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前两代人英勇神武,子孙为何一代不如一代?
2019-10-18 11:26:20 樊迟 宰予 端木赐 仲由 孔子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晋国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知氏能出人头地,也许应归功于晋国的一场内乱。

  公元前607年,因为晋灵公荒政而残暴,与权臣赵盾产生了矛盾,最终被赵盾设计而杀。在此之后,赵盾从成周接来了公子黑臀,立为国君,是为晋成公。

image.png

  虽然是晋文公之子,但晋成公从小离开晋国,国内完全没有一点政治基础。为了笼络众多卿士,晋成公恢复了“公族”、“公行”与“余子”之官:卿士嗣子做“公族”,其余嫡出之子为“余子”,庶子做“公行”。

  得益于此项政策,中军佐荀林父效仿赵盾,趁机将弟弟荀首单独立氏了——即后来的知(智)氏。所以,如果不是晋灵公乱政,知氏也许就会永远归于中行氏之下,难得出头了。

  内乱虽然暂时得到了平息,但因为赵盾任人唯亲、党同伐异,晋国内部人心却是越来越混乱了。正因如此,晋国在争霸的道路上也就显得愈发艰难了。

  公元前597年春,楚国第八次攻打郑国,在历经三个月的鏖战之后,终于攻破了新郑城池。面对强大的楚军,郑襄公被迫半裸上身,牵着公羊向楚庄王投降。

  这三个月来,晋人想让郑国先充分消耗楚军,所以迟迟未出兵相救。直到6月,见时机已经差不多,晋成公才令新晋中军主将的荀林父率三军出发,前去救援郑国。可晋国军队刚行进到黄河边,就得知郑国已经投降了。

  一听到这消息,荀林父顿时就想打退堂鼓

  可中军佐先縠却依仗功臣先轸之后的身份,根本就不听从荀林父指挥——不但拒绝退军,还率领属下,擅自渡过了黄河!在司马韩厥的劝说下,荀林父不得不命大军跟随渡河,以免先縠被楚人击败。

  见到这种情形,身为下军大夫的荀首不禁暗暗替兄长担心:“这次出军危险了。将士听命才能打胜战,抗命不遵则不可能获胜。将佐不听命而行,就是军纪败坏的象征。果真遇到敌人,是一定要打败战的!”

  晋军全体渡过黄河后,因为先縠的示范效应,赵氏家族的赵同、赵括、赵旃,以及郁郁不得志的魏錡等人纷纷抗命不遵,将晋军上下搅得一片混乱。因为这些人的胡搅蛮缠,引起楚军误会,最终不宣而战,在邲(今河南荥阳东北)抢先向晋军发起了全面进攻!

  完全没有准备的荀林父吓得惊慌失措,仓促中下令晋军抢渡黄河。此举令军心涣散的晋军溃不成军,除了士会率领的上军外,各军都损失惨重。

  这时,又传来一个更加不幸的消息:荀首的儿子荀罃被楚人给俘虏了!

  一听到这消息,荀首立即率族人重返战场,想找回儿子。下军将士一听说荀首要找儿子,居然停止逃亡,纷纷跟着他杀回到了战场;就连一心想晋军打败战的魏錡,得知此事后,也甘愿替他驾车!虽然不过是位大夫,但荀首在下军中的威望,还超越了两位下军主将赵朔和栾书!

  回到战场上后,因为无法找到儿子,荀首就在战场上四处搜索,准备抓几个楚国作为人质。可在遭遇敌人时,荀首都要仔细查看箭矢,如果是好箭就放到魏錡的箭袋之中,另选别箭。

  见荀首如此磨叽,魏錡生气地吼道:“不着急找你儿子,却这么吝啬好箭——好箭的材料多得是,哪里用得完?”荀首却冷静地答道:“不俘获他人儿子,我的儿子又怎能要得回?所以,我才更不能乱用好箭!”

  最终,荀首射杀了楚国连尹襄老,射伤了公子谷臣,俘获了两位楚军高官回到了晋国!

  虽然晋军在邲之战中大败,但荀首却凭借一己之力,率领下军赢得了战功!

  次年,抗命不遵的先縠作乱被晋人所杀,因为荀首在邲之战中的出色表现,被提拔成为晋卿。此后,荀首仕途一路畅通,在公元前589年已升到了中军佐之位。

  荀首地位一高,即便是敌国,也难免有些敬畏。

  公元前588年,晋人将邲之战中被俘的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体送还给楚国,想交换回荀罃。楚共王见晋人主动示好,也不多加为难,同意了这次交换。

  因为荀首,楚共王对荀罃颇为重视,亲自为他送行。见到荀罃后,楚共王问他:“您会怨恨我吗?”

  荀罃不亢不卑地答道:“两国交战,下臣不才,成为战俘。您的左右不杀我来祭祀,让我回国接受诛戮,这是国君的恩惠。我敢怨恨于谁呢?”

  楚共王听了,又问道:“那么您会感恩于我吗?”

  荀罃回答:“两国为社稷着想,希望缓解百姓痛苦,释放战俘以达成和解。两国和好,下臣却不曾参与其事,又该感恩于谁呢?”

  楚共王不死心,继续追问:“那您回到晋国后,会用什么来报答我呢?”

  “我不怨恨您,您也不曾有恩惠于我,下臣实在是不知该报答什么!”

  可年少的楚共王却十分坚持,要打破沙锅问到底:“虽然如此,我还是想听听。”

  荀罃这才说道:“托您的福,我如能回到晋国,寡君将我杀了治罪,死且不朽;如果寡君赦免了我,把我交给了国君的外臣荀首,荀首请示于寡君而将我杀死在宗庙中,那也死而不朽;假如寡君再次赦免了我,让我得以继续担任军职,又恰好在疆场上遇到您的将帅,下臣将不敢回避、会竭尽全力死战,以报答君王!”

  一介战俘居然还敢这么硬气,楚共王也颇为佩服,不由得感叹道:“晋国还是不能与之相争啊!”于是,他隆重地举行了送行之礼,把荀罃放回去了!

  知氏的第一代,勇猛而善战;知氏的第二代,作了战俘仍然不亢不卑、豪气万分。难怪荀首甘愿冒着生命危险,重上战场抓人质来救这个儿子,看来还真是值得!

  荀首、荀罃父子在当时晋国各大卿族中,堪称一股清流。不过在邲之战后,荀首就再也没有出彩的表现机会了。荀林父去世后,士会、郤克、栾书先后当上了正卿,即便荀首成为中军佐,但他毕竟不是政坛主角,所以终其一生,都显得默默无闻了。

  公元前585年晋、楚绕角(今河南鲁山东南)之战,是荀首最后一次跟随军队出征。此后不久,荀首就去世了。此后,荀罃成为晋卿,当上了下军佐。荀罃虽然当了卿士,却曾作过战俘,这是件极不光彩的事情。因此,荀罃一直十分低调。

  公元前573年,晋国再次爆发内乱:因为在公室清洗“三郤”过程中,栾书与荀偃无辜受到牵连,二人深感威胁,便突然发难、杀死了晋厉公。这次内乱后,晋人派出荀罃、士鲂从成周迎回了晋悼公,奉立为国君。

  晋悼公回国不到半年,栾书就去世了。为此,晋悼公把下军主将韩厥直接提拔成中军主将。因为荀罃长期辅佐韩厥,又有迎回晋悼公的功劳,因此得以跃升当上了中军佐。公元前566年,韩厥因年事已高而主动退休;这时,荀罃顺位替补,正式成为中军主将。自知氏立氏以来,荀罃是第一位坐上正卿之人!

  作为士人,荀罃作战技能也许并不高超,所以才当了战俘。但因祸得福,在楚国生活的这十年,令他对楚国政坛的弊端了解得很深。因此,荀罃刚上任一年,就提出了别具一格的争霸策略:三分四军,轮番出动以疲楚。这一策略下,晋国并不需要直接与楚国展开大决战;却通过三军轮番出动攻打郑国,以达到频繁调动楚军的目的。每驾晋军一出,楚国必然全军而出。这样晋人就以极小的代价,大量消耗了楚国国力。

  最终在公元前562年,晋人率大军攻打郑国,迫使郑国投降;而楚人却再也无力出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晋人收服了郑国,再次称霸东周!

  荀罃成了晋国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没有经历与楚国的争霸决战,就成功辅佐国君称霸的正卿!

  作为知氏家族中第一位正卿,荀罃虽然作战技能不如父亲,但他的谋略却足以与先轸相媲美!遗憾的是,荀罃虽然战功卓越,仕途也顺心顺意,可家中却出了些意外。

  大约在荀罃当上正卿那年前后,荀罃之子荀朔不幸过逝,留下了尚在襁褓之中的孙子荀盈。所以,在公元前560年荀罃去世时,年仅六、七岁的荀盈无法继承爷爷职位,让知氏一族失去了卿位。

  就此,知氏陷入了一场小小的危机之中。

  此后不久,为限制栾氏势力,晋悼公撤销附属于栾黡的新军,让晋国重新回到了六卿制。中行氏、范氏、赵氏、韩氏、栾氏、魏氏占据了六个卿位,知氏从此被排除在卿族之外。公元前552年,栾盈被晋平公驱逐出晋国,因为荀盈这时才十一二岁,晋悼公时期的乘马御程郑顶替了栾盈,成为晋卿。

  子孙不繁,令功劳巨大的荀罃之族失去了卿位,这难免让人有些唏嘘。

  就在人们以为知氏即将失去嗣卿资格之时,程郑却在公元前547年去世了。恰好荀盈此时十七八岁,已经成年。荀盈幸运地接替了程郑,让知氏一族重新步入卿士行列。年轻的荀盈在政坛上资历不足,况且此时晋、楚达成了弭兵协议,和平的环境让荀盈一生都没有表现的机会。

  对比大放异彩的荀首和荀罃,知氏的第三、四代已陷入了一个低谷。

  公元前533年,荀盈去世,此时他不过才三十余岁。因为他执政无功,晋平公一度想取消知氏嗣卿资格,另外任用自己亲信。但关键时刻,膳宰屠蒯为知氏说情,使得晋平公还是任命荀盈之子荀跞当上了下军佐。

  父亲三十多岁去世,荀跞当上晋卿之时,必然也相当年轻。

  但这时,晋国政坛风气已开始大变:正卿韩起频繁以权谋私,士鞅贪腐之名扬于天下,中行氏的荀寅也公然向诸侯索贿……。大环境影响下,年轻的荀跞选择了随波逐流,也走上了贪腐之路。

  公元前514年,祁氏家臣为淫乱之行,祁氏家主祁盈将涉事家臣给抓了起来。可这位家臣却向荀跞行贿,荀跞为此反指祁盈有罪,将他抓了起来。此后,祁氏家臣愤而杀死了作乱家臣,却加重了祁盈罪过,让他被公室给处决了!

  荀跞贪污受贿,害得祁氏与羊舍氏被灭族——知氏家族的第五代,陡然间走向了堕落。

  可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堕落后的荀跞,仕途却意外地顺畅。随着韩起、魏舒、士鞅等人先后去世,荀跞凭借数十年的资历终于慢慢熬成了正卿,成为知氏家族中第二位执掌国政之人。

  当上正卿后,荀跞并不十分高调,但城府却很深。公元前497年,因为赵鞅私杀邯郸午,引发了六卿一场大混战。借此机会,荀跞联合其他三家,将范氏、中行氏逐出了晋国。在与范氏、中行氏斗争期间,为削弱赵氏实力,荀跞又逼着赵鞅杀死了赵氏亲信董安于。六大卿族中,韩、魏两家向来亲于赵氏。可在这次内乱中,荀跞既不亲中行氏、范氏,又不亲韩、赵、魏三氏,让知氏家族陷入了比较孤立的局面。这对后世知氏的灭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公元前493年,荀跞去世,赵鞅接替荀跞成为正卿。

  荀跞死后,儿子荀申了继承家主之位。荀申在位期间,比荀跞更加低调。不过,异常低调的荀申却做了一件影响知氏存亡的大事——选择荀瑶作他的嗣子。

  公元前475年,赵鞅死后,荀瑶坐上了正卿的宝座。这是知氏一族第三次执掌晋国国政。

  荀瑶高大而勇武,不但精于骑射,而且能言善辩、坚毅果敢。与荀盈、荀跞、荀申相比,荀瑶是知氏家族中最像荀首之人。荀瑶作正卿期间,屡立战功。公元前472年,荀瑶率军伐齐。此战中,荀瑶身先士卒、奋勇当先,结果大败齐军,报了六卿内乱期间齐景公入侵晋国的一箭之仇!

  但此时,晋国公室羸弱之极,荀瑶显然已不满足于为晋国建功立业了。

  公元前458年,荀瑶联合韩、赵、魏三家,私分了范氏、中行氏之地。虽然“作爰田”改革后,晋国公室就不再直接经营土地,但四卿族私分土地依然是僭越之举。晋出公闻之大怒,向齐、鲁二国求援想驱逐四卿,却反倒被四卿赶出了晋国!在逃亡齐国的半路上,晋出公就不幸病逝了。

  晋出公死后,荀瑶扶持晋昭公之孙姬骄为国君,是为晋哀公。此时,因为荀跞和荀瑶两代人长期把持国政,知氏后来居上,实力已在四卿中最为强大。

  荀瑶目中无人,狂妄地向韩、赵、魏三家索要土地,让知氏成了众矢之的。公元前453年3月,在荀瑶联合韩、魏二家攻打赵氏晋阳城时,韩、魏二氏突然反水,掘开堤坝反淹知氏大军、杀死了荀瑶,瓜分了知氏封邑!

image.png

  英雄一世的荀瑶,就这么莫名其妙地倒在了晋阳城下。可能在最后一刻荀瑶都没想明白,自己是如何败坏了知氏的功业!

  知氏家族的第一代荀首,英勇果敢、威望甚重;第二代荀罃,谋略出众、尽忠为国;可从第三代起,就因子息不繁,长期陷入了沉寂状态;第五代荀跞,虽然凭借资历慢慢熬成了正卿,但已失去了知氏前两代人的风范;第七代荀瑶虽然勇猛,却因过于刚愎自用,让知氏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

  荀首、荀罃如此英勇神武,后嗣却一代不如一代,这到底是谁的过错?

  知氏的兴衰,与晋国兴衰堪称同步:知氏崛起时,正是晋国走向鼎盛之时;而知氏没落之际,又是晋国由盛转衰之时。可以说,知氏的兴盛促进了晋国的昌盛;而晋国的衰微又反过来让知氏陷入了低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就是知氏与晋国关系的真实写照。当然,这也是所有卿族与晋国关系的写照。

  可惜的是,当局者迷。

  各大卿族都意识不到这点,在春秋中晚期纷纷结党营私、各自为政,最终在频繁的内斗中让晋国解体——曾经最为强大的诸侯国,从此消失在历史舞台上。知氏是没能笑到最后,三分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又何尝笑到了最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中…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

换一换