无进攻的力量了,只能退而防守。

  唐鲁之争严重地削弱了南明抗清的实力。南明唐鲁之争,也是满清政府最想看到的。那边朱以海被赶下了海,而这边朱聿键的日子也不好过。

  王之仁在唐鲁之争中,坚定地站在鲁监国朱以海一边。如以刀相逼,令其做皇帝,死心塌地为鲁监国出兵打仗,不怕失败,连连出击等做法,看似过分,有人说他是出于私心,谋求己利。其实未必,前后印证,全面估衡,王之仁所为实是出于对明王朝的忠诚和对明政权抗击清军的厚望,强烈的民族气节使然。

  韬光养晦,坚持抗清

  在鲁监国崛起之时,时任浙江防倭总兵的王之仁,正在鲁监国的领地。在清兵即入浙江之后,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王之仁业已投降清朝,清兵首领贝勒博洛也命他继续担任原职。

  史家对王之仁的这一所为,评说纷纭。是反复无常,还是韬光养晦?莫衷一是。

  在南明历史上,很多人本来是小人,后来大义凛然,抗击清军;有的本来是好人,却投降变节。请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真说不太清楚,历史也真不好读懂。其实,那是我们在带着感情读历史,如果你放下自己的感情再读历史,你会发现历史其实很简单——历史就是人和事。我们看王之仁,不难,看他的行动,以事实说话,便可论定。

  当时,浙江宁波发生大规模反清运动,与降清的官员谢三宾发生冲突。谢三宾,为了保住家人性命,派人带自己的亲笔信到定海找王之仁总兵,请求出兵镇压。镇压谁?镇压反清的军民。而且密信中说:“将军以所部来,斩此七人,事即定矣。某当一千金为寿。”要求他处死七人,送他千金,以利益相诱。当时反清的盟主、原刑部员外郎钱肃乐,也派人来策反王之仁。王之仁安抚钱肃乐的使者,又答应谢三宾的使者:“十五日至鄞县,共议之。”十五日,王之仁果然率兵前去鄞县,召集诸位乡老,会于演兵场。谢三宾自以为得计,高兴得不得了,认为反清派钱肃乐等人必定血溅演兵场无疑。不料,坐定之后,只见王之仁不慌不忙从靴子里取出谢三宾的密信,当场朗读起来。谢三宾大惊,急忙冲上前去,想夺回密信。王之仁大声喝令士卒:拿下谢三宾。谢三宾行贿赂的丑行败露了。王之仁回头对钱肃乐说:“是当杀以祭纛否?”要用他的人头祭旗。谢三宾一看,大事不好,头将落地,马上跪地求饶,磕头如捣蒜,苦苦哀求。历史资料是这样记录的:谢三宾“哀嚎跪阶下,请输万金以充饷。乃释之。”谢三宾自愿拿出万金,做部队的粮饷,才得以活命。

  王之仁,憎恨投降派,由此可见一斑。

  王之仁兵力充足,又有了丰富给养,他参与反正,使宁波的反清局面,一时间迅速扩大展开,对周边各县也发生了很大影响。

  毁家纾难,以身殉国

  1646年(顺治三年二月,鲁监国元年)清廷命多罗贝勒博洛为征南大将军。博洛是努尔哈赤孙子,属于第三代女真皇族将领,相对于第二代皇族将领来说,博洛的作战经验明显不足。于是多尔衮给他派了作战经验丰富副手。博洛领兵南下,进攻浙江、福建。5月,由苏州,抵杭州,主力步兵一路前行,所到之处,南明军望风披靡,抵抗也是软弱无力。1646年5月29日,方国安和王之仁苦心经营的钱塘江防钱被清军攻破了。朱以海紧急收缩兵力,至此誓保浙南的计划破产。清军打来,当天晚上朱以海就离开了绍兴,经台州乘船在海上逃跑了,开始了流亡皇帝的生涯。

  5月30日,博洛帅清兵开始攻打绍兴,在清军强大的攻势下,6月1日绍兴既被清军破城,鲁监国所封的越国公方国安,一年前在杭州城下还表现得非常有骨气,现今在绍兴变成了软骨头,领兵马500名,步兵7000名,不战而降,投降了清兵。

  不只是方国安投降了,投降的还有新建伯王业泰、内阁大学士方逢年、谢三宾、宋之普,还有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以及依附于方安国的弘光朝兵部尚书阮大铖等,副将有更是不计其数了。

  皇帝跑了,主帅带着将士投降了,孤立无援的兴国公王之仁看到大势已去,不禁泪水纵横,仰天长叹:“毁天下者,方国安也!敌兵数万屯北岸,倏然而渡,孤军何以迎敌?惟一死而已!”

  他横下一条心,率领兵员乘船百艘,载大批辎重、武器,由蛟门航海到舟山,打算同隆武帝所封的肃虏伯黄斌卿会师,公同举兵,以为反清大计。黄斌卿伪装答应,出海后,便出尔反尔,突袭王之仁,夺去了他的近百艘船只,消灭了他的好不容易逃出绍兴的残军。王之仁对黄斌卿背信弃义的行为,恨之入骨,他看到无人可信,他将自己的全家眷属,包括孩子,共计93人乘的船只凿沉,全部溺海而亡,将鲁监国所颁发的敕印也扔进大海,自己留一条大船,树立旗帜,直驶吴淞江口。当地清兵以为他是前来投降的明朝高官,迎接款待,被送到松江府。吴淞总兵不敢怠慢,立即又将他送到南京。王之仁穿蟒衣,乘大轿,器宇轩昂,直入南都,王之仁见到招抚江南大学士洪承畴。于是,王之仁慷慨陈词,说自己是前朝大帅,国家灭亡,不该活着,但恐怕葬身大海被鲸鱼吃掉,身死不明,后世历史没有可信的记载,所以前来投见,死在明处。洪承畴已降清,想使他回心转意,婉言劝说剃发投降。据《明季南略》记载:王之仁怒火万丈,开口大骂洪承畴:先帝为你立祠庙,荫庇你的子孙,你却忘恩负义,操戈入室,反面事仇,“昔先帝三坛祭汝,殆祭狗乎?”这就是骂他是“忘恩负义的狗汉奸!”洪承畴羞愧满面,无地自容,便恼羞成怒,狠狠地下令:处死王之仁人。

  王之仁死前,据说留有绝命诗二首。其一云:

  黄沙白浪起狂飈,

  力尽钱塘志未消。

  半世功名垂马革,

  全家骨肉付江潮。

  诗题四壁生如在,

  大笑秋空死亦骄。

  三百年来文字重,

  祗今惟有霍嫖姚。

  诗抒写了王之仁效忠朝廷,戎马一生,坚守气节,以致毁家纾难而在所不辞的英雄气概。他自比汉代征讨匈奴、立功万里的大将军霍去病(后世也以他武将官职称他霍嫖姚),可见其心志。世间终是有男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