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出身低微,却为秦始皇统一立下大功
2019-06-11 11:09:14 浦将军 秦韬玉 李贞丽 罗敷 秦钜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李斯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公元前247年前后,楚国兰陵县(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荀子家中。

  眼下这里正在进行着一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只听年轻的学生对老师说:

  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大概的意思就是说,身处卑贱之位又不思进取,那人就跟禽兽没啥区别了。卑贱和穷困是人世间最痛苦的事,学生不要穷困,要升官要发财,要做人上人!

  荀子如何回答这个学生的?我们无从得知。我们只知道,不久之后,当秦庄襄王异人新丧,13岁的秦王嬴政刚刚登基的时候,此时在秦国独揽大权的文信侯吕不韦门下,多了一个年轻的门客,他的名字叫做李斯。

  一、三道关卡,李斯如何走入秦国核心?

  年轻的李斯怀着他升官发财的伟大理想来到了遥远的秦国。这会儿异人刚去世,未来的始皇帝还是个13岁的少年,秦国上下是吕不韦说了算的。于是李斯自然就投奔到了吕不韦的门下,当了个舍人。

image.png

  李斯是荀子的入室弟子,从荀子学帝王之术,水平还是相当不错的,很快就得到了吕不韦的赏识,任命他做了郎官,李斯从此也就走到了始皇帝的面前,有了陈述自己观点的机会。

  不过呢,升官发财这条路,注定是不好走的。从李斯到秦国,到始皇帝开始统一六国(前230年),17年间李斯起码遇到三个大坎儿。

  第一个坎儿就是秦始皇十年(前237年),吕不韦集团倒台。李斯是吕不韦的舍人起家,其在秦国的发迹少不了吕不韦的大力推荐。吕不韦集团倒台之后,很多吕不韦的门客都受到了牵连:“其舍人临者,晋人也逐出之;秦人六百石以上者夺爵,迁”,唯独李斯没事。如果究其原因的话,应该说与他尽早地站到了始皇帝一方有关。

  早在李斯为郎官的时候,面见嬴政就向嬴政提出了他统一六国的构想,这就让年轻的嬴政心潮澎湃,对李斯也是非常的欣赏。之后,李斯在嬴政准备统一战争的过程中,多次出谋划策,各种分化、瓦解东方六国的计谋背后,多有李斯的影子。嬴政也是多次提拔李斯,先是让他做长史,后来又提拔做客卿。可以说李斯虽然是吕不韦舍人出身,但他在抱上了嬴政这条更有潜力的“新大腿”之后,就逐渐和吕不韦这条“旧大腿”撇清了关系,并赢得了嬴政的信任。

  第二个坎儿与第一个时间上相差仿佛,也是始皇十年。事件的起因是始皇元年(前247年),韩国派水工郑国当间谍,去秦国说服秦国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希望秦国把大把人力物力投入在里面,从而疲敝秦国。后来这个阴谋败露了,于是引发了秦国朝堂上下对“外来人口”的强烈排斥,始皇帝更是一怒之下下了《逐客书》,要把所有在秦国的外国人撵走,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当然不甘心这么灰溜溜就离开秦国,于是临行上书,就有了那篇著名的《谏逐客书》。嬴政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停止逐客,李斯也就得以留下了。

  第三个坎儿是始皇十四年(前233年),这次李斯遇到了竞争对手,也是他的同门师弟韩非。韩非来到秦国之后,向嬴政系统地阐述了他统一六国的方略,嬴政对他非常欣赏,准备委以重任。李斯知道韩非的才华比自己强很多,于是就开始进谗言,他对秦王嬴政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啊,秦王您要统一六国,韩非终究是要向着韩国的。”想想四年之前的《谏逐客书》,“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籍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言犹在耳,可见当所谓道理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李斯这个人是没有什么立场可言的。秦王嬴政听信了他的谗言,居然真把韩非下了狱。之后李斯遂利用权势,将韩非毒死在了监狱里。

  二、李斯与嬴政,始皇帝身边的光与影

  从李斯为郎官面见嬴政开始,他就一直留在了始皇帝的身边,为其出谋划策。早期李斯曾向嬴政详细地阐述了其对秦国扫六合的战略构想:“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一段话说得年轻的始皇帝心潮澎湃。

  这之后,不论是战略准备期,还是从前230年开始的统一战争中,李斯都多有贡献。史载,李斯“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可见李斯虽然没有亲自上阵杀敌,但在后方仍然为瓦解六国势力做了大量的贡献。统一之后,李斯也被秦始皇任命为廷尉,后来又被升为丞相,终于实现了他位极人臣的理想。

  从前221年统一六国,到前210年始皇帝去世,11年间李斯作为秦始皇的左右手,可以说是全程参与了秦朝建立后的各项大事。在秦始皇的各种伟大功绩的光芒里,都少不了李斯的一份功劳,正所谓:“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然而,有光的地方必然有影,秦始皇诸多为后世所诟病的苛政、恶政,少不了也有李斯的一份“功劳”。比如最著名的那个焚书事件。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在咸阳宫的一次宴会上,博士淳于越针对分封与法古的问题,向秦始皇提了一份建议。不管这建议是否正确,这也算为人臣子的本份,秦始皇也没有责罚他,只是把这个事下给丞相李斯组织讨论。然后就有了李斯著名的那篇关于焚书的文章,他说: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焚书之后第二年,又发生了坑儒的事件。这次的事件是否和李斯有关,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但考虑到李斯当时在秦朝的地位,要说他完全没有参与,应该是不太可能的。

  三、李斯之死,或许世间真有报应?

  秦统一后,李斯官至丞相,位极人臣。财富地位都有了,可以说李斯已经实现了他当年入秦时的抱负。可人往往就是这样,没有权力财富的时候拼命追求,一旦掌握了这些,又想着拼命地守住。这样的心理,可以说也是注定了李斯的结局。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于沙丘,死前遗诏长子扶苏“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这个时候,赵高找到了李斯,于是就有了后续矫诏的故事。实际上,赵高一开始跟李斯谈这个事儿的时候,李斯是拒绝的,也说了很多漂亮的话表达对始皇帝的感谢和忠心。但赵高早就看透了李斯,他只说了一句话:

  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功高孰与蒙恬?谋远不失孰与蒙恬?无怨於天下孰与蒙恬?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

  可不是么,扶苏的亲信是蒙恬啊,如果扶苏继位,那还有你李斯什么事儿呢?为了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什么始皇帝的知遇之恩都被李斯抛到了脑后,后面的事儿咱大家也就都知道了。

  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孩子,而最终继位的这个胡亥,可以说是最差的一个选择。胡亥上台后,继续了秦始皇时期的苛政,李斯作为丞相也没有劝阻。

  在杀光了秦始皇的子女旧臣之后,赵高和李斯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而秦二世是赵高看着长大的,感情上自然跟赵高更亲近,这就让李斯非常惶恐。后来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候,胡亥问计于李斯,李斯揣摩着这个昏庸皇帝的心理,上了一篇“奇文”,开篇是这么说的:

  夫贤主者,必且能全道而行督责之术者也。督责之,则臣不敢不竭能以徇其主矣。此臣主之分定,上下之义明,则天下贤不肖莫敢不尽力竭任以徇其君矣。是故主独制於天下而无所制也。能穷乐之极矣,贤明之主也,可不察焉!

  什么意思呢?大概就是说,天下都是皇帝的,当皇帝的就要好好享乐,全天下的人都应该为皇帝服务,有臣民不听话,那就用严刑峻法伺候,让所有人都恐惧,就不敢闹事了。

  这篇奇文可以说是古代中国最为无耻的政论之一了。以李斯的才华,会不懂这通篇都是胡说八道吗?当然不是,究其原因,不过是“畏死患失之心迫,而有所不避尔”(王夫之《读通鉴论》)。

  秦二世拿着李斯的这篇“督责之术”,在暴虐的道路上一去不返了。前207年冬,因赵高诬陷,李斯被二世下狱,很快以谋反的罪名被腰斩于咸阳。李斯上给秦二世的那篇督责之术,最终落到了他自己头上,这世间莫不是真有报应吧?

  文史君说

  在告别老师荀子的时候,李斯表达了他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当然,这种追求本身也不是什么坏事。但我们回顾李斯的一生,他追求功名利禄的方式,确实是过于不择手段了。可以说,这种没有任何道德底线的行为方式,成就了李斯的功名,可最终李斯也死在了这上面。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老子说道德,庄子说无为。今天的人时常在歌颂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诚然,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大爆炸的时代,但同时也是礼崩乐坏,社会秩序与道德伦理崩溃与重组的时代。

  套用狄更斯在《双城记》里的一句名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似乎每个人都有着向上爬的机会,也涌现了大量的布衣卿相,比如李斯,从一介布衣到封侯拜相,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秩序与道德崩解,固然给了李斯这样的人向上爬的可能,但也让更多的人失去了秩序的保护。且不说普通人,强如韩非,最终不也死在了李斯的迫害下吗?就算是李斯自己,当时移世易,也只能抱着儿子痛哭而已。

  从布衣到秦相再到腰斩,李斯的一生,或许也是这乱世里,诸多人生的一抹剪影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