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空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 他做出的成就有哪些
2019-04-05 11:59:43 独孤贵妃 刘宴 徐有功 悟空

  不空(Amoghavajra)(公元705年~ 公元774年),音译为阿目佉跋折罗,意译为不空金刚,又名不空三藏法师,不空大师,或称不空智,唐玄宗赐号“大唐智藏”,封特进试鸿胪卿。

image.png

  时代背景

  印度的佛教,在历史上可分为小乘、大乘、金刚乘(密教)三个阶段。而不空三藏正好生长在密教盛行的时代。密教在印度可说是源长流远,其实践与理论都立于整个印度文化的基础上;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宗派,而是广大印度宗教潮流的一支。或许可以说它早已潜伏在雅利安人与非雅利安人双方的生活中,从七世纪起,才慢慢独立而具有明确的形式。

  关于密教在印度成立的社会背景,虽不得详知,但至少可从以下四项明确的事实探求密教成立的因素:(一)西罗马帝国灭亡(475),导致印度与西方世界的贸易及其商业资本衰退。(二)强大统一的笈多王朝逐渐衰弱,接着异民族(匈奴)侵入,逮其被击破后,地方王朝分立,政治日趋专制。(三)农村封琐性经济成立,自古停滞于农村的政治、文化势力反而大见伸张。(四)受商业资本家支持的佛教与耆那教势力日衰,而居于主流、正统的印度教(婆罗门教)反而日渐兴盛。

  密教亦称为秘密佛教,是混合了复杂的要素而成立的。要简单的下其定义是很难,但可举出其两大特色:一是高度发达神秘主义的哲学;另一是低俗咒术仪礼的组织化。前者是继承大乘佛教中观与瑜伽行而来;后者是密教与民众接触时重要的一面。

  七世纪以后具有独立性质的密教,称为「纯密」。在此之前的密教,称为「杂密」,指见于一般大乘经典陀罗尼品中的密教。陀罗尼,汉译为「总持」,亦即咒语,系用以忆持佛典要点的摘要语,也被认为具有神秘的灵异机能。在此语言被视为神圣。原始佛教时代,释尊对咒语采取严禁的态度。但到了密教成为独立的思想体系,出现于印度佛教史上时,咒语极其盛行,不只密教经典,而且连显教的大乘经典都加入咒语,如《心经》中的般若波罗密多咒。

  「纯密」即纯正的密教,是以《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为二大支柱而成立的密教。

  《大日经》是一部叙述大日如来比如阳光一般的智慧光明,慈悲救济一切众生的经典,它所依据的是中观、般若经,其所开展的世界叫做胎藏界。而《金刚顶经》是承继《大日经》而成立的,但它依据瑜伽行唯识派的哲学与认识论。它开展的世界叫做金刚界。至此不论是中观派或是唯识派,其学说进展的结果都有渗透了一些密教的思想。

  东晋已有密教经典传入中国,这些都是印度初期的密教经典,亦即杂密的经典。唐玄宗时代,印度密教大师善无畏来到中国。初被迎住兴福寺,后任西明寺住持。善无畏三藏曾在那烂陀寺──当时印度佛教亦即密教的研究中心──学习密教。他到中国后,着手翻译密教的经典。在善无畏的译经中,最重要的是《大日经》。密教采用印度固有的灌顶礼仪,作为其师徒传承密法的仪式。这种灌顶式在四世纪从印度传来,但中国实际举行是在善无畏以后,给予中国上下强烈的印象。

image.png

  另一位印度密教大师金刚智,亦来到中国。金刚智三藏,是东印度人。他在印度各地学律、中观、瑜伽行唯识,并在南印度修学密教。约四十岁时到中国;在中国译经弘法大约二十年。金刚智三藏所学的密教是流行于南印度的《金刚顶经》系密教,他将它传到中国。他的译经中最重要的是属于《金刚顶经》系的《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四卷等。此代表金刚界的密教。经由善无畏与金刚智二位密教大师的译经,中国佛教才开始能接触到金、胎两部的密教。

  后不空三藏遇金刚智三藏,师事他,接受他所有的密法;在师子国遇普贤阿阇黎,蒙授秘法。不空三藏自师子国请回大量的密教经典,并进行翻译,令密教渐行于中国。不空三藏是印度人,但幼年就到中国,比前二位大师更具中国色彩。除译经外,他在宫廷或在其它地方也弘法,并在五台山等建密教寺院。由于时势所趋,他所译所弘均属密教。

  如上述,自七世纪起,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唯识二大派,已逐渐密教化,佛教经典也随着时空纳入许多密教思想。八世纪,密教的经典大量的从印度展转传入中国。中国佛教接受未密化、已密化的经论后,一些修行仪轨亦逐渐流行。不空三藏处身于密教兴盛的时代,在自己精进努力下,终于成为一位密教的大师。

  主要成就

  关于不空的思想和学说,可以注意的是,他自幼来华能够通晓中国的语文和文化,这个优越条件是历代来华的译师所少有的。当时佛教中各宗竞立,密法渐行,有一种要求抉择统一的趋势。不空长期住在中国,对于这种情况有很深的认识,所以从他的译述中可以看出,他正是以毕生的精力从事这种努力,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虽然他在后代人的心目中是一位密宗的祖师,但他的译述并没有独尊密法抵抑显教的意思,不过认为真言门的修行证果比显教为速而已。不空的译籍可以分为五类:

  显教类

  《般若》、《华严》、《大集》三部大经包含了大乘佛教的主要内容,其“译汉”工作在不空以前基本上已经完毕。不空特改译《仁王般若经》二卷以发明般若余蕴;又重译《密严经》三卷以沟通《华严》、《胜鬘》等经;又重译《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八卷以抉择大集法门。又佛教的显密经典以及历代中印传说,都认为中国汉地是文殊菩萨应化之域,不空因此重译《文殊师利佛刹功德庄严经》二卷,以加强这一信仰。此外,还译有《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一卷、圣者郁楞伽造《大乘缘生论》一卷、《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正论经》一卷、《大方广如来藏经》一卷、《大圣文殊师利赞佛法身礼》一卷、《百千颂大集经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赞》一卷。这几部经论的译出对于当时佛教中流行的几个重要句义(范畴)象缘生、正法正理、如来藏、法身等都提供了经典性的根据和解释。

  杂密类

  所谓杂密一般是指金刚界和胎藏界两部法以外的密部经轨,但这是在金、胎两部法特别受到推崇以后所立的名称,不空时代还没有确定这一说法。对于杂密法门,不空不但非常重视,而且为提高它们的位置作了很大的努力。他在返唐之初(754),曾特别提出《金刚大道场经》一系里“一字佛顶法”的各种经轨加以译述。其中观想由日轮出生本尊,这和胎藏界的观想莲华上月轮以及金刚界的观想月轮中莲华的意义都有所不同。事实上,日轮观在佛教显密经典中是一个比较古老的传统,而月轮观则是在金、胎两部法兴起以后才普遍的。不空在《三十七尊出生义》中,以为从释迦(能仁)的普贤金刚性海中流出三十七尊,而以顶轮法为“胜绝唯一法”,可见他对于这一系法的推崇。另外,可以归入本类法的文殊咒藏各法,不空也广事翻译,如焰曼德迦法、金翅鸟法、摩利支法等。

  金刚类

  金刚界法是不空早期从金刚智研学的重心,也是他后来发展所学的基础。据不空所译《金刚顶十八会指归》,金刚界法只是初会中的一部分内容。不空曾选译初会一分为《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三卷,其全经四千颂到宋代施护才完全译出为三十卷。不空另有《三十七尊出生义》、《不空心要》和《金刚顶经义诀》(残)等述作,都属这一类。从印度佛教密宗发展的过程看,金刚界法的观想组织是后来流行的各种秘密瑜伽法门的重要依据。但自金刚智于公元701年学得本法起,以后百余年间其内容一再变化。如不空所译经文就和金刚智所传不同,而公元774年前后到乌荼国王寺从灌顶师达摩吉栗底(法称)受瑜伽教法的罽宾人般若,来华后所译的《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又和不空所传有别。

  大乐类

  以《般若理趣经》为本源的大乐系密法,在不空的译述中也特别值得注意。他所译关于本类的经、释、仪轨共有十多种。当时代宗也从不空受学此法,其受到重视可想而知。《般若理趣经》的翻译虽从玄奘开始,但经末咒文早由波颇密多罗(626来华)传与玄模(见《法苑珠林·咒术篇》)。又《理趣经》末的咒也已收入阿地瞿多的《金刚大道场经》抄译本《陀罗尼集经》中。《金刚大道场经》十万颂本在公元535年以前成立,所以《理趣经》咒的传世是很早的。《理趣经》的义理是《大般若经》中实相般若一分的略要,所以菩提流支的重译本即题名《实相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实相就是法界,所以本系法中以表示周遍于器世间和有情世间的法界身普贤金刚萨埵为本尊,同以他受用身的毗卢遮那或持金刚和自受用身(智法身)的四面毗卢遮那或金轮佛顶为本尊的法门相比,意义上更深入一层。大乐系的法门和公元八世纪中到我国西藏地区的莲华生、无垢友等所传授的大圆满,以及印度超岩寺后出的大手印法门在理论和修法上都一脉相通。而且大圆满和大手印都别称实相般若,而大乐金刚萨埵的修法也别称大印法门,足见它们在义理上有共同的渊源。

  杂撰类

  不空译述一百一十部共一百四十三卷(依《贞元录》)的显密经轨中,有他和当时天文家杨景风共译的《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二卷,为后代密宗所常用,其中具见印度当时的一般天文星历的知识。此外还有《金刚顶经义诀》一种(残),据说是他赴印以前的著述,也为后世密教所诵习,他还遗有奏表若干篇,由圆照集为《表制集》六卷(兼收不空弟子表文)。从这些遗表中可以看出他对中国文学的修养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圆照并称赞他“冠绝古今,首出僧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